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玲,杨彦华
(保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1]219,在内容上与当前全国开展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教育高度契合。因此,“四史”教育应该成为“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实现“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纲要”课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多学科维度开展教学,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的国史和国情,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思想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2]59-60“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3]377-378。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99通过“纲要”课程学习,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历史上的“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为更好地达成此目标,“纲要”课需要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组织教学,确立章节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比较而言,“纲要”具有相对全面的系统的完备的“四史”教育资源,能够建构“四史”的知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8-9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10。这为我们分析中国的国情提供了思考维度和框架体系,也为我们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纲要”课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纲要”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四史”维度构建教学体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纲”,以“四史”教育为“要”组织教学内容:梳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历程;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国际地位持续提升;讲述改革开放是历史关键时期我党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讲述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开创、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伟大成果。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的集合汇总,“纲要”课进行“四史”教育,就是要在教学中有意识以“四史”为脉络,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构建“四史”的知识框架,使他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从历史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道理。
从国史到国情是常规化的思维路线,是历史学思维方式以及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历史发展必然性。今日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走来,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几代人接续努力奋斗,迎来了今天的伟大时代。用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来统领我们的思维逻辑,具有充分的说服力,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更好地实施“四史”教育,“纲要”教学应遵循历史逻辑,在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的适宜节点梳理出“四史”,并以“四史”作为“纲”中之“要”,建构知识框架体系,增强“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从内容看,现行“纲要”教材体现史学传承文明、鉴古资今功能,按照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讲述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四个选择”、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进程。教材按照通史的编写方法,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叙事方式,择要介绍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各自探索国家出路归于失败的历史事实,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辛亥革命后,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洗礼的先进分子接续探索,在对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民主制度和俄国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征程。
“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成就的伟大实践,而且要从学理上加以分析,使大学生从学理上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责任和使命,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不同的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理论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纲要”教学理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为学理支撑,以国体、政体、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职能、政党制度作为理论框架,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线索,以“四史”为基本线索构建“纲要”课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史论结合,以史论政”的课程特点,凸显“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来看,“纲要”课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大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的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走上社会主义这条人间正道,并且越来越趋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小康生活,并开启了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中坚力量,接受“四史”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他们造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职责所在。
对大学生加强“四史”教育是“纲要”课题中应有之义。一定意义上讲,“纲要”课就是“四史”教育课,突出“四史”教育,“纲要”课应以“四史”教育构建框架结构、组织主要内容。历史使人知其然,只有将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讲出来,将制度体系剖析出来,更关键的是将内在的理论逻辑讲出来,大学生才能够“知其所以然”,并“知其所以必然”。“纲要”教学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合,透过国情了解国史,通过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使大学生对我国国情进行深刻的理论认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纲要”教学要力争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极大推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现行“纲要”教材是按照“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逻辑思路编写的,通过课程教学要达到“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7]9的目的。梳理现行“纲要”教材的“四史”教育资源,建构以“四史”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是当前“四史”教育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首选方案,也是“纲要”课教学题中应有之义。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接续奋斗的历史,也是党自身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自身发展史。“纲要”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纲要”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进行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自身在实践中成长,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走向成熟的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首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政体教学,使大学生理解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其次,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明确在70多年的历程中,新中国在国际社会创造了两大奇迹,即经济社会保持长期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的历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成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社会主义发展史包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中国特色,从中国特色到国际上的多样选择。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8]39。“纲要”设置“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介绍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党的二大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9]79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借鉴苏联经验,开启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主要的标志”[7]208。1956年以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在面对重重困难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了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通过“纲要”课教学使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简史,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史地、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发展中国,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基于“四史”教育的“纲要”课教学,应围绕讲什么、怎么讲、在哪里讲进行设计。关于讲什么,前文已经进行了简要梳理,这里重点论述怎么讲和在哪里讲的问题,也就是“纲要”教学的具体实施问题。
基于“四史”教育的“纲要”课教学要精心设计,科学实施。一是要遵循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开展“四史”教育的相关精神。二是要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资料。三是要注重基于学科理论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有机衔接。为此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时要增加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四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学终极目标在于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决心。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4]540。构建基于“四史”教育的“纲要”课教学体系,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指示精神,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他们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历史依据和学理支撑,激励他们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学习本领,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构建“四史”教育的教学体系,要依托现有教材体系,教学中适当融入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纲要”教学宜采用总论—分述—总论的逻辑思路。先总体介绍国情,建立“纲要”课的“四史”教育框架;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现有的内容顺序进行“四史”教育,从“四史”的维度展开章节教学,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融入其中。
“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将“四史”教育作为“纲要”课程教学的主线,是当今形势的客观要求。“四史”从不同的维度描述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纲要”是合而为一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容更是如此。如果分别讲述,就会把教材的体系完全打破,也会出现很多重复,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怎样既尊重教材体系,又要给大学生呈现出“四史”的脉络和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整合,尤其要增补“四史”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以实现“纲要”课“四史”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和融合。
序言:在教材所作“中国近代史综述”“中国现代史综述”的基础上,明确“四史”教育的内涵、“四史”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四史”教育框架基础;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要求”中讲述“四史”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在讲授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时,简要介绍关于政党的相关知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7]87。联系前面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可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不下去、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人民又不甘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辛亥革命之后十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把它推进到了新的阶段”[7]88。
第四章:在分析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时,增加讲授“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关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共同渊源于此。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时,对比“同盟会”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坚持用革命手段实现这一目标”,“它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7]107,在此基础上导出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7]107
第五章:在国民党南京政府统治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不但仍然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剥削,而且又增加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奴役。革命尚未成功。面对极端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7]117。这部分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继续革命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在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中,要结合“三湾改编”“井冈红旗”“古田会议”“遵义会议”以及红军长征等内容,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这是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努力坚持、扩大、维护统一战线,这对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的作战方针、游击战战略实施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最终使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本部分另一重要内容是党的自身建设——延安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树立了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作风,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七章:这一章“四史”教育内容比较丰富。第一是抗日战争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关涉到中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顺应人民要和平、民主的愿望,“中国共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进行经济建设,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7]166。无奈“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极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又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7]168,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国民党发动了反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英勇奋斗,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夺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第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要求,各民主党派、无党派认清了蒋介石集团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面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为了中华民族争得独立,为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而斗争的,愿意与共产党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与西方多党制根本不同的崭新的政党制度。
第八章:新中国史教育开启。这一章“四史”教育内容也很丰富,不仅涉及的面宽,包括了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而且纵向看内容变化也多。第一,国家基本情况,包括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95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第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积极成果,也经历了艰难曲折。需要指出两点:一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二是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埋下伏笔。
第九章:改革开放历史开启。这一章讲授我国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介绍对外开放的步骤、方式、格局等,让大学生明确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明确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立百年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拥有9 500万党员、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在中国大地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