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河北农业教育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立农学院为例

2022-11-22 17:30胡依晗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学院河北省农业

胡依晗

(吉首大学 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民国时期,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于如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便是大力发展农业教育,这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逐渐认同教育作用的体现。河北以平原为主,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农业作为民国时期河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培养农业人才,河北建立了专门的农业学校,为推动河北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民国时期的河北农业教育,多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且发展时间不长,也遇阻碍,历经曲折。“保定及黄村虽然曾有甲种农业之设,但为时不久即行取消,至民国二十年后,才把易县省立八中和黄村省立十八中分别改为高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13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与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的设立,是河北农业教育发展的一大新气象。分等级进行农业教育,打牢农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遵从教育发展规律。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农业教育的思想意识已在河北地区逐渐传播,且民国时期河北地区教育部门不断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农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民国时期影响河北农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阻碍因素

1.缺乏经费支持,相关设备购买受限

经费对于支撑学校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学校经费主要来自省库拨款,据保定市教育志记载,“中华民国成立后,保定各高等学校所需经费盖有河北省教育厅第二科编造审核预算,由省库拨出(少量经费由学生学费补充)。自1912—1917年,高等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18—1919年有所回落,1920—1923年又逐年增加。1924—1926年出现萎缩,1927—1932年有所回升,1933年再次滑坡。高教经费之所以呈时起时伏的状态,一方面与每学年在校学生增减有关,另一方面与政治形势和政府财政收入有关”[2]225。“省立农学院常年经费开支为99 000余元。至1935年,前河大文、法科学生全部于平、津毕业后,省立农学院常年经费增至134 600元,临时经费每年16 000元”[2]225。据河北省立农学院1933年度岁出决算表记载,省立农学院共支出111 209元[3],这其中包括俸禄费、办公费、设备费等,支出金额大于省库拨款金额。农业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存在差异,普通学校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部分学科需要进行实验以及实地考察。相比较而言,农业教育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与实践,对物理实验与化学实验都有所涉及,学生还要去田间进行实践,需要农业设备作为支撑,加之农学院需要管理试验田,所以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经费与设备出现问题也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因为经费不足,设备不全,所以没有一个学校可以按照规定实行,譬如化学实习,物理实习,土壤肥料实习,恐怕不只农职业学校短期内不能每人分到一份仪器去实习,就是现在多数农学院的学生也不易得到一份实习的仪器与药品吧?”[1]13通过这则材料,可发现缺少资金的现象在民国时期的河北农业教育中是较为普遍的,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课程规划的制订。

2.农业教育忽略了基数众多的农业生产者

“我国现有之农业教育制度,从教育系统方面而言,有大学,专门,中等,初等,各学校之设置,表面观之,似觉完备。然农业教育,原重实施,而求实效。现有之农业教育,袛以能养成将来之农业人才便算了事,而对于大多数之农业生产者,类皆恝置而不注意,或欲注意而有所不能。此乃现在农教制度最疏忽之处也”[4]。民国时期的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忽略了基数最大也是需要理论知识帮助的农业生产者。同时,在对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教育时也会受到一定阻碍,例如部分农业生产者对于学习农业知识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认为不必要,凭借经验亦可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农业是“靠天”发展,忽视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促进因素

1.学生家庭职业背景促使其接受农业教育

学生家庭职业背景影响着学生选择接受农业教育。根据河北省立农学院1935年学生家庭情况统计表来看,家庭职业为农界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在籍学生总人数的77.36%,其次为学界,占比达到8.96%,工界最少,为0.47%[5],这说明学生的家庭职业背景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民国时期的工业教育与农业教育界限非常明确,来自农业家庭的学生耳濡目染,对于农业方面知识有一定了解,接受农业教育的可能性要大于家庭职业为其他行业的学生。

2.合理的施政方针促进学校发展

河北省立农学院的管理人员所推行的施政方针符合农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重视农业实践的同时,依据学校所在地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三个方针。一是增养专门人才。“聘请专门人员为教授,负责计划指导,对人事方面,不主张时常变更,以农学之研究,须以试验为第一要义,然试验非短期间所能完成者,最低限度亦需三年或五年,如其试验尚未完成,即将其调动,则前功尽弃矣,此外尚需充实设备”[6]。二是研究试验本省农业。“农学系现正研究河北六大作物(即棉,麦,粟、高粱、玉米、大豆是也),就中即粟一项,计有百余种,计划试验以三年为期,明年即可成功,棉作以有数种较良者,然尚未达到最后阶段,总而言之,六大作物品质产量,较诸农家者优良多矣”[6],“林学系现正试验河北相宜之树木”[6],“园林系统现在研究河北之重要果树及蔬菜”[6]。三是推广农业。“自己埋头苦干,做出成绩来,农家即可普遍的享用矣”[6]。在这种施政方针的作用下,河北省立农学院的农业成果逐渐增多,人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教育发展,使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民国时期河北农业教育发展表现

(一)在农业教育中突出农业用具的重要性

教具在农业课堂上必不可少,而在普通中学,许多课程不需要使用教具。河北省立农学院的教学农具主要有“轮装犁,复装犁,人力除草器,马力除草器,特别马耙,种子撒播器……”[5]132等,教学农具类型丰富,利于农业教育的开展,学习使用教具,对于走向试验田进行实际操作具有一定帮助,农业工具的使用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农业教育“实用化”的体现之一。学生通过使用农具,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突出了“学以致用”的特点。

(二)开设课程愈发全面,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

农学院各系开设课程可反映出农业教育课程特点与走向。“园艺系课程:……普通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农业气象学、地质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学、经济学、法学通论、体育训练、普通体育、土壤学、肥料学、作物学、作物育种、园艺虫害防除法、园艺实习、林学大意、蔬菜园艺、园艺利用学……”[5]18“农学系课程:土壤学、遗传学、普通昆虫学、农业经济学、畜产学、应用昆虫学、食用作物学、作物育种学、林学大意、农业细菌学、植物病理学、麦作学、肥料学、农业分析化学、农业机具学、农业土木工程、农产制造、特用作物学、棉作学……”[5]24这些课程与生物、经济、化学、农业发展都有关联,课程设置多样化。从培育作物到防治病菌与虫害,从利用农具到利用农作物产生经济效益,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的联合推动。通过课程设置亦可看出,民国时期农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涉及到农业种植方面,而且还涉及到畜牧方面以及林业方面。农业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为目标,使其掌握较为全面的农业基础知识。以农业机具学课程为例,“每周实习三小时,讲述两小时,一学期修毕,三学分”[5]27,课程实习时间大于讲述时间,体现出学校对于农业实践的重视。掌握农业知识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自实践,这也是由农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农业机具学课程内容:农业发动机之原理,构造,运用以及修理,中外农具之种类,构造,运用、修理及改良等”[5]27。学生在掌握中国农具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国外农具知识。学生学习国外农具的使用方法、农具改良所应用的技术,有助于农业工具的改良。

课程的设置也注重“因地制宜”,“农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似应由教育当局,召集各校负责人,共同商定一个合乎地方环境,学校设备许可的课程标准。昌黎农业接近山地,果产丰富,对于果树园艺的课程,就应特别加重……”[1]保定地处平原,河北省立农学院对于农业种植类科目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河北省立农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有关气象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在各系共修课程中有“农业气象学”,主要学习的是“气压,气温,湿度,风,云,雨等气象要素之变化,及观测记录统计等方法,气象与农业上之联系”[5]22。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减弱自然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但并不会使其影响完全消失,学习相关课程,及时作出预测并采取行动保护农业,这也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

(三)国外农业书籍走进民国时期农业教育

民国时期,河北省立农学院将部分国外农业书籍作为参考书目,例如森林工学的参考书目为“中村猪市著:森林工学”[5]31。通过阅读参考书,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使学生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发展特点以及遇到突发问题如何解决,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河北农业问题。通过学习国内外农业知识理论,加深对学科的了解。阅读国外农业参考书,也使学生逐渐具有国际视野,对当时农业科技的发展程度有整体把握,为学生今后解决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农业试验区规模处于变化之中

“西桑园地十余亩,连同废桑园地二十余亩,统辟作林学系第一试验区,所遗院内地亩,除划出两部分留供农林两系育种及栽培试验外。其余概划归园艺以备扩充果树蔬菜及花卉等三区试验之用,二月又收回前河大出租屋之西陵山坡地一百余亩,作为森林移植区……”[6]扩充农业学校试验区规模是注重农业教育的体现,试验区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区域,也是学生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在试验区可以模拟实际情况并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合理,同时学生也可以思考其他解决方法并加以实践,以分析成功的可能性。农业学校试验区的设立也是其与其他院校典型区别之一。农业试验区的设立使师生在校也可从事农业实践活动,为发展农业教育和创新农业技术提供了便利。

(五)注重对教师的培养

“本院为使教职员留日深造以养成学识专门之农林师资起见,特制定选派教员赴日研究办法”[5]90。教师在农业教育中的作用不言自明,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理论基础知识不扎实的教师会对农业教育的开展产生制约作用。为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河北省立农学院派教师前往日本学习研究,期间,教师享受一定补贴,但需严格按照农学院制定的研究科目从事研究。这种选派的目的是为农学院培养优秀师资队伍,为农学院的发展服务。

(六)出版学术性较强的农业类刊物

为了提升农业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对于农业教育的关注,河北省立农学院出版委员会编写了《河北农林学刊》,刊内论文涉及方面较广,多为解决实际问题所写。例如孙醒东所写论文《华豆花不孕情形之新发现》[7]数据详实,所得出的结论对于解决华豆花不孕问题具有实际意义。这些被刊发的文章不仅具有学术性,对于农业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三、积极改进农业教育

在课程方面,学校注意提升对物理课程的重视程度,且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增添实验设备,建立实验室。民国时期,受到经费的影响,河北省立农学院的物理实验室发展尚不完备。随着经济发展,农业教育注重物理实验室的发展,扩充设备,改进实验过程,加大经费投入。“但举凡农场、林场、苗圃地、园艺地、土壤、化学、昆虫、植物、以及农林园各系实验室,养蚕室,种子风干室,制造室……莫不应有尽有,尤以化学实验室仪器之完备,最足自豪。土壤室,温室,均最近落成者,设备均极新式,化学实验室之煤气装置,近正计划中,预料不久当可成诸事实。其唯一缺陷,乃在图书馆藏书太少,校方正力求扩充中”[8]。农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要向大众化、基层化发展。除开办学校进行农业教育外,举办农业展览会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例如定县农业展览会的举办很好地普及了农业知识。“由奶羊的展览所转北行为农具陈列的地点。除农家送来展览的本地农具外,有本场的改良水车、第一次改良的双斗辘轳,第二次改良的双斗辘轳,改良耙和改良犁等”[9]。这些农业工具的展出使得参加展览会的观众了解更多的农业知识,提升对农业的兴趣,从而吸引更多的民众接受农业教育。

农业教育也要注重建立农事试验场,并且与其他院校的农事试验场进行交流合作。河北省立农学院的工作因地制宜,为河北省农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与其他农事试验场的合作工作也有序展开,使农业活动更加多样化。试验场重在将农业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师生从中也能够了解到农业教育的不足。与其他试验场合作能够互相吸取经验,改进试验场建设,从而为发展农业教育助力。“各处农场试验地应陆续收回自用。一方面划分为若干试验区,以充分供给学生试验实习。一方面就其农村接近者,作为推广区之基础”[10]。

农业教育与乡村教育相结合,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乡村有着巨大的潜力,且具有有利于农业实践开展的自然条件。民众关注的重点是土地以及粮食亩产量,通过传授农业知识,使其了解提高亩产以及保护土地、处理病虫害的方法,从而逐渐达到农业教育的目的。

结语

民国时期的河北省立农学院在培养人才、推动河北农业教育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院校之一,河北省立农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和学生发展以及试验区、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但由于受到经费、战争以及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河北农业教育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且农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从事农业研究,较少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协助当地人民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学校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的帮助有限。学生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学校对此方面欠缺深入思考,所开设的课程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专业性,但也缺乏与就业指导方面相关的课程。

猜你喜欢
农学院河北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北省冬季奧运会交通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基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体制下学生工作的探讨
指认式病害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园艺科学专业介绍
河北省商务厅原巡视员仲继安涉嫌受贿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