金华
(青岛烹饪职业学校,山东 青岛 266000)
当前,我国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都在举办各种技能竞赛,从校级到市级再到省级,最终进入全国技能大赛。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各参赛指导教师都在发挥着自身的能力,对此,如何让学生在技能竞赛上获得好成绩成了各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本文为我国中职学校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思路,为我国中职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常来说,中职学校教师在接受技能大赛指导任务后,就应积极展开思考。例如,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学生是否会在长期、枯燥的训练当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实际问题,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技能训练,对自身的教育观念做出改变,利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在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指导教师可以积极参考其他教师指导比赛训练时所使用的拉单式列表处理方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自己展开一定的教学反思,针对训练当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训练,以此来提升培训效果[1]。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和选手应当将自身的心态放平稳,对现有的训练情况做出精确的定位,只有心态和精神得到全面放松之后,学生才能更为细心地参与比赛训练当中。例如,在英语赛项当中,备选人员共24人,从中选出两名优秀的学生来参加技能比赛,而在所选出的两名学生中,一名学生英语能力好,摆台能力差,在完成训练任务时踏实可靠。而另一名学生领悟能力强,摆台操作一般,英语能力较差。由于时间的限制,且两名参赛学生存在各自的不足,所以在本次比赛当中,主要目标就是争二保三,也就是说在保证第三名的情况下,争取第二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两名学生所存在的不足,展开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参与技能竞赛的同时,教师应当对自身展开深切的思考,如为什么这两名学生参加比赛?两名学生以什么能力参加比赛?两名学生该怎么在比赛当中发挥出自身的能力?作为指导教师,该如何指导两名学生?等相关问题,通过这些问题,使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在此思考方式下,教师将会选择更为有效的培训方式。
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不单是大赛的组织管理者,还是知识能力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必须在管理上注重“内化”,提升参赛选手的“内动力”,使选手能够形成“内驱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指导教师要为比赛选手解决思想问题,如为什么要参加比赛?参加比赛的目的是什么?在该问题当中,主要原因有三,即自己、教师、学校。相比之下,学生应当明白参加比赛主要是为了自己,而并非教师或者学校。因为通过比赛获取奖项之后,对自身的升学和以后的生涯都有着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之后,自身的专业能力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自身也能够获得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且也是一次锻炼自身的机会。对此,学生在参加比赛前应当发奋图强,积极锻炼自己,确保能够在比赛当中发挥出最佳的实力[2]。
在学生参加技能比赛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二是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组织管理,而内在因素则为选手自身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比赛技能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才能发挥出更强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出机智灵敏的学生?如何做好一名优秀的指导教师?怎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等问题,当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问题和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做出自我反思,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出色的比赛选手。对此需要从以上两名学生的特点展开分析,了解两名学生的意识动机,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这是两名学生都具备的,教师应当为两名学生明确参赛目标。对两名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力争前三名,一旦目标明确,学生将会更加努力学习。
让两位学生积极投入训练中,拥有为校争光的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贡献放大,使其拥有自豪感和荣誉感,认真参与训练。此外,还应鼓励两名学生之间互做榜样,并将这种榜样精神传递到学生群体当中,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不断加强两位选手的荣誉意识。此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参赛选手转换角色,由参赛选手的身份转变成老师的助教,给其他年级学生进行指导示范,以此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取相应的技能成就感、满足感和职业自豪感。最后,参赛选手应当积极训练自身的能力,将最终目的设定为获奖,做到不骄不躁,踏实训练[3]。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应当积极与其进行沟通对话,让其自身认为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为了比赛能够取得好成绩,进行持续的训练,不断提升自身,通过获取好成绩的方式来报答学校、教师、家长、同学等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
参与竞赛的学生必须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不然很难在赛场上取得良好的成绩,除了与对手竞争之外,队友与队友之间也展开竞争,只有不断努力,不断竞争,学生才能拥有更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这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比赛当中的能力。
为了确保参赛学生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指导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拥有自律、自爱、自觉的精神,要对自己、教师、学校以及大赛负责的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娇气、骄傲的习惯。这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是非常考验能力的,因此指导教师需发掘学生内心动力。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文化知识积淀等方面的不足,但是性格上往往“重情、重义”,所以指导教师要善于发掘选手身上这样的特点,让选手从情感上认识到自己既是代表学校比赛,更是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拔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人,让客人感受到一丝不苟的服务技能和严谨的专业态度,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意识。集训往往是枯燥的、重复的,为了达到训练效果指导教师会制定训练计划,参训学生要严格执行训练作息时间自觉训练,让学生意识到参加比赛就是把自己应该练好的技能做到最好,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的事,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训练该技能的自主积极性以及锻炼学生的责任意识。此外,当前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社会的贡献不大,或者即使掌握该门技能后在社会上依旧难找工作,于是在训练过程中就敷衍了事,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往届优秀选手的就业案例在训练中引导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千百次的训练,是为了明天将精准的技艺展示在客人面前。”使学生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不断深化训练动机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自信,达到培养学生传承、发扬专业技能、行业精神的责任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的过程中,也要以身作则,具有对选手负责的责任意识,高度重视专业技能指导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也能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指导教师在对参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指导的时候,应当适当把握指导程度,只有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进而保证赛前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化。对此,可以采用观察引导的方法,指导教师积极观察参赛学生以及对方参赛选手的情况,并做出合理的分析,若对方存在优秀及值得学习的地方,应积极鼓励我方参赛选手展开学习,并且根据对方参赛选手的强势方面改善我方的训练方向。
指导教师在对学生展开指导的时候,应当做到“深入浅出、以小积大”,在这一观念下,指导教师要注重每一节课程,因此可以将“中餐宴会摆台”拆分成多个内容。在划分多种项目之后,指导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内容展开训练。经过内容划分之后,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目标将会更加精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则可以向指导教师进行请教,教师所做出的回答也将更加明确,避免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指导方向不清晰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参赛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师应保证学生在自身指导下能够拥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态度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并且做到“举一反三”,将所掌握的知识熟练应用,通过教学当中的不断积累,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从而获取更高的奖项。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可以深入浅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可以做出以下思考,即参赛学生掌握了什么?参赛学生积累了什么?并确保这些问题落到实处。此外,指导教师还需要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更为透彻地了解理论知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状态。对此,指导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2.对学生的行为状态进行评价:3.融洽师生关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共同商讨,共同解决。指导教师通过以上方式来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技能大赛上展现自我,指导教师应当明确了解指导和训练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指导教师将自身的知识技巧传输给学生,学生的竞赛能力才能有效发挥出来。为了保证学生在比赛当中能够获取到优异的成绩,参赛学生会针对某一知识或技能展开重复性的训练,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枯燥感、乏味感,严重时甚至会对专业技能产生厌倦感。对此,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确保知识技能训练能够做到“四力”,教学实施能够做到“六动”,所谓的四力,即效力、活力、魅力、魄力;所谓六动,即指导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脚、动嘴以及动耳。而“六动”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处于训练的主体地位,通过“六动”使得训练活动不是简单的“模仿”活动,而是全方位的内化,并且能在这个过程中让选手碰撞出新的火花、攻克技能难点,让训练的选手有成就感、获得感、满足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达到提升学习主动性的目的。指导教师还应从参赛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激发出参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技能产生更为强烈的好奇心,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比赛当中发挥出更强的实力[5]。
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心理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在比赛当中稳定发挥,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适。确保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意志力,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比赛。其中影响学生心理的主要原因为:1.自信心不足,由于场景环境等其他外界环境的变化,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及生疏感,这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比赛当中的发挥,对此指导教师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指导,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让参赛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外部因素,使其能够更加轻松地面对外界环境,抛弃娇气、骄气等相关习惯。2.比赛机制过强,由于赛制的不同,也会使参赛学生有较大的压力,对此指导教师应当根据比赛赛事展开模拟,通过模拟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增强比赛自信心。例如,在体能方面,指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爬楼梯、跑步、举哑铃等活动,增强学生体能,而在知识方面,则可以向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巩固重点知识。此外,在参赛选手登场之前,指导教师也应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在参赛学生登场之前在心中将所有知识技能回忆一遍,保持自身的理智,完美发挥出应有的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记录学生每天的训练情况,并对训练情况展开详细的分析,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找寻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表现的不足,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展开针对性的讲解,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指导教师想要对学生展开更为精细的训练,那么可以选择拆分培训的方式,根据单一项目中的知识要点,对学生展开培训。在此方法当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升,在相关知识上将会更为快速地了解掌握。可以看出,指导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其在较短的训练时间内,就可以在比赛当中获取优异的成绩。
综上所述,为了学生取得更好的参赛成绩,指导教师需要从教育的原点思维出发,明确教学目标,精确教学内容,然后从参赛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换位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法。此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精神,使参赛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使其通过比赛得到综合性提升,更充分地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而不断推进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