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期水土保持管理技术的应用措施

2022-11-22 12:47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管理

王 斌

(甘肃省高台县友联水管所,甘肃 高台 734300)

1 水土保持管理的特点

随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水土流失不仅发生在前期的道路进场、道路施工、生活设施建设等工程建设期间,还发生在项目施工结束后,因此水土保持工作须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1]。为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大部分植被保护措施往往是在完建期完成,工程的收尾阶段部分裸露在外的地表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工程建设体系中水土流失现象具有规模小、分散程度大的特点,除了特殊场所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之外,水土保持工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也是导致部分单位忽略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2]。

2 水土保持管理现状

2.1 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对于当前的水土流失而言,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水土资源被破坏,导致相关植物缺乏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一些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域出现寸草不生的情况,进而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地表裸露,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除此之外,雨水天气也容易使土壤中的大量养分流失,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导致绿色植物难以生长[3]。

2.2 水土保持管理方式落后

传统的水土保持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管理效果也不明显,需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管理效率。水土保持管理过程中受地形、地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在执行相关的水土保持决策时,不能将水土保持管理办法充分落实,最终导致水土保持效果较差。

2.3 水土保持管理体系不健全

缺乏全面、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影响管理技术应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度不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不能充分了解工程建设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加剧,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问题,无法与当前的工程建设保持协同,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使得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责任机制,各部门及岗位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

2.4 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缺失

主体工程建设中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同样应用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但部分工程措施无法适用于植物栽植和管理工作,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难以凸显水土保持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无法达到预期管理目标。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但是在实践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存在边坡长期裸露和临时堆场增多等问题,导致水土流失问题逐渐加剧。未能严格遵守“先拦后弃”的规定,多雨季节易对弃渣场造成破坏。此外,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要求设置弃渣场,存在随意堆放弃渣的问题,加剧了周围的水土流失问题[4]。

2.5 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管理人员不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在工作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导致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威胁。管理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协同度不高,未能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和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成本之间的关系,各项措施之间的衔接性较差,无法达到统一管理的要求。长期采取传统管理措施,技术手段呈现出滞后性和单一性的弊端,无法适应新时期工程建设的特点,导致水土流失问题无法得到全面治理[5]。

3 水土保持管理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坡耕地梯化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特别是山地丘陵地区占比较大,且地形较为复杂,因此山地丘陵往往是水土保持的主要对象。坡耕地梯化相较于其他治理技术而言,具有周期短、效果好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山地丘陵地区。我国正致力于组织开展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科学、合理、高效的坡耕地梯化是其重点内容,坡耕地梯化应根据当地地形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技术。提高坡改梯治理效果,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对水土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改善山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分有利。

3.2 重要水源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山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现象更加恶劣,已经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水体环境。相关数据表明:自2002 年起我国的水源污染已经超过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主要原因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过量的化学产品通过蒸发、雨水渗透等途径进入河流及地下水中,进而污染了水资源。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应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以水源保护为核心宗旨,全面构建水源区生态修复、治理、保护3 道防线,从源头和扩散途径两方面入手,有效避免水土流失[6]。

3.3 生态修复与高效农牧生产配套技术

生态修复能够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修复大面积的植被,是近几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方针。生态修复具有成本投入小、效果显著的优势,非常符合“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宗旨。大量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能够快速修复大面积的植被,还能够促进水土流失治理,从而加快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转变,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生态修复是我国现阶段进行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技术手段,特别是我国的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主要依赖畜牧行业的发展。在进行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应确保经济效益不受影响,且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对现有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并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应性强的植被,形成一套系统化的体系,在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3.4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推广与生态理念宣教范式

水土保持管理关乎民生,应提高居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只有意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才会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目前,我国虽然在水土保持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设了许多的重点治理工程,但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构建示范园推广和宣教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探索适应性强、效果理想的生态理念宣教模式,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理念,是我国全面实现水土保持治理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3.5 加强全过程管理

水土保持管理应落实到工程建设全过程,包括招标阶段、施工阶段和试运行阶段。相关合同应明确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要求,确保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在得到审批后才能应用于实践当中,使其与施工分标规划和初步设计报告等保持协同,明确具体的水土保持范围和要求。针对重点环节(弃渣场、主体工程和料场等)提出更具操作性的水土保持方法,了解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要求,做好工程防护工作。如果在施工中需要设置弃渣场,则应制定专项管理方案,防止水土流失对弃渣场造成破坏。施工阶段需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对监理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的职责予以明确,并在工作中加强配合,尤其是在水土保持设计变更时要有规范化的变更手续,经过审批后才能应用于实践作业中。通过旁站监理等方式,针对防护措施的应用情况实施科学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控制措施。试运行阶段应以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为依托,强化专业化管控,及时做好稳定性评估工作。

3.6 提高人员素养

管理人员在水土保持管理中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和技能,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管理经验,结合建设期的工程特点制定有效对策,确保水土保持措施与工程建设相协调。做好人员培训教育工作,使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在了解工程建设需求和水土保持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尤其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力,掌握不同技术的要点,改善建设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降低工程建设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加强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间的交流沟通,从环保、文明施工的角度出发,共同编制水土保持管理技术方案,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协同机制下快速共享水土保持信息,降低工程建设风险。

4 结束语

水土保持工程管理过程中要通过统一管理将问题细化,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根据一系列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政策与规定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指导。在实践中,首先要在思想上加强对于水土流失现象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其次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强化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确保水土保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生态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水土保持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