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倩
(甘肃省兰州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甘肃 兰州 730085)
竹芋科观叶植物原产于美国中北部的热带雨林,叶色绚丽、姿态优雅,深受人们喜爱,是比较流行的观赏植物之一。竹芋科植物主要有肖竹芋属、锦竹芋属、竹芋属和卧花竹芋属4 大类。从花朵上能很明显地区分出肖竹芋和竹芋的不同;锦竹芋与肖竹芋很相似,但从它们的叶片上也能将其区分,肖竹芋通常有呈块茎的根,地上部分短,叶子较长、有漂亮的图案和颜色;卧花竹芋的叶片是彩色的;锦竹芋的叶片是绿色的。生产用的竹芋品种多为肖竹芋属和锦竹芋属。
竹芋喜温暖、湿润和半荫环境,对寒冷、干燥较敏感,怕低温、高湿环境,忌强光曝晒,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左右,要避免相对湿度超过80%。高湿度下竹芋叶片上就像落上了油滴,若及时开窗加温,植物会快速恢复蒸发,从而避免细胞破裂;若这种情况持续数小时而没有改善,会导致细胞破裂,叶片上就会落下棕色斑点。低湿度会造成叶片卷缩、干边干尖、生长缓慢。竹芋生产要求温度变幅小、环境稳定,避免高温时的强光照,一般情况下光照控制为9 000~10 000 Lux。
根据温室性能、管理水平和市场特点选择株型紧凑、健壮、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畅销品种,如紫背剑羽、紫背天鹅绒、美丽、豹纹、双线、飞羽、青苹果等。
采用pH 值为5.5,EC 值低,纤维长度10~40 mm,透气性、持水性、持肥性良好的进口专用基质(彩虹、美丽品种用pH 值为4.8 的基质)。
要求EC 值低于0.3 ms/cm,pH 值为6.0~6.5,脱盐,有害离子含量低,无病菌。EC 值越低,可添加的肥料越多。水的成本比较高,生产过程中要防止水系统污染并节约用水。浇灌用水的温度最好控制为约18 ℃。
要求透光率低,排水孔多,不积水。小苗用直径75~80 mm、中苗用直径120 mm、大苗用直径180 mm的直边花盆或小一个型号的双色花盆定植。
要求作业环境干净,操作不伤种苗,装盆基质疏松、深浅适宜,以刚埋住原基质为好。在作业床上作业,不乱放基质、种苗,不将种苗放在地上,以防感染病菌,同时尽量避免植株沾染基质。
分级应紧密结合换盆、拉距等进行,并在分级的基础上做好密度管理。密度管理的基本原理:缩小盆间距可以减少植株分枝,促进植株向上生长;增大盆间距可以增多分蘖,使植株更丰满。通常应根据植株各生长阶段的高度和丰满度及时调整摆放密度,当出现植株矮小、分蘖过多的情况时,应及时缩小盆间距,促使植株向上发育,植株发育正常后恢复正常盆间距,以达到最佳生长效果。同批种苗中会有一些植株生长比较缓慢,应将这样的植株挑选出来,在保证良好气候条件的同时缩小盆间距,减少浇水量使基质含水量适宜,待其生长旺盛且向上生长迅速后,恢复正常摆放间距。将分级作业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生产面积允许时,冬季的摆放密度要低于夏季。
竹芋肥液EC 值不高于1.4 ms/cm,pH 值5.5 左右。花盆基质EC 残留值0.3 ms/cm 以下,pH 值5.3~5.5。
浇水:每天下午下班前,温室主管必须仔细巡视1 遍本温室所有苗床,苗床大部分花盆表土层达到潮湿状态时应安排浇水,不能使基质干到与花盆脱离。检查时应尽量脱盆观察,如盆内基质多、根系少,浇水时应少浇;如盆内基质少、根量多,甚至下部盘根严重,应多浇水、缩短浇水间隔期。既上盆换盆中前期水不要大,底部盘根多时不能缺水,浇水后以刚出水为宜,但基质下部不能干。
施肥:基质EC 值、pH 值每10 天检测1 次,根据测定的EC 值选用不同的养分供给。EC 值偏低或在正常范围内可正常施肥,EC 值偏高时要降低肥液EC值再浇灌。基质养分状况可从竹芋叶片上反映出来,竹芋叶片细窄并发黄时可能缺肥,出现烧叶现象时基质含盐量可能过高。
夏季高温季节可适当多浇水,但要防止夜间高湿度。冬季苗床下暖气管道温度高时可多浇水,但要结合夜间湿度。春秋两季应适当控制浇水,特别是停暖后或供暖前,要延长浇水间隔期,同时减少每次的浇水量。
生长期用花多多8#肥(20-10-20)300 g、花多多12#肥(15-10-30)300 g、硝酸钾250 g、硝酸镁100 g、硝酸铵钙(N:P:K=1:0.47:1.85)100 g 加水1 000 L 混合配制。
温室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杀菌剂+杀虫剂,或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消毒1 次。温室门口放置消毒液,进入人员须消毒,尽量减少出入人员,杜绝闲杂人员进出。禁止将带病虫害的植株带入温室,温室中发现病虫植株时及时将其隔离,以防病虫害蔓延。在病虫害易发生的季节,可使用药剂预防,但须在用药前1 个月做好药剂试验。此外,在竹芋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持周围环境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植株抵抗力。
9.2.1 干边干尖 发生原因:温度高而干燥或温度低而潮湿,基质中营养不全或过酸过碱,缺素或肥料过量,植株间歇性缺水。防治方法:通过加热和通风将温室内的相对空气湿度控制在90%以下;通过加酸加碱,将基质和肥水的pH 值控制为5.5;及时检测基质EC 残留值,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植株缺水。
9.2.2 茎腐病、根腐病 主要由盆内基质长期积水,或过干过湿,或过分干湿交替,或高EC 值所致,预防的关键是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适时浇水。定期观察根系、检查基质EC 值和pH 值。可用烯酰吗啉、甲霜灵、金雷多米尔、多菌灵等药剂预防性灌根,3 个月1 次;治疗性灌根半个月1 次。尽量缩短栽培周期,加强分级有利于浇水控制。合理安排生产密度,确保植株通风透光。
9.3.1 蓟马 蓟马在叶面边上表现为银灰色小亮点,用吡虫啉、啶虫脒、溴氰菊酯等传统型药品进行喷杀,要交替使用药物,为害初期每隔4 天喷药1次,连续喷施3 次。
9.3.2 叶螨 通常发生在叶背面,为害严重时整个叶片变红、下垂。可用杀螨剂交替喷施,每隔5 天叶背喷雾1 次,连喷3~4 次;要避免高温低湿环境造成药害。此外,较高湿度和较低温度及良好的通风环境有利于抑制叶螨的发生和蔓延。
按计划预留苗床;清理环境卫生,清除枯枝烂叶及杂草,用500 倍高锰酸钾液消毒,减少菌源;准备好所用基质,机器搅拌或手工搓开,加水拌匀至用力捏刚出水,防止种苗刚种入时干基质对其根系造成伤害,使用前检测基质EC 值和pH 值;准备好所需花盆及托盘,旧花盆需用500 倍高锰酸钾液浸泡10 s后捞出沥干消毒,清除花盆所带病菌;将准备好的基质装入准备好的花盆,基质略高于盆口后压平,确保所有花盆中基质的量和松紧程度一致,以利后期水分管理;然后置于24 孔托盘摆放于苗床,用喷雾器喷雾保持基质湿润直到上苗。
及时配好杀菌剂(可选用普力克、金雷多米尔、多菌灵、烯酰马林等),种苗箱及时进入育苗区,防止高温或低温为害,种苗箱切勿在阳光下暴晒,用配好的杀菌剂对箱体喷雾杀菌,防止外界杂菌进入温室,及时打开箱体;将种苗从包装箱内取出后,切勿置于地面,以防杂菌感染;检查种苗质量(大小、健壮度、病虫害、机械损伤、根系等),有问题时及时拍摄原始样片,并及时反映;用配好的杀菌剂对种苗蘸根,以小容器盛适量配好的杀菌剂,将种苗根团完全浸入其中并立即取出置于苗盘中(预防镰刀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病、茎腐病),转送至苗床上盆人员;蘸根容器宜小不宜大,蘸取若干种苗后及时更换新鲜杀菌剂,操作过程中要防止伤苗。
种苗上盆时上盆人员人手一个小容器,内装一些基质,手拿已装好基质的花盆在小容器的正上方,用大拇指压出一个大于种苗根团的洞,将种苗植入洞内,然后用手指将盆内周围基质壅向种苗基部,使种苗原基质刚好被埋住,盆内基质不够时及时添加小容器内的基质,种苗当天种完并清理现场。
浇定植水时用花洒将EC 值为1.0 ms/cm 的肥液均匀淋到种苗叶片及基质上,基本浇透时用清水冲洗叶片;坐稳种苗,使盆内基质与种苗根部充分接触;种苗种植当天,浇水后待叶面干燥后用配好的杀菌剂均匀喷雾杀菌;种植后第二天检查种苗情况,未浇透水的苗及时补水,倾斜不正苗及时扶正,缺基质苗及时添加基质,并与财务人员一起清点数字,办理入库手续。
种苗上盆的环境温度不宜过高,以24 ℃左右为宜;相对空气湿度要大,以80%左右且相对稳定为宜;光照应弱一些,不宜高于7 000 Lux;种苗叶面及周围多洒水,根据季节、天气、种苗环境及基质干湿情况调整叶面喷水次数,上盆3 d 后即可转入小苗区正常管理,但新种苗湿度管理仍然是重点,要勤观察、勤喷水、勤调整。每天观察小苗基质水分情况,待大部分花盆基质表面潮湿略干时淋水肥(EC 1.1 ms/cm、pH 5.5~6.5),然后用喷雾器冲洗叶面。平时每天检查植株,及时喷雾喷水、喷洒水肥。弱小苗逐步分级集中管理,并减少浇水量,使弱小苗盆内基质水分含量处于最佳状态。根据温室面积和品种特性,对生长速度较快的品种生长2 个月后拉大盆间距,生长较慢的品种生长3~4 个月后拉大盆间距,小苗拉大间距后1 周内应加强湿度管理,此阶段既要求种苗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又要防止种苗徒长。小苗管理后期,随着小盆内种苗根系的增多,要加强水肥管理,避免缺水。按生产计划预留栽培床,清理苗床并消毒。按栽培周期表,第一阶段结束后需换盆。换盆前种苗再次分级;用手在原花盆周围轻轻捏一圈,大拇指、食指、中指抓住种苗基部,力度以不给种苗造成伤害为原则,将种苗从原花盆中脱出;在新的花盆底部填一层基质,将种苗放入花盆中央,一手轻轻揽住种苗叶片,另一手从周围添加基质,尽可能使基质保持疏松状态,栽植深浅同第一次上盆,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深浅不合适的进行调整,蘖苗过多时可适当深一些。换盆后按级摆放,换盆当天用花洒喷淋EC 值为1.2 ms/cm 的肥水并冲洗叶面,坐实基质,次日喷1 次广谱性杀菌剂。
第二阶段的管理不存在缓苗期,但前期仍需加强湿度管理,之后用1.3 ms/cm 的肥水正常管理1个月,然后将肥水EC 值调整为1.4 ms/cm,植株生长45 d 后根据生长情况拉大盆间距。调整密度时宜多次小范围调整,间距一次性不要拉开过大,以免微环境变化过大影响生长和株型,后期应加大浇水量,使花盆不缺水。按栽培周期及时进行第二次换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同第一次换盆。第三阶段的管理基本同第二阶段,中后期株距一定要拉开,EC 值一般不高于1.4 ms/cm。第四阶段的管理,前期同第三阶段,要加强环境和水肥管理,促使植株进一步生长。紫背箭羽、天鹅绒等品种到后期可在花盆下衬托盘解决浇水后很快就表现出缺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