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到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变革

2022-11-22 14:58张家宝
现代交际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企业教育

□张家宝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长春 130024)

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就业稳民生的重要保障。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引擎。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使命的重要承载者,应然成为我国创新创业大潮的生力军。如何服务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瓶颈

21世纪以来的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三级飞跃,屡创新高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官方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2020年已经增至874万[1],社会就业矛盾已彻底聚焦在大学生毕业群体身上。尤其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将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推向前所未有的境地。重压之下也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一些新经济业态喷涌而出,如地摊经济、共享经济、零工经济、云经济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根据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2],但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一般占20%—30%的比例相距甚远。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较低,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有很大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展过有关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由于受到时代环境的制约,成效甚微。很多研究认为,1999年成功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开启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序章。此后,“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抓手。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多元探索、蓬勃发展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的探索:一是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面向大学生开展创业精神、创业文化理念、创业知识结构的课堂教学活动;二是以培育科技创新精神为主,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三是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为主,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向大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场地、项目融资、创业培训与辅导、技术创新服务,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办各类创业实体;四是以综合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主,把课程体系、创新体系、实践体系等几方面综合起来,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区。2015年国务院出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专门意见,此后教育部坚持每年召开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全社会各种创新要素汇聚、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生态系统。

可以说,经历了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日渐丰硕,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创业实践环节逐渐强化,保障激励措施日益健全,但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层面的效果却不够凸显。这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封闭在高校内部这个象牙塔内,还没有形成开放式的培育格局有较大关系。首先,注重职前,忽视职后。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而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甚至大学生以外更广泛的社会创业群体的教育、科研等培育培训平台没有建立起来。这部分群体占有相当大比例,恰恰是最需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于高校内部的精英式创新创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社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巨大需求。其次,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要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终极目的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应用并推动产业化,实现科教兴国。然而,当前高校为了科研而科研、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轻转化等功利思想,导致高校科研在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产业化需求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折射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同样存在导向偏离和举措乏力等问题。再次,强调实践,缺少实战。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日益重视并强化实践环节,组织的实践活动一般停滞在浅层形式,与实战相距甚远。比如,大学生踊跃参与的创新创业竞赛、论坛、报告会、模拟实践等活动,仍然是围绕素质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在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上效果甚微。地方政府和高校已经开始致力于建设创业园等孵化器,但对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的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学生依托高校创业园,自主创办经营的各类创业公司,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条件局限,难以形成规模,与产业化更是相距甚远。最后,单兵作战,缺乏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深受各方关注,政府、企业、高校、其他社会群体虽然都有意愿并且正在积极推动其发展,但基本上是单兵作战,尚未形成十分有效的协同机制,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需要进一步凸显。目前,政府在相关政策、资金扶持方面积极作为,但在协调联络各方、建立联动机制、搭建服务平台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以课堂为主要形式,虽然也与社会上的部分企业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解决了部分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但与产业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科技中介、金融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发展还不成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社会各方协同机制缺乏,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突破封闭性的发展困境,构建起开放性的育人格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当代中国大学积极回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一种新姿态,它本身也是当代中国大学转型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3]

二、“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在西方,创新创业教育从来都是“官、产、学”密切结合的产物。20世纪中叶以来,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成功推动美国大学从研究型向创业型大学的蜕变,使美国科学技术实现质的飞跃,进而带动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人们对“政府、产业、高校”三方合作模式的深入思考。从1981年日本产经联部首次提出“官产学一体化”概念,到1987年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都是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的相互作用作为社会变革的关键动力,再到1995年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提出“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螺旋原理,都突出了知识经济社会内部,政府、企业与大学三者以市场需求为纽带,构建互动促进、互惠共赢的良性机制。这些理论都突出强调大学要从边缘走向中心,期望能在社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创新创业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斯坦福大学已经取得极大成功。MIT是美国第一所创业型大学,其率先提出并应用三螺旋原理,从大学层面上积极平衡教学、科研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百余年来发展壮大,连续多年位居美国各理工学院之冠。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摇篮“128”公路,其中70%的企业是由MIT孵化出来的。美国另一个创业型大学典型是斯坦福大学。正如MIT成就了“128”公路一样,斯坦福大学成就了硅谷。斯坦福大学作为硅谷的人才摇篮和科技成果重要支撑,始终坚持把“知识产业化”作为大学新的使命,同时与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密切协作,使硅谷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高科技产业区。有人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没有硅谷就没有美国的IT业,没有IT业就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腾飞。

三螺旋理论和美国创业型大学的成功实践都昭示了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大学要从边缘走向中心,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产业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在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产业一般不容易被接受,因此政府主要是以提供宏观政策保障为主,全力支持大学和产业进行创新。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以强大的资金支持,保障大学专注于产业研发,推行宽松的金融政策,也使大学孵化的创业企业获得壮大发展。大学作为政府和产业之间的桥梁,发挥着积极的助推作用,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内部组织活动逐渐转向社会,与产业密切结合,不断推动知识产业化。如大学开始以市场取向为风向标,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让和商业营销,并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开展产业合作与联盟。美国拥有世界上数目最多的顶尖大学,在以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化方面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美国创业型大学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运行模式已经十分成熟,这些都是我国高校难以企及的。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还不能做到像美国高水平大学那样成为区域创新和产业经济的驱动者。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的战略,推动高校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政府、企业、高校要本着“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优化”的原则,建立起一个利益共同体。其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实现科学的组织结构安排和制度设计;企业要成为创业主体,通过资源整合和市场转化,形成活跃的创业氛围和兴盛的市场格局;高校要全力主推,通过科技创新和智力贡献,实现知识、资源和资本的联结、融合和再生,在“政—企—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三、构建“政—企—学”深度融合的开放性创新创业模式

区别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以构建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目的,引导学校师生不断更新和升华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实现大学生知识形态向创新创业意识和应用转变,再到科技成果、产业服务的商品化转型,必须把握实践环节这一关键要素。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能否从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的封闭式模式中突围出来,真正与产业化结合,还在于实现创业这一终极环节。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在高校聚集的区域内形成一个政策落地、企业孵化和科技转化的“集聚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项目的主要孵化器是创业园。200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成立全国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园以来,全国各地创业园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大学生创办的公司真正发展起来的不多,这里面既有大学生自身年龄、阅历、知识局限等内因,也有资金、技术、人才局限等外因。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园的运作模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学校主导几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出资运作,在创业政策倾斜上具有优势,对创业企业注册、扶持资金申请、相关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支持更加便捷;企业主导型,是由成熟企业出资运作,在企业运行经验上具有优势,对创业企业融资、项目合作开发、内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指导更加便捷;学校主导型,是由学校对外筹集资金运作,在知识技术创新上具有优势,对创业企业人才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撑更加便捷。这三种运作模式都具有单一方面的优势,而在另外两个方面缺少支撑。只有建立起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机制,把政策服务、智力支持、商业运营三个功能模块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全方位服务。

1.政府主导,打造政策服务模块

政府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发挥政策引领和资源整合优势,成为连接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企业、社会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

在政策引领上,政府一方面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大学生入园创业,如针对大学生创业园企业提供减免房租、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降低市场准入条件等,目前这些政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急需做好的是政策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如聘请专业团队为大学生初创提供法律咨询、业务咨询和流程指导等动态服务;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集中办理大学生创业企业注册、扶持资金申请、发展跟踪援助等业务;及时梳理研究大学生创业反映出的各类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努力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在资源整合上,政府要整合高校、企业、社会机构等各方力量,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供需选择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如创业培训平台、科技互动平台、人才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商业信息平台等,保障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各种要素在这个平台上充分集聚,实现大学生创业链条的全贯通,创业企业和资源提供方互相满足需求,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北京中关村为我们提供了政府主导的经典案例。该园区在中关村科技园管理委员会领导下,19个国家部委相关司局参与平台工作,31个北京市相关部门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同时整合了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众多科研成果、近2万家创新创业企业,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在渠道拓展上,政府要大力助推新经济业态的茁壮成长,为大学生创业者打开一片新天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新经济业态的培育壮大注入了新动能;各行各业加速“上线”“上云”,传统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供应链、价值链不断重构。京东等互联网“大厂”,经过多年发展,在数据云、物流云、金融云等方面的开放共享能力,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重要保障。政府要打破惯性思维,在支持新业态健康发展上拿出硬招,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联动,加快在知识产权保护、普惠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降低新经济业态发展成本,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2.高校主推,打造智力支持模块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发挥教育、科研、人才三大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从校内、课本与职前拓展到校外、实践与职后,长期而持续地为大学生创业企业生存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首先,发挥教育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注入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包括经营理念、价值标准、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创业难以做强做大,与其自身的年龄、经验、眼界局限有很大关系。高校在企业文化、观念塑造、创业技能上具有教育优势,能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注入软实力。以往传统创业教育主要面向在校大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在“互联网+”时代,应依托AI+教育,将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面向社会各层次创业人群开放,为创业群体掌握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与核心技能提供极大的方便。因此,高校应树立“大创业教育观”,积极探索“面向全体学生”具体有效的教育方式,“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构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5]

其次,发挥科技优势,为大学生创业积淀硬实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大学生创业企业受到规模、人才、资金诸多因素的局限,一直以来在技术创新方面难以突破。高校可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科技需求,为大学生创业发展积淀硬实力。高校和大学生创业企业借助政府搭建的科技互动平台建立紧密联系,企业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所需技改问题、科技咨询、技术人员需求等;高校可以发布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产学研信息、科技服务等;企业存在前期研发设备不足情况、高校存在产学研中资金条件不足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发布出来,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各层次产学研合作,通过这个平台实现高校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对接和互动。一方面,为企业壮大发展给予科技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适应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最后,发挥人才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原动力。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支撑。大学生创业企业普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用人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核心瓶颈。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持续原动力。高校可以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挂职、兼职等各种柔性融入的方式进入大学生创业企业,为其发展提供咨询指导服务或开展合作研发。如斯坦福大学就引导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并制定专门政策,通过为校内人员保留职位、放宽教研时间、允许其收取科技成果转化产权收益等方式,支持校内人员自主创建科技产业。高校还可以与大学生创业企业共同搭建学生实习平台,让在校生走进和了解大学生创业企业,增强到企业就业的意愿,形成人才培养、就业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3.企业主体,打造商业运营模块

招募成熟企业进入大学生创业园,作为引导和孵化大学生创业的母公司。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创业园为平台、以母公司为支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熟企业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集聚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营销等创新创业要素,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开展商业运营,尽快实现市场化、规范化。目前,一些高水平大学纷纷选择与华为、百度、联想、阿里巴巴等名企建立联合研发机构,通过共建实验室、学科专业、ICT学院,设立人才基金或赞助,提供智慧校园建设管理服务等方式,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

创新创业的核心是创新。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精神的人群之一,紧跟时代潮流、年富力强、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乐于接受和钻研新鲜事物、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强,这些优势使他们很容易捕捉到商机。同时,他们的劣势也十分明显,缺少社会经验、资金、社会关系等创业成功的必要资源。一些运作成熟的企业到高校和大学生创业园开展合作,可以通过入股注资的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者开展研发活动,可以提供技术力量开展合作攻关,可以利用自身的市场终端帮助创业企业推广新型产品,可以提供专业管理团队,参与业务经营。通过开展多元合作,一方面,成熟企业可以寻找到新的商机、开拓经营思路,利用国家创新创业的有利政策和环境,降低商业成本;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借助成熟企业的商业资源,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分配更多精力在创新上,把更多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双方达成互惠共赢的战略意图。

大学生创新创业从教育到实战的变革,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建立起协同开放的培育机制,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助力,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时代主流,助推时代发展。

猜你喜欢
大学生企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企业
企业
企业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