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百年奋斗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2-11-22 14:58薛俊生
现代交际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薛俊生

(吉林工商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并非偶然,它经历了初步认识、实践需要、理论总结、哲学提升等阶段,才初露端倪。

(一)认识背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考

“五四”时期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但是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他们已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1919年8月,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提道:“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1]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太雷的观点与李大钊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他在1921年指出:“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2]中国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也持有相同观点:“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3]恽代英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化”的表达方式,但中国化的思想已经从他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出来了。

(二)实践背景:胜利和失败的反复比较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共同北伐,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胜利。随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爆发,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从主观上看,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这些武装起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但是未能取得如十月革命那样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我们党主要仿照十月革命走以城市为重心的革命道路。但是,无论产业工人数量还是城乡人口布局,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沙皇俄国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没有认真分析这些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盲目仿照十月革命中心城市暴动的方式攻打大城市,显然是以卵击石。

大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倒逼我们党必须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实际、辩证吸收十月革命经验,呼唤着我们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三)理论背景:批判和纠正教条主义

从1927年10月率兵上井冈山起,毛泽东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结合当时中国实际,科学分析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着重分析了开展武装割据的战略抉择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从当时的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1930年5月,毛泽东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批判和纠正教条主义与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应该说,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思维和方法,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只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进行的创新,这应该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端,为后期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四)国际背景: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1935年7月25日,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次会议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共产国际七大通过了一个决议,规定国际执委会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规定国际工人运动基本政治路线及策略路线方面去,一般不干涉各国党内事务。“共产国际七大对共产国际管理机构与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问题做出重要修正的决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创造了组织基础,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组织空间环境。”[4]二是共产国际重要领导人提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斗争相结合,指出:“一切呆板的公式都是我们的死敌。我们要随时随地顾到具体情况,而不是在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都按照一种固定的刻板的形式来活动,不要忘记在千变万化的环境里共产党的地位是不会一样的……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武装我们的各国共产党,使它们能够解决它们当前一些极度复杂的政治问题。为此,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要以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是死的教条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它们。”[5]季米特洛夫等共产国际重要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本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思想进行了多角度论述与强调,其阐述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重要理论渊源。

(五)哲学背景:《实践论》《矛盾论》的发表

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中国革命和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从哲学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这个普遍性原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若想让大家都能接受这个富含辩证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对大家进行哲学知识普及还是很必要的。1937年7月,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反复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才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之后,毛泽东又撰写了《矛盾论》,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认为弄清矛盾特殊性对革命的实践有重大意义。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六)政治背景: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大力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权力做保障和后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难推行下去的。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虽然已经比较清晰地提出了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但是由于毛泽东当时还属于“地方干部”,因此他的这一思想也只能在地方或局部发挥作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才真正进入中央,但也是作为三人领导小组中的一员发挥作用。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推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作为中央政治局领导下的处理日常工作的办事机关,中央书记处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断权。至此,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正式确立,无可争议地成了党的最高领导人。”[6]随着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才真正发挥作用,才真正发挥全局性、战略性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演进过程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的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也愈来愈受到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被逐渐提出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红军到达陕北后,我们党有了一块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可以暂时歇歇脚,整理一下纷乱的思绪,从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升华。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指出,过去党内长期存在的“关门主义”和“革命急性病”问题,是导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受挫折的基本原因。同时,毛泽东再一次强调,我们一定要深刻铭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虽然说过要在“武装起义之后一刻也不应该停止进攻”,但不是说要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进攻,要分清形势,如果敌众我寡之时依然要进攻,“那就是第一号傻子”。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已经在研究和分析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1937年夏,毛泽东又在《实践论》《矛盾论》两篇文章中着重批判教条主义错误。

通过总结从大革命失败到全民族抗战前夕的历史经验,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能“教条”,对于苏联经验不能盲目学习。什么时候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原文,什么时候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中国革命才会成功,才会出奇制胜。

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党还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益处,更没有明确表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那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我们党就已经开始理性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指引下开创新局面。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第一次被明确提出。从此之后,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常态化,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这之后,毛泽东多次谈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到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对建党18年以来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开始把“是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检验成败得失的关键,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逐渐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从193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我们党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多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正像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种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达方式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说法很少被提及,在各种报刊文献中出现得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表达方式。毛泽东曾于1961年1月指出:“应该允许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化,也就是说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8]。

之所以会出现用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现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当时苏联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对中国施加压力的结果,抵制中国使用具有民族倾向的表达方式。另外,从毛泽东本人来看,相对来说他更喜欢“具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不管采取哪种表达方式,“其思想实质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或称普通真理,或称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或称具体实际,或称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几个命题在一定意义上是同义语”[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种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亦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邓小平客观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并做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法也被十七届四中全会确认。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时代和任务不同了,必然不断结合变化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和答案,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0]这体现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视。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江泽民、胡锦涛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科学化这一主题。江泽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11]这段话表明,江泽民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科学命题,这也是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种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世界化相结合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并体现出新特色。

1.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民族化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体现出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地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2]我们今天要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反映出我国特点,更要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3]。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清晰地用“两个结合”的表达方式,诠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再一次予以确认:“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社会现实有机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出极强的中国气质、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特色。

2.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世界化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推进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中获取有助于推动自身发展的有益成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解决中国问题,更要为世界发展、全球治理做出中国贡献。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从全球视野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从人类社会发展大潮流、全球经济变革大格局、中国社会发展大历史角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公正的一方,站在人类发展进步的一方。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既要推进中国自身的发展,又要考虑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习近平曾表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14]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立足于中国实际,还要紧密联系世界局势、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获取制定和调整中国发展政策的信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顺利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理论飞跃。

(一)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新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通过研究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规律加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摸索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工农武装割据,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阐述了人民战争、土地革命、工农联盟、整风运动等思想,为推翻“三座大山”、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解放找到了正确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怎样建设新中国、怎样把战争废墟建设成美好家园,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至于怎样建设,马克思在其原著中并没有给出答案。当时的苏联虽然进行了初步社会主义建设,但由于两国国情不同,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自食其力、艰苦奋斗,把一个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带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但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奠定了物质与制度的基础,而且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可动摇的真理性和与时代精神相同步的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中华民族富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传承和发扬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大家必须回答、同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就无法继续前进。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果,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答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创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征途。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抓好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坚持、发展和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华民族强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全面深入贯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创“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高举马克思主义精神旗帜的政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脉、灵魂和精神支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这些重要思想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把人民装在心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脉相承。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15]这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底蕴,明确了其根本方法论的地位。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当今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将随着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在中国当代,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概括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方面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这十个方面内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总结,是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建设、外交、政党建设的有益补充。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从时间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提供思想指导和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推动复兴之路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从地域维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超越国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21世纪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深刻内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进一步彰显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