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及演奏分析

2022-11-22 11:18张一鸣
黄河之声 2022年6期
关键词:八度大调和弦

张一鸣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其祖父是乐队的队长,父亲担任宫廷小合唱队的男高音,贝多芬深受波恩浓厚音乐文化的感染,但贝多芬的命运却是十分的不幸,生活窘迫的家庭,父亲常年酗酒,脾气暴躁,经常辱骂甚至虐待贝多芬,从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贝多芬造就了顽强坚韧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他曾经跟随海顿学习作曲,跟阿尔布莱西贝尔格学习和声对位,贝多芬无论在创作还是演奏中都彰显出了自己的独特个性,把自己的主观意志与自由博爱的理想倾注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在贝多芬创作小有成就时不幸也随之降临,在贝多芬26岁时因一场高烧开始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无疑是晴天霹雳。1802年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病痛的加剧使得贝多芬想要结束生命,但最终他没有为此寻短见,反而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潜能,让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进入了创作的辉煌时期。贝多芬的一生无疑痛苦大于欢乐,无论是家暴的阴影,耳疾的折磨还是情感的纠葛,贝多芬创作的悲剧性始终贯穿其中并愈发浓厚,这在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op.10no.3就有所显露。贝多芬曾与他的弟子这样形容过这首作品“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

二、音乐分析

(一)曲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op.10no.3第一乐章是一首急板(Presto),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共分为四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呈示部(1-132小节)其中主部主题(1-10小节)D大调,主部旋律极具动力性,开头四个音的下行级进(D-A)半终止结束。连接部1(11-22小节)转到关系小调b小调。副部主题(23-30小节)为转调乐段由b小调转#f小调,运用了新材料与主部形成对比。连接部2(31-53小节)在属调A大调上终止。副部主题2(54-65小节)A大调,音乐素材同样使用了四个音的级进下行。连接部3(66-113小节)可以分为3个乐句,第一乐句(66-93小节)第二乐句(94-105小节)第三乐句(106-113小节)最后在A大调上终止。结束部(114-132小节)在A大调属音上形成半终止,为再现做连接作用同时为承接展开部。

展开部(133-183小节)沿用了主部的音乐材料,调性上频繁的转调使得音乐极富戏剧性与对比,旋律声部在左右手交替出现。最后在D大调属五六和弦上长音终止。

再现部(184-344小节)主部主题(134-193小节)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为D大调连接部1(194-204小节)D大调。副部主题(205-212小节)回到原调D大调。连接部2(213-233小节)D大调。第二副部(234-246小节)C大调。连接部3(247-298小节)包含3个乐句。

尾声(299-344小节)最后在D大调上形成收拢性全终止。

(二)和声分析

第一乐章为D大调,从调性上来看情绪是明朗、热情的。调性的变化是由主部的D大调逐步转到关系小调b小调上。主副部转调手法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使得音乐情绪更加丰富多彩。展开部中调性也是关系大小调交替进行频繁转调,运用了模进转调的发展手法,使相同的节奏型在不同调性上展开,音乐更富紧张感和斗争性。旋律声部在左右手中交叉进行,同时配合强力度的单音旋律上行和强烈的力度变化,使音乐增添了许多的色彩。最后通过意大利和弦导入属持续音,为再现部做好准备。在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来增强展开部的矛盾冲突性,而且采用了大量的三和弦的原位及转位,大大丰富了和声进行,体现出贝多芬作品中蕴含着的斗争性。

(三)旋律分析

在一部优秀的作品中旋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音乐的情绪风格。在第一乐章中,不同性格的旋律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使乐曲绚丽多彩而不单调。本乐章为急板乐章,2/2拍,速度快且有着强有力的情绪对比,旋律的起伏与力度对比相互配合,使乐曲充满张力与不竭动力。

1、动机式旋律

前四小节主部主题中,四个下行音的齐奏DCBA是本乐章的主要动机。四个音组成了一个纯四度的框架,之后的许多乐句都运用这一动机变化发展而来的。紧随其后的第六小节由断奏改为连奏,但旋律仍然是一连串的四个音的下行动机。连接部为双手八度的分奏式织体,也是根据动机这个纯四度的框架发展而来的。随着旋律的向上进行力量也逐渐增加,展现出雄伟磅礴的气势。使乐曲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展开部中运用了主部的材料发展而来,在开始右手双音的旋律声部不难发现仍然有着动机旋律的运用,但是发展手法上运用了三度来装饰主干旋律。另外随着频繁的离调和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又加入了许多不协和音,进而增加了许多紧张的气氛,使情绪更加的丰富。

2、长线条旋律

长线条旋律的使用在副部较为多见,音乐优美宽广与主部的急促不安形成鲜明对比,音乐的连贯性和歌唱性也是长通过长线条的旋律来表现的。演奏时注意连音线的起落,分析出旋律线条的组合。

3、多声部旋律

第二副部之后的连接出现三声部旋律,音乐发展到这里变得更有层次感与色彩性。由于和声层的增多,音响更为丰富厚实,为后面激烈的展开部埋下伏笔。故在演奏时注意要分清每一个声部的旋律,突出上层主旋律,同时第二声部的长音要保持住,起到烘托作用,这样演奏出来的音响效果才不会混乱。在75小节开始出现四个声部,其中左右手的两个声部为反向进行,音程距离逐渐加宽,形成一种推动力,要着重突出这两个声部。在力度方虽然这里每个乐句的起始音都在弱拍上,但是需要强奏,突出每个小乐句的第一个音,每个小句子之间要做呼吸,踏板在此处也要进行更换。

(四)节奏分析

第一乐章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节奏特点比较规整,整个乐章主要使用的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少量出现了二分音符与全音符,复杂节奏出现频率极少,节奏运用朴素是这首作品中极具特色的地方。朴素的节奏与力度、织体、调式等音乐要素一起不断地变化延伸,表现出最热烈的音乐效果。

1、持续音符运用

作品开始处的动机节奏,就使用了弱起小节开始的四个四分音符组合,这个节奏型或者是它的变形在第一乐章中反复出现,从而产生一种固定性起到统一全曲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上就类似于主旨句。动机的四个音为左右手齐奏的下行进行,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仿佛是一种情绪的沉积,为后面的华彩乐段做好准备。在连接部和展开部对主体的运用依然操持了四分音符的节奏型,加上了三度装饰或扩大等发展手法,使音乐不单调的同时还有很强的统一性。

2、切分节奏的运用

在第二副部的开头(66-68)小节,上声部的切分节奏与中声部附点节奏形成对比,这样安排在听觉上弱化了切分带来的紧张感,听上去节奏上依然有着四分音符的规整性。切分节奏中的长音配合强力度,强音后是级进下行,增强了回归感,本乐章中的切分节奏的旋律进行都是这样安排的,使音乐有延绵不绝的感觉。切分节奏打破了原来的节奏形态和强弱规律,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律动性和层次感。连续的两个切分既保持了切分节奏自身的动感,又使音乐满富活力。

三、演奏分析

(一)断奏

第一乐章节奏明快,充满着火热的情绪。乐曲开头四个音的下行齐奏是乐曲的重要动机,也是贝多芬创作中的核心素材。动机直率坚定充满自信并且在之后的音乐发展中也始终存在,所以不论在哪里出现都应该弹得醒目。四个下行跳音高低声部同步进行,由弱到强充满了推动力。演奏技巧属于音阶的连续八度跳进,弹奏时需注意左右手都采用指尖点触的方法演奏手腕放松,掌关节稳定,手臂的幅度不需要太大,指尖抓住琴键,利用手部重力迅速下弹,要兼具下弹的速度与力度。手腕带动手指下键使声音富有弹性,音色干净利落。四个音的动机虽是弱奏但是推动了后面上行音阶,力度逐渐变强在最后一个强音的长音时值下结束,充满了坚毅直率的感情,使得作品激动地情绪得以发挥出来。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旋律的断奏在左右手交织进行,旋律以级进的断奏为主,同时力度也伴随在旋律的走向之中,使作品的层次更加分明。

(二)连奏

副部主题的旋律宽广而优美,音乐的歌唱性和流动性在此处得到深刻的体现。连接部的连奏与主部的断奏形成鲜明对比。弹奏时需注意右手为旋律线要弹得清晰流畅,注意音乐走向,触键面积要大一些。左手的分解和弦伴奏要轻巧整齐,力度要均匀。弹奏方法:用手腕下落的方法弹出第一个音,之后的音运用第一个音的力量转移。左手音与音之间跨度较大因此手指要自然张开,运用手腕转动来带动手指使每个音均匀用力,同时手指也要积极主动的下键。腕、掌、指三个关节协调统一,就能把副部主题的宽广优美和连贯表达出来。

(三)八度音程

八度音程的演奏技术是钢琴中最常见、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技术之一,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就大量的使用八度,主要可以分两种:八度与分解八度。在主部主题中,左右手隔开一个八度的同音下行后紧接着双手八度的上行级进,音响被拉宽,力度也逐渐加深,使主部豪迈而辉煌。在26小节连接部处,模仿动机再次出现了八度的断奏上行,推动作品的情感一路上升,为接下来副部抒情旋律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处的演奏需注意,八度的弹奏主要靠手腕的技术,以掌关节作为轴心和发力点,大拇指小指要抓紧键盘,由于这里的演奏技巧为断奏,所以触键要进行快速的点触。八度是由小指与拇指配合,而小指是五个手指中力量最小的,所以在弹奏时注意小指的站立及小指与拇指的力对等,演奏的音色应该是集中且坚定有力的。第一乐章多次在连接部分运用了八度断奏,一是与连奏旋律做对比使旋律更为丰富,二来铺垫了这一乐章辉煌华美的感情基调。

(四)和弦

1、柱式和弦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和弦的运用十分广泛,一方面加强了和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表达贝多芬坚定雄伟的作品风格。在本乐章柱式和弦主要出现在(87-93)小节,以右手的伴奏声部出现,力度都是sf记号,说明此处音乐情绪是热情高涨的,演奏的时候注意要有良好的手型支撑和放松的手腕,四个音要触键整齐而且力度均匀,手指贴键弹下力量集中于指尖然后触键后力量沉至键盘底部。和弦弹完后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腕完成下一个和弦的演奏。

2、分解和弦

在第一副部左手不断出现音型化织体,烘托右手的旋律声部。演奏时要突出四音组的第一音也就是和弦的根音,要求手指和手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力量多放在小拇指上进行力量的转移,手腕跟随音的走向转动带动手指均匀触键,由于音量要小,所以触键面积稍小,用指尖触键,需要突出主要音调的时候要抬高指尖与键盘的距离,其他配合的辅音要使用较低一些的触键使声音更连贯且相对弱化,音色的对比会更加鲜明。

第一乐章的尾声部分,在这个片段中双手同时出现快速的和弦分解音型,演奏时要注意一气呵成,突出四音组的第一个音组成的隐形旋律线条,这就要求在演奏时要求手指和手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力量多放在一指上突出强拍音,把隐形线条弹得清晰同时又不能显得突兀。整体的力度要由弱到强,音乐情绪也逐渐到达高峰,在全曲的最后达到爆发。

结 语

贝多芬是音乐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伟大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他的32首奏鸣曲更是钢琴作品中的优秀典范。本文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出发,结合了创作背景,音乐分析和实际演奏经验总结的演奏技巧和演奏要求,对这首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提炼,笔者认为要想演奏好一首作品,了解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要从作者介绍、创作背景、音乐本体分析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实际演奏揣摩演奏技巧更好的还原作品原貌。■

猜你喜欢
八度大调和弦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G大调随想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Elght Below《零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