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俊斌
(甘肃省秦安县农机服务中心,甘肃 秦安 741600)
蜜桃在我国的栽植历史悠久,广泛种植于我国各地,风味独特、汁多味美,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B、糖、脂肪、蛋白质及钙、磷、铁等营养元素,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养阴润肺、生津、补气等保健作用,被称为“肺之果”,是桃中珍品。为了提高蜜桃产量及品质,须高度重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基础[1]。
在充分考虑栽植地气候条件及蜜桃品种品质、抗逆性、成熟期、耐储运性等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蜜桃品种。按1∶5~1∶8 的比例设置授粉品种和主栽品种。通常以毛桃为砧木,2 月播种经层积处理的毛桃种子,3—4 月幼苗高度达到10 cm 左右时进行移栽。
选择年平均气温12~17 ℃,生长季节(5—9月)平均气温25 ℃,12 月至翌年2 月平均气温低于10 ℃的地块。土壤以pH 值5~6、土质透气较好、利于排水的砂壤土为宜[2]。丘陵地带首选坡度低于15°的缓坡地带进行建园。
春季桃树萌芽期和秋季落叶后均可开展栽植工作,但秋季栽植效果更好。栽植时按80 cm×80 cm×80 cm 的规格开挖定植穴,并施加基肥。苗木粗0.6 cm 左右,必须有完整的主根和3 条侧根,毛细根发达,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接芽愈合较好。栽植前用1%的硫酸铜浸泡苗木根系5 min,并用2%的石灰溶液消毒2 min。株行距控制为(3~5)m×(4~6)m[3]。
蜜桃树形多采用自然开心形,主干高30~50 cm,留3 个主枝,错落着生于主干上,每个主枝保留侧枝2~3 个。主枝向外弯曲延伸,保证树冠大而不空,多保留小枝,但要确保良好的光照条件,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苗木长至50~70 cm 高时进行整形定干,选留主枝,并在整形带内选留3 个水平夹角120°的新梢,培养主枝和侧枝。距离主干50~70 cm 处设置第一侧枝,在距第一侧枝40~60 cm 处设置第二侧枝,第一侧枝和第二侧枝交错着生于两侧,角度大于主枝基角。合理培养中大型结果枝组,冬季短截徒长枝,保留25 cm;第二年留强疏弱、留斜去直,上侧部位多保留里枝。冬季修剪时间为12 月初至翌年2月,生长期修剪以4—9 月为最佳。
幼树和初果期果树应轻剪,并合理进行夏季修剪,促使枝量不断增加,培养结果枝组。主枝与侧枝长达45 cm 时及时摘心,6 月后剪除延长枝端部的二次直立枝。盛果期修剪时要不断更新结果枝组,生长不良的桃树可开展重剪工作,长势较旺的桃树合理轻剪,疏枝和短截同时进行。修剪主侧枝时就应扶弱抑强,确保树势健康生长,修剪回缩后的结果枝组要短截内部直立枝,保留4~5 个芽。对于衰老树的主侧枝要重回缩修剪,促进树势恢复,并更新结果枝组。此外,要结合桃树的不同生长期开展抹芽、摘心、扭梢、拉枝等工作[4]。
一是间作和覆盖树盘。选择豆类、叶菜类或绿肥等矮秆植物进行间作,间作时留80 cm 左右的树盘。用麦糠、秸秆或稻草覆盖树盘,厚度控制为15 cm 左右。二是中耕除草。果树生长期、灌水或降雨后及时中耕除草,中耕深度为10~15 cm。三是深耕改土。扩穴改土一般在桃树定植穴外侧开挖环状沟或平行沟,沟宽50 cm、深35 cm;全园深耕要深翻桃树栽植穴外侧的全部土壤,耕深35 cm。回填土壤时施入基肥,并浇足水。
果实发育前期主要追施氮肥、磷肥,果实发育后期主要追施磷肥、钾肥,果实采收前20 d 停止应用叶面肥。采收果实后开挖环状沟施基肥(以农家肥为主,配施少量化肥),施肥量为1 kg 桃果施入农家肥1.5~2.0 kg。
在果园设置高畦或深沟避免积水,果实成熟前保证灌水充足,灌水时间选择在傍晚[5]。
将花粉和3 倍量的精淀粉混合后,在桃树盛花阶段用橡皮头蘸取花粉点在柱头上。
大蕾期及时疏花,硬核期(落花后14 d 左右)开展疏果工作,盛产果树的产量控制为18.75~22.5 t/hm2。按照先上后下、先里后外的顺序疏果,将病虫果、畸形果全部疏除,定果后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并及时套袋,果实成熟前14 d 左右脱袋,增加果面光照[6-8]。
为有效防治桃树病虫害,保证桃树健康生长,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在提高蜜桃栽培管理技术的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控制和减少病虫害,保护病虫害天敌。同时,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应用化学农药,减少药害残留[9-10]。
7.1.1 炭疽病 主要危害蜜桃果实,同时也会为害枝梢与叶片。幼果遭受病害侵袭后在果实表面形成椭圆形或圆形的水渍状斑点,颜色为淡褐色,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明显凹陷。新梢遭受病害侵袭后在表面形成椭圆形暗褐色病斑,边缘部位为红褐色,病害发生较重时枝梢枯死。炭疽病发病后期病斑上可见红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枝条及果实上越冬,次年3 月散发出分生孢子,并随风雨侵染、传播。每年有2 个发病高峰,分别为4—5 月与6—7 月,严重影响蜜桃产量和品质。
7.1.2 褐腐病 主要危害蜜桃的叶片、花、枝梢,发生于蜜桃整个生育期,但蜜桃果实近成熟期病害发生最严重。果实发病后表面形成圆形褐色斑点,病斑随着病害的加重而扩展,数天之内遍布整个果面,同时病斑上生出灰褐色的绒状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之后果实腐烂、干缩,最终成为僵果,长时间悬挂于枝头。枝梢感染该病后,病害部位形成长椭圆形病斑,病斑边缘为紫褐色,中间为灰褐色,略有凹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与僵果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的分生孢子经昆虫或风雨传播,严重影响蜜桃的健康生长及产量[10-12]。
7.1.3 流胶病 4—6 月分生孢子随雨水传播,并溅附在新梢上成为主要的传染源,侵入侧芽、皮孔形成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病斑发展为长梭形或椭圆形,颜色多为紫褐色,并有一定凹陷。之后病斑继续扩大,表皮开裂,流出透明胶液。蜜桃皮层组织是病菌长时间潜伏的主要部位,同时也会侵害木质部,导致枝干发生溃疡或坏死,树体衰弱,严重影响蜜桃产量及品质。
7.1.4 病害综合防治 全面清园,科学修剪,将病枝病果全部剪掉,并将收集的枯枝落叶、病虫枝集中销毁。枝干上喷洒5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喷洒50%的退菌特100 g+硫磺悬浮剂250 g。合理施入磷钾肥,做好排水工作,促使树体健康生长,提高病害抵抗能力。叶芽膨大期,喷洒3 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2∶40波尔多液。谢花后喷洒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爱苗乳油5 000 倍液。病害发生期喷洒25%施保功可湿粉剂3 000 倍液,每隔6 天喷施1次,连喷3 次。
7.2.1 桑白蚧 每年发生4 代,以受精的雌虫浅藏于蜜桃树上越冬,次年2—4 月产卵,3 月发现第1代若虫,4 月是若虫盛发期,同时可见成虫。第二代若虫发生于5 月,第三代若虫发生于7 月,第4 代若虫发生于9—10 月。防治措施:全面清园,科学修剪,将病虫侵害的枝条全部剪除,并喷洒5 波美度石硫合剂,减少越冬虫源。加强天敌保护,减少农药用量。用硬刷子刷除树干上的虫体,控制害虫基数。科学运用药剂防治,尤其要加强防治第一代若虫,控制或减少虫源数量,各代若虫转移取食期间喷洒10%吡虫啉1 500 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 000 倍液。
7.2.2 桃蛀螟 桃蛀螟对蜜桃树的健康生长威胁极大,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蜜桃树上越冬,常将卵产在两个果实的连接部位。孵化出的幼虫在果蒂与果梗部位吐丝蛀食,脱皮后由果梗部位蛀入果实。每年发生5 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主要为害中晚熟品种,大量果实被蛀食。防治措施:将虫害果实全面清除,并集中销毁,杀灭果实中的幼虫和虫蛹。害虫成虫对黑光灯、糖醋液趋性较强,可利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进行诱杀。刮除果树上的老翘皮,或在蜜桃树干上束草诱集幼虫,并将其集中杀灭。喷施25%的功夫乳油2 000倍液,或48%的乐斯本1 500 倍液。
7.2.3 桃红颈天牛 每2 年发生1 代,主要以幼虫为害蜜桃枝干,幼虫孵化后蛀入枝干皮层。害虫生长过程不断为害蜜桃枝干的皮下韧皮部与木质部,形成纵横交错的虫道,并通过蛀孔排出粪便。桃红颈天牛每年4 月开始为害,特别是管理粗放的老树为害最严重。防治措施:5 月为成虫高发期,可人工捕捉害虫成虫;幼虫期可用尖锐的铁丝刺死幼虫,减少害虫数量;用涂白剂进行树干涂白,控制或减少成虫产卵;将56%的磷化铝片剂塞入虫道,或用棉花醮取80%敌敌畏乳油塞入虫道,并用泥土封口。
结合生长期、成熟度及品种特性确定最佳采收时间,采收时用手将果实托起轻轻扭动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