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级课程,优化美育实践

2022-11-22 17:20王丽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闽南美育美的

王丽红

(泉州市丰泽区丰盛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000)

学校立足三级课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渠道,以校本课程为抓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各门学科协调配合,实现学校教育的全程美育、全员美育,营造“以美育人”的学校教育,进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美育实践中培养“美”的人。

一、围绕“智慧铸美”主题,支撑学校课程建设

1.开展“最美教师”活动

教育是美的艺术,只有有品味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品位在学生。学校可以以“最美老师”为主题,积极开发、设计教师培训体系,努力塑造“有爱、有艺术”的教师形象,将美的元素融入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逐步构建最美课堂,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接受美的教育[1]。

2.成立“美育教师团队”

学校各教研组以结对子的方式,每三至六人成立一个“美育教师团队”,组织本组的老师共同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精心设计教学,相互听课,跟踪点评,完善课堂教学,促进品牌课堂生成。

3.加强教师艺术修养

作为福建省优秀少年宫,学校拥有一支强而有力在师资队伍。如,泉州师院教授、高甲戏团演员、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这些优秀师资的引入为教师艺术修养提供了师资保障。学校利用节假日,运用少年宫师资,设施、设备,组织师生进行朗诵、摄影、书法、舞蹈等各类艺术活动,开展“艺术大观园”“千人齐唱南音”“百人共绘·师生画卷”活动等,整体提升教师的生活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了教师的艺术修养。学校定期开展“美的课堂”主题研讨会,鼓励教师分享课堂中美的发现,美的行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美的行为去引导学生,美润童心,丰盈生命。

二、构建“美育课程”框架,指导课程育美研究

学校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以美育才”的角度对学校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整体思考、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三类课程的架构目标,即“国家课程(基础型课程)”,致力于“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建设,重在夯实基础,发展能力;“地方课程(拓展型课程)”,从普适性、专题性、到个性化,形成系列,满足学生在多元选择,凸显个性化,实施扬长教育,践行让天赋自由在理念,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校本课程(探究型课程)重在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扩大求知视野,构建孩子对社会、自然、自我的认识,依据国家课程实施纲要,学校对课程的设置进行整合与提炼,学校借助美育的手段,通过实施三大板块的课程,开展“课程育美”的开发研究,努力构建“基础知识、核心素养、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2]。在课题组的引领下,逐步形成了探究型课程——“语言美课程”“健康美课程”“艺术美课程”“创新美课程”“道德美课程”“实践美”六大系列课程。尤其是开设“实践美”活动项目,学校结合“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拓展多元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把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少年宫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充分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1.开发闽南特色课程,拓宽多元发展渠道。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学校把“掌中木偶”“拍胸舞”“南音”“花灯”“高甲戏”“妆糕人”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校少年宫课程之中,将传统走进现代生活中,让学生在学校少年宫课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掌握一项非遗技能,达到以艺辅德的育人效果。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丰富的创造力,在传承传统花灯技艺的基础上,着重对“花灯”进行改造与发展:低年级学生通过欣赏熏陶,了解花灯;中年级学生结合剪纸,进行刻纸练习;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想象加工。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用剪纸形式表现。“南音”这一泉州古老的闽南民间艺术,经过整理,吸收到校本课程《闽南艺风》中。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创编,古老的闽南民间艺术在课堂中焕发生机。闽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优化了中小学艺术课程内容,拓宽了学校美育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2.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国家地方课程。

我们要求教师立足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本学科日常课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学科美育的渗透点,所撰写的教学随笔、案例、反思应结合儿童哲学美育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并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或研讨活动都要以美育渗透为指导,认真做好备课、研课、磨课。

3.打造校园活动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结合节假日、学校传统节五节开展系列活动。如每年设立传统五节:四月读书节、五月体育节、十月科技节、十一月英语节、十二月艺术节,将科技、读书、文体、美工制作、绘画、信息技术等活动贯穿整个活动月,为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提供了平台。开展校园读书节活动:制作阅读卡、“爱阅读·乐书写”主题文化月中的最美朗读者、演讲比赛、素养比赛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索语言美;每周设立“班级读书日”,每日实行“三读”。(晨读:诵读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午读:静读经典文章;晚读:亲子阅读,共享经典,建设“书香家庭”);以一育融五育,体育成就五育。学校开设体育节活动,田径运动会,足球、篮球、跳绳比赛等,通过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参与运动会、承办运动会,当记者,写报道,做服务,定规则,清场地,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注重体育课与劳动、艺术、德育的融合实施,让学生在运动中最大限度地磨炼坚强的意志,凸显团体精神,尽显运动美成效;校园文化艺术节、六一节,开展主题式大型活动:“千人少年宫公开课”“角色变变变”系列活动;“我是小小教师”“夸夸我爸爸”“给妈妈的礼物”;举办“30天校园艺术节”,以绘画、书法、刻纸、摄影等各种各样的艺术载体展示学生的才情俊逸,让校园变成艺术馆;开展“泉州·记忆”文化艺术活动,去探寻泉州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在寻根溯源中,充分认识本土优秀文化,并产生文化价值认同感;“大咖小咖才艺秀”,围绕校园文化理念师生、家长共同创作舞蹈、话剧、木偶戏等等。

将艺术活动与德育活动、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融合,创新形式,玩出花样,让有意义变成有意思;使“爱有艺术”与学生生活链接,并懂得融爱于心,融艺于思、融善于行。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特长的舞台,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性需要,挖掘学生的强势智能,不仅仅是精进一种艺术技能,更是在艺术的熏陶下释放潜能,丰富艺术美内涵。

三、以“课程育美”为载体,培育“三美”品质少年

学校在开展“课程育美”研究中,应注意加强各类课程建设,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童心塑造乐园,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具有德之美、爱之美、艺之美的品质少年。

1.立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爱有艺术”的引领下,让美的思维介入每一个学科,每一节课都应该是一次师生以猎奇心态去追寻智慧足迹的发现之旅。语文课堂,有时快板朗诵、有时实物演义,充满童趣而又诗意沛然;数学课堂,将定律变成小曲儿,朗朗上口,易记好学;音乐课堂,水滴声、风声、文具敲击声,声声共振,声音实验玩转音乐课堂。就是在这样充满有爱有艺术的课堂里,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汲取学科知识之美,甚至进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让学生爱上知识,爱上课堂不再是教师心中遥不可及的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心力交瘁的一场又一场的苦役,而是变成了一次又一次获取智慧、生成思想的艺术之旅。

强化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音乐、美术和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课程,要求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更要通过艺术课程的专业性来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和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全面进行艺术课程的改革,美化生活,美化环境。如数学节的巧拼七巧板、设计钟面、设计校徽等,把数学和美术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美术数学学习中体验美感、培养能力。

2.立足于地方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学校开设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闽南地方特色,挖掘“非遗”文化,如泉州故事、泉州“五南文化”等丰富的美育资源,在原有的倡导“弘扬闽南传统文化,拓展多元艺术教育”少年宫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需要、兴趣评估后,进行选择和规划,在课程结构上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学科、年级和心理的学生发展需求,研发《闽南艺风》校本教材系列特色课程。

低年段以阅读习惯、口语表达习惯养成为主,结合原有“泉州讲古”课程,开发与闽南传统文化相关的“绘本阅读”教材,以轻松趣味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绚丽多彩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学有所获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年级以“诗艺杂谈”为导向,开发以诗经、诗词国学经典为主的“古风今韵”课程,及以艺术形式如南音、刻纸、提线木偶、舞蹈、绘画等形式“演义经典”课程,以“最美中国字”硬笔书法贯穿整小学教育。

走进闽南戏曲文化,学校通过阳光体育、课间十分钟教唱南音,并将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的教学融入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作为泉州市高甲传承基地,不定期邀请高甲戏团的专业演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演出等,充分了解闽南戏曲文化带来的视觉美的冲击。

与“南建筑”对话,通过组织学生节假日走进西街、走进泉州南建筑博物馆,调查采访长期居住在西街的居民,了解老泉州民俗及历史,以采访、参观、调查报告等形式记录“南建筑”的艺术形态,引导学生了解南建筑的前世今生,调查研究“南建筑”的历史、造型及结构功能、泉州文化三百六十行、闽南小吃等,引导学生感悟泉州文化的内涵和历史发展,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以多元艺术化的方式,给予孩子更璀璨的知识星空。

3.个性化的美育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使学校育美课程进一步走向深入,学校可在完善学校课程设置中,结合学校实际,依托少年宫活动,通过整合课程资源,立足传统文化、学校办学理念、学生需求,逐步构建学校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全面优化美育实践。

建设“和”生活班级德育课程——开展文明美系列:活动通过两会(晨会和班会)两则(小学生守则、星级少年评价细则)一导(日常礼仪督促导员),依托各种传统节日教育契机,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学习各种礼仪规范,习礼育德之一系列活动校本化、课程化。通过课程提升学生修养,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设“乐”生活校园文化课程——学校以快乐、艺术为元素,建设“乐”生活校园文化课程。学校在原有少年宫课程基础上,开展一月一主题的“美的主题”课堂探索活动。“最美课堂·发现之旅”师生一同探索美;“生活里的书法”感受街道两侧牌匾、招贴等蕴含的书法之美;“生活畅想家”以艺术创意方式进行旧物改造,以美怡情,增加生活乐趣;“艺术大观园”走进各式各样的艺术殿堂,激发兴趣,培养鉴赏能力等等。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突出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美、感受艺术美、创造艺术美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

建设“创”生活快乐活动课程——根据节假日、学校传统节日,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将泉州非遗文化和学校校园文化相互交融。通过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之中,到社会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审美型评价体系开发研究,培养气质高贵的丰盛少年

学生评价。学校依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丰盛实验小学“星级”少年成长手册》、“德馨标兵”评选、成长档案、“艺之树成长计划”评价机制,根据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如低年级根据学生绘本阅读量、养成良好的习惯积分集“叶子”,一定数量的“叶子”还可兑换“艺之花”等形成一套灵活、互动性的梯级递进的积分成长机制,突破传统的常规性评价,以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从内心里成长渴望,并化为付诸行动的魅力指南。

教师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在原有的教学常规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才艺、阅读储量等方面的评价。学校把老师的评价交到家长和学生的手中,针对学科教师课堂氛围、谈吐以及与家长等方沟通面作出评价,做到家校协同、教师同步提升,孩子快乐成长。

总之,学校坚持立足三级课程,不断优化美育实践,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美的元素,让美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美的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美的教育中,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素养得到有效培育。

猜你喜欢
闽南美育美的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打破平衡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闽南少年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