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以福 颜天武 羊以武 罗冠勇③
(1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海南海口 5711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昌江黎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昌江县)“十四五”规划提出,奋力推进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建设,打造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海南热带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基地。昌江县水头村是典型的半城郊型黎族村。随着县城区域不断发展,给水头村产业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因此,聚焦水头村产业提质增效、补链引项、互融联动等问题,因地制宜激活水头村产业发展活力,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推动水头村资源价值转化,对推动海南半城郊型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水头村是昌江县一个民族村庄,位于昌江县城西边缘,东、南与县城相邻,西邻叉河镇,北靠石碌镇山竹沟村和石碌镇片石村。全村土地面积超过2 400 hm2,是石碌镇第二大村,属于城区发展布局板块。村委会下设椰子村、老村、新村3个自然村,全村942户4 409人,人口居全县第三、全镇第一。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80 hm2,林地面积518 hm2。村庄属于山地缓冲平原带,地形多低矮台地,地表多为砖红壤性土质,海拔约56 m,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两边高中间低,有石碌干渠、石碌河及其支流南庄河、南庙河流经,村内地表水丰富且洁净,地下水为优质火山岩裂隙孔潜水。村庄交通便利,县城建设西路、工业大道以及海榆西线(G225国道)、粤海铁路横穿村内。村民分散小规模的种植芒果、龙眼、甘蔗、橡胶、瓜菜等混合热带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五脚猪、山黄鸡收入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自2015年7月以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水头村的定点帮扶单位,有力推动了水头村产业发展。
水头村属于石碌镇城乡结合部,具有广阔消费市场和销售便捷的特点,因此村民大力发展瓜菜、热带水果种植。水头村第一产业以种养业为主。种植业以芒果为主,其它热带水果、蔬菜、甘蔗为辅,其中芒果种植约200 hm2,年产3 000 t,涉及农户558户,以零售、地头收购等方式销售。养殖业以鸡鸭鹅、猪牛羊等畜禽养殖为主,重点发展霸王山鸡、山猪、黄牛养殖,以罗非鱼养殖为辅,建成林下养鸡示范点1个,发展100头规模以上养牛示范合作1个,200头以上规模养猪示范合作社1个。第二产业以糯米酒、黎锦制作为主,涉及农户200户。第三产业尚未形成,建有策马文化园。2017年以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产业帮扶投入100万元,帮助成立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示范种植及产销基地;支持村民发展百香果、圣女果等特色种植;开展电商服务、种植养殖、面点制作、家政服务等培训,切实提升村民农业技能和增收致富能力,各项产业实现了增产增收。
1.3.1 区位优势明显,半城郊型特色
水头村是典型的半城郊型黎族村,村东南部产业发展不断与石碌镇县城区融合,西部则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芒果种植规模及特色明显。农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1]。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加速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拉动城郊农村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城郊农村区位优势明显,城郊农业生产是城镇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城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发展潜力巨大[2]。因此,水头村因地制宜,探索半城郊型特色产业发展,在水头村东南部布局发展城郊型特色产业,推动水头村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水头村产业与石碌镇县城经济发展互相融合、联动,作为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利用西部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打造支撑东部产业发展的农业基础,形成东西协调、产业融合、相互联动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1.3.2 黎村文化悠久,黎乡风情浓厚
水头村因水源足而得名。宋代以前,黎族同胞从白沙腹地迁居石碌岭脚下,初名“扎浮弄”(田村意思),后称“钱坑村”,明初改称“水头村”至今。清末民初,人口增多分成3个自然村。村内至今还保留有3块珍贵的历史文物:一是禁采石碌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地方官府为严禁开采亚玉山(今石碌岭)铜矿而立,是现存有关石碌岭早期开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二是沉香禁示碑,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琼州知府萧应植立碑禁止地方官吏索取沉香,是“海南沉香冠绝天下”的重要文物佐证;三是南天策马碑,1932年7月,中华民国广东省长陈济棠警卫旅长陈汉光以“抚黎”专员身份,对保护琼崖红军战士的村民进行血腥屠杀后刻字立碑,是党与黎族群众鱼水情的真实史料佐证。此外,还生活着美孚黎人传统纹身的健在老人,拥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绣技艺传承基地”,以及黎族村民日常传统而又古老的各类生活器具等黎族传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水头村传统特色文化和民俗风土人情资源,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推动文化资源价值转化,可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1.3.3 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水头村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处处呈现黎乡风情。村内旅游资源单体颇具特色,有观光游憩河段、古丛树、石拱桥、栈道等旅游资源。观光游憩河段地势较平坦,河流平缓,外形清澈碧玉,水质非常好,清澈见底,两岸风光(伐道、农作物、树木等)、竹筏,水体旅游资源由南庙河、南班河、南内河交汇而成。丛树资源面积大,一些古树年代悠久,大部分都处于河段周围,由生长在一起的小树木组成的植物群体,有些林木种类独特或形态特异。丛树大部分属于常绿灌木和乔木,还有一些由竹子构成的类似彩虹形状的造型,丛林中多草本植物、藤本和附生植物,这些树林是为了保护河岸而种植,也有遮阳的作用。石拱桥为横跨河段而修建的石桥,以石头为原材料经过后期处理雕刻而成,颜色大体上为灰白色。栈道由木材构成,长达300多米,一系列栈道将河道及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目前,村内特色旅游资源尚处于半开放状态,一些树木仍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保护的前提下,可探索开展生态观光旅游。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实施,水头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定点帮扶下,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各项产业实现了增产增收,产业投入不断增大,技术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新品种不断引进,农民技能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水头村产业发展在引领带动、资源挖掘、融合联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昌江种植芒果历史悠久,芒果品种有43种,主要品种有香芒、青皮芒、紫花芒、吕宋芒、白象牙等,被誉为“芒果之乡”,如今百年的土生芒果树都有近3 000棵了。“昌江芒果”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夏品芒果香黎花三里游”等特色活动精彩纷呈。芒果作为水头村的主导产业,但芒果产业引领带动不强,基本无产业融合业态,主要表现为:①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农户零散种植为主;②生产专业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③芒果鲜果出售,无延伸产品;④品牌意识不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资源未充分使用;⑤销售渠道单一,互联网销售模式应用不多。
水头村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一是水资源优势明显。村内有石碌干渠、石碌河及其支流南庄河、南庙河流经,村内地表水丰富且洁净,地下水为优质火山岩裂隙孔潜水。二是自然资源丰富。水头村生态环境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处处呈现黎乡风情。三是历史悠久的黎族文化资源。但水头村特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利用,主要表现为:①文化旅游资源项目缺乏策划展示;②黎族风情故事缺乏阐述演绎;③资源优势缺少串联设计;④资源优势宣传不足;⑤文化产品缺乏传承,创新滞后。
水头村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旅游资源,明显的主导产业,半城郊型村庄经济特色明显。城郊乡村比传统乡村情况更为复杂,不仅面临着耕地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被征用的现实困境,还要在第一产业发展空间受限中寻求出路[3]。芒果产业特色明显,古芒果树年代悠久,但芒果产业融合不深,主要表现为:①芒果品牌影响力不强,以芒果品牌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不足;②农文旅未得到融合发展,芒果种植文化、历史文化、黎乡风情、生态资源等缺少融合发展;③半城郊型产业融合滞后,会务培训、科普拓展、研学旅、休闲餐饮、采摘体验、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未能积极联动县城经济发展。
以水头村独有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为基础,聚焦水头村产业提质增效、补链引项、融合联动等模式,因地制宜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资源价值转化,引领村民发展致富。
打造芒果品牌。加强“一村一品”建设,充分利用水头村芒果种植资源,打造主导产业“芒果水头”“水头芒果”品牌印象,融合乡村资源建设芒果品牌印象馆,提升全村芒果视觉印象,讲述芒果品牌故事,策划芒果品牌活动,展现芒果之美,引领村庄产业提质增效。
培育芒果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提升芒果产业化组织程度,引导带动全村标准化种植芒果,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芒果品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带动全产业共同发展。
探索销售新模式。利用芒果嫁接技术、种植历史,古芒果树资源,创新开展芒果科普研学游,通过采摘体验、直播电商、芒果节、芒果展等销售模式,打通村庄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打造芒果印象,不断提升村庄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带动村庄相关产业发展。
水头村第一产业发展粗放,主导产业引领不足,第二产业逐步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形成。今后,一是优化种养品种结构,提升种养技术水平。全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强引进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与研发机构,着力建设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新型农业产业载体,打造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有序发展。推动糯米酒、黎锦制作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水果、肉品等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施,探索芒果果干、果汁、果酱等加工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水头村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依托半城郊型乡村特色,探索发展农产品保鲜、物流、仓储、包装等新业态。
水头村主要有产业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要充分挖掘和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一是打造黎族风情特色村,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和特色,结合周边资源条件,结合芒果产业发展,打造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推进黎族风情、历史文化、家庭农场等特色相融合的特色产业。二是创设特色旅游精品路线,立足村域内的黎族风情特色、生态产业、田园风光,创设两条旅游线路,分别是:①黎族风情旅游(核心层),水头村村内充满了黎族特色,民风淳朴,各村庄紧密相连,能一次领略整个村的风貌,十分适合休闲度假和山间运动项目;②生态观光旅游(中圈层+外圈层),水头村种植面积大,水果种类多,可发展农家乐、休闲山庄、生态采摘园等旅游项目。三是推动新业态融合发展,依托半城郊型特色,主动对接城市需求,充分利用好县城技术信息和人才资源,积极联动县城区和周边村庄经济发展,培育半城郊型会务培训、科普拓展、研学游行、休闲餐饮、采摘体验、观光旅游等新业态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乡村的自然、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要充分挖掘村庄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以农业品牌引领为突破口,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社会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带动和催生更多业态发展,带动村民发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