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①
——以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为例

2022-11-22 14:13雷晓媛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民建设文化

雷晓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如何在后脱贫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1 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概况

广西隆安县乔建镇位于广西南宁市西北部,下辖15个行政村。其中博浪村为少数民族姓氏村,共设有18个村民小组,由647户家庭组成,总人口2 450人。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或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博浪村具有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文化建设并不乐观。

2 广西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自然资源及交通优势的利用率低

博浪村地处右江与罗兴江两大流域范围内,村庄傍河而建,大龙潭水库也在博浪村范围内,自然条件良好。交通方面,博浪村距离隆安县城及首府南宁的距离分别约为12 km和70 km;高铁线、沪昆线、高速公路及国道均穿村而过,距离隆安东高铁站约15 min车程,交通条件便利。然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优势却没有使旅游业在该村得到良好的发展。据笔者驻村调研访谈得知,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个别年轻村民曾尝试在罗兴江边经营农家乐度假村,如修建钓鱼平台、水上娱乐项目、农家餐厅以及可供游客自主采摘的果园等。然而,这些农家乐度假村的运营效果并不乐观:一是由于资金有限,许多项目开发不成规模,设施不完善,没有凸显本土特色,对城市游客吸引力不大;二是博浪村的整体发展还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到位,即便田园风光秀美,也难以吸引游客专程来游玩。

2.2 历史文化及民俗遗产的传承热情不高

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民族之一,隆安县为壮族人民聚集县之一,具有深厚的壮族文化底蕴,是“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地”[1]。博浪村是稻作文化(当地称为“那”文化,“那”在壮语中有水稻田之意)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学家曾在该村发掘作为稻作文化农业发展标志的大石铲,并认定该村的大龙潭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为大石铲遗址的典型代表[2]。大石铲的出现,证实了稻作农业发展在该村的历史遗迹。大龙潭新石器时代遗址早在1978年秋就被考古专家发掘[3],娅怀洞遗址也在2014年被发现,是继山顶洞人葬墓后在我国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代的葬墓,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4]。但是原本应该值得为之自豪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博浪村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宣传,许多本地学子及村民对这一古老的文化了解甚少。同样的,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那”文化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亦未能在本土教育中得到重视。近年来隆安县政府相关部门对“那”文化的宣传力度有所增加,并在县城西南2 km处开发修建了“那”城。然而,作为“那”文化发源地的乡村却没有得到适当的宣传与开发。“芒那节”作为“那”文化的重要名片[5],是博浪村的第二大节日,在过去,村民对其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户户都会设宴招待远嫁的女儿及亲朋好友来家相聚,热闹非凡,甚至有些年因为来访的客人过多,出现了村道拥挤堵塞的现象。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乡村逐渐出现空心化,人们对“芒那节”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降低,年轻群体对“那”文化的认同程度和传承热情也在降低。

2.3 乡村适龄儿童基础教育滞后,文化设施欠缺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多数适龄儿童随着父母离开农村。据博浪村支书提供的信息,博浪村小学目前在职教师仅3人,在读的适龄儿童仅36人,分布在二、三、四3个年级。受限于村内适龄儿童数量,学校只能隔年招生。村内未设幼儿园,四年级以上的学生需转到镇上学校继续学业。由于师资不足,教学设备落后,该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由于老年村民的知识及教育水平有限,且忙于家务农活,无法给孙辈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博浪村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关于博浪村的文化设施,据村支书介绍,博浪村目前还没有文化娱乐场所及设施,村民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难以满足。村委办公楼虽设有图书室,但由于办公楼地处偏僻,且大部分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阅读学习并无兴趣,因此图书室几乎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博浪村文化设施的欠缺及图书室设置的不合理等因素,成为了该村文化建设的一块短板,亟待改善。

3 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政府支持+村委鼓励+民众抱团”三位一体式打造魅力乡村

博浪村交通便利,自然风光秀美,打造魅力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谓得天独厚。乡村振兴战略下,想要落实好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然而,若单靠政府支持而群众无发展热情,或群众“单打独斗”式经营,都发展不好乡村文化产业。因此,政府要在政策层面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建立保障机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协调多方面利益以招商引资助推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为愿意运营旅游项目的农户提供专业、科学的顾问及技术支持,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村委响应政策号召,鼓励农户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深入宣传《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户“抱团”共同建立乡村文化旅游合作社。村民以闲置房屋、土地经营权等出资入股共同打造魅力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实现旅游兴、农民富的目标。

3.2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博浪村作为多个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首先,地方政府要大力对外宣传大龙潭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及娅怀洞文化遗址,为优秀文化遗产营造知名度;对内要在本土教育中编入大石铲历史文化以及本土民俗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乡民学子深入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与民俗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其次,可结合本土民族风情,在合理利用民俗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那“文化元素及民族图腾加入到民族服饰中,打造服饰文化品牌,同时组编民族文艺团,改进民族歌舞,开发旅游演艺产品。最后,加强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同时通过宣传说教等途径鼓励村民共同复兴六月初六“芒那节”,擦亮博浪村新“名片”。让前来游玩的旅客在体验美丽乡村生活、欣赏独特民族歌舞的同时,对博浪村留下独特印象,形成良好的旅游口碑,将博浪村文化旅游项目介绍给亲友,成为流动的宣传“载体”。

3.3 改善乡村基础教育条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在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同时,政府可协助乡村积极引进教育人才,改善博浪村的基础教育条件,为返乡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年轻人解决其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还应根据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改进博浪村文化设施建设,满足村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例如,在村中心修建文化娱乐室,方便村民前往开展文娱活动;增设“三农”主题图书室,为村民提供实际有用的科学知识。组织返乡过节的大学生利用假期,为家乡文化建设献一己之力等。

文化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则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因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乡村文化建设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并在科学的路径方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村民建设文化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