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洁, 周 宏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1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机制改革的理论引领,也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育人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宏伟蓝图的建设者,其生态文明素养以及生态道德意识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塑造大学生生态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实践活动,需要承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重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要在深刻了解与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与特质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于理论与实践课堂,进而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生态新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由习近平同志为主创立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观点、科学论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2],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吸收与丰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统一,是全民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的重要源泉,也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7高校作为推进“绿色学校”的建设主体,既是传播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主阵地,也是引领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主阵地。高校教学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具有正确的生态理念认知、生态文明素养、生态保护意识的生态新人是高校当前的职责。高校应传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主动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生态价值和育人价值,将其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法治观与生态政治观,从而实现培养生态新人的教育目标。高校也应积极承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时代性任务,探索生态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内容的契合之处,有利于树立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从而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班人。
1.生态和谐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最终衍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不仅归纳总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为解决关系问题与构建新型和谐关系提供了科学导向。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对人与自然关系正确认知的生态智慧,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话语权的重要方针。人类应积极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要心存敬畏与热爱之心,停止对自然世界的盲目开发与索取。这深刻体现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选择,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2. 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1]15在生态维度方面,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深刻阐释了两者关系的逻辑理论;在经济维度方面,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充分解读了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具有紧密的联系。这一发展理念是对“唯GDP论”所造成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复杂的反思与总结,是走向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前提,更是中国继续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就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强调生态环境系统循环再生的重要论断。启示人类应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安全筑牢生态防线,避免触及生态红线,同时要以发展理念的创新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指导,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道路。
3. 民生福祉的人文观念
生态环境既呈现了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也决定了人民的幸福程度和健康指数,与人民生活的安康稳定息息相关。而生态环境问题则是人民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其承载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的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的根本”[5],是人民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是营造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民幸福感、满足感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6]只有促进生态文明的积极建设,维护好生态环境的稳定状态,才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要求与生活期待,才能够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旨归;只有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建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才能够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目标。
4. 合作共赢的思想观念
在2021年4月22日举行的 40 国气候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向世界各国领导人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7]。生态环境的全球性趋势逐渐明显,各个国家的关系越发紧密,精诚合作共建美丽世界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殷切期待与共同理想。新时代应积极携手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动完善2030年可持续发展各项议程,才能够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全球性作用,进而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说只有凝聚全球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积极探寻生态问题的新方法与新路径,才能够保护好人类的美丽家园,进而守护好世界的美好未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与发展,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坚持共同商讨治理的生态方式,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导,为增进全球人民福祉、巩固全球生态防线提供了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因而其时代使命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与新时代生态环境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和思想观念。新时代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融入思想理论课中既是党和国家建设高校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又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作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深度凝结,也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的重要要求,高校应在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各项教育工作,既有利于高度展现高校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又有利于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只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紧随时代发展变化,才能让大学生入脑入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深刻了解,提高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学习兴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基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到生态文明领域是新时代创新与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视野的客观要求。既可以落实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国家积极号召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响应,又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时效性,进而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生态氛围。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15。培养具有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9]。深刻了解与把握其的具体内涵有利于大学生积极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离不开人的实践。生态文明意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与亲身体验才可以产生。因而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既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也是为了引领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最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理解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时代责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层次领悟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永葆生机与永续发展的长久意义,从而提高其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仅可以深度开展生态文明理念教育,也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显性教育的实效性。
在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传播和建设的新背景下,培育“生态新人”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主要群体,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接受者、践行者和弘扬者。这就需要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方位均衡地发展自身。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可以树立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育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与建设的人才使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积极调整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生态能动性。其次,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储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环境、培养生态文明思维、升华生态道德境界以及提升生态文明本领,进而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最后,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10],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深度解读、宣传和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场所,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场域。合理的生态文明资源配置是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设施,有利于培养更高的生态文明素质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环境的生态要求,进而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出生态文明立场坚定、生态文明理念突出、生态文明思想先进等各方面发展全面的生态人才。
教育理念是人类教育活动的行为指导,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观念作为变革动力。而当前生态文明知识的资源匮乏与生态研究领域的深度有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思想无法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淡薄。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教育者承担着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知识的生态新人重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不充分、传播不及时,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发生分离现象。其次,受教育者不能正确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大学生在进行课程选择时常常会表现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性,甚至部分会固守“人征服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尊重自然的无私回馈,牺牲“青山绿水”的自然资源来换取“金山银山”的物质财富。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错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缺失客观上反映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错位,会削弱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上的重要地位,难以承担实现“美丽中国”理想目标的现实责任。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是为了衡量“生态新人”的标准程度,而是以生态建设为实践的落脚点,进行自然经验、生活体验和生态道德培养的一种生态文明教育。以理论知识讲授、考试成绩为主的教育观念并不适用于生态文明教育,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因而变革教育理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态文明教育是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培养活动,是人类生态文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教学内容和生态追求等融入课程体系或者教材内容中,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潜移默化。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缺失。《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道德与法律教育部分,着重是论述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底线,对于生态道德的规范少之甚少。因而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走进、融入课堂,也没有对大学生入脑入心。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碎片化。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集中于对生态知识的传播,对生态道德、生态情感和生态法治等方面的涉及程度不深。此外,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课程,缺乏系统地整合和深层次地融入,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实质性的指导。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系统性科学性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是高校培育“生态新人”的基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相对比,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具体的生态知识,如生态系统的自然交替、生态环境的平衡规律等。因而大学生容易树立较为抽象的生态环保责任感,对自身的生态道德行为难以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进而也无法充分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内容。
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体,思维方式多样化且极具活泼性,更易于接受与适应新鲜事物的发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并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难以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首先,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书面讲述”与“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用一般性逻辑思维向大学生严以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难以深层次地传输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以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探索兴趣。其次,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与真实体验,容易丧失理论自身的生动性与渗透性,进而会影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最后,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缺少实践性与实效性。大学生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授的静态生态文明知识与理念,难以产生心理认同与行为回应,无法调动其提升生态文明素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也导致生态文明教育视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空洞说教的话语场域。课堂理论教学与生态实践体验的现实脱节阻碍了大学生的生态认知与情感认同的高度融合,阻碍了共建共享的新时代开放性思维的现实变革,也减缓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结合。
思想观念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领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大学生入脑入心,将大学生脑海中的“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心中的“生态文明信仰”,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前提和基础。第一,树立以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生态指导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场所,应革新生态指导理念,树立生态价值观的根本取向,创新与完善人类文明发展理念与道路。同时改变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参考的价值基点,落实共产主义的“生态文明信仰”,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生态指导理念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加强大学生关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伟大目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引领大学生积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向大学生讲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过程与基本脉络,理解生态文明发展与社会综合发展的内在联系,督促大学生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性思考,进而树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要培育生态新人的生态认知、情怀与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的战略目标。为党为国育人育才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而育德是育人育才的重要前提,这不仅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还需要结合校园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简单灌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而是循序渐进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第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和谐的价值观理念、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民生福祉的人文观念和合作共赢的思想观念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天然教学资源。而生态道德意识、规范与实践又是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培养绿色消费、保护环境的生态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的生态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从实现法律他律向道德自律的积极转化。生态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题中之义,只有丰富其教育内容范畴,才能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章节,将其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融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增加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的专题研究,使大学生深刻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加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自然观的专题学习,奠定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增加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变迁的讲授,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生态历史的发展历程;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入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建设蓝图的专项学习,帮助大学生理解生态文明报告中的环境建设思路。培养生态新人是一项系统性教学工程,健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是其顺利开展的基础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2]因而,思政课教师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从理论教授延伸到社会实践,从课堂拓展到网络延展,使得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验者和先锋者。第一,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生态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生态实践体验是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集聚了真善美道德境界的人格教育模式,它在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互融的基础上反思与重构了人格教育过程,为大学生营造了全息沉浸、和谐健康的生态文化氛围。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生态情景平台,运用自主探究法、实践教育法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在与自然生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认同生态文明理念,进而实现“知”到“情”再到“行”的理念转变。
第二,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堂”。大学生正处于充满个性自我、青春洋溢的年龄阶段,乐意接受交互性、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因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从个体生命这个圆点出发[13],借助新媒体平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在线教程。其次要以短视频、动态课件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向大学生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结合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只有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新媒体的开放性、及时性与便捷性的作用,才能够吸引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注意力,才能够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向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航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既可以满足新背景新环境下培育“生态新人”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要求。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教育指导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机制,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视野,为大学生塑造具有幸福感、道德感与责任感的生态环境氛围,进而推动社会生态文明走向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