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杨榕 宁化县农业农村局 福建宁化 365400
我国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发现了第一例非洲猪瘟,随后动物防疫部门和广大养殖户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对该病的防控能力水平得到逐步加强。现阶段广大农村小规模猪场所占的比率还是较高,小规模猪场如何有效防控好非洲猪瘟疫情,是当前农村养猪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工作实践,对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关键点与具体措施进行分析,望能更好地帮助广大养猪业主有效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
1.1 流行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的主要病原,以发病急、传染快、致死率高为主要特点。该疫情只在猪之间传播,其它动物并未出现感染情况。在生猪养殖中,猪瘟属于危害性极强的疫病之一,而非洲猪瘟与普通猪瘟的基本特点、发病症状相似。但相比较而言,非洲猪瘟病毒的存活能力更强,病毒可存活于患猪体内的各个组织,如内脏、组织液等。同时,非洲猪瘟病毒的活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较长时间存活在自然状态下,且传染性不变,只有在高温状态下(如55℃左右)才能较快消杀该病毒。此外,当暴发非洲猪瘟时,因没有特效药与特效疫苗,因此,该病难以彻底治愈。
1.2 主要症状 非洲猪瘟可分为四类病型:一是最急性型,即患猪突然死亡,死前无明显症状。最急性型病死猪在死亡前,主要的病症有体温升高、腹部充血、呼吸困难,该病型的病死率高达100%。二是急性型,病程为5~15 d,主要症状为发热、精神萎靡、进食量较少、震颤明显、皮肤发红、耳与四肢等部位有出血点。同时,部分患猪会出现吐血、排血便、便秘、腹泻等问题。此外,急性型患猪的皮肤存在明显损伤,即便存活下来,也会伴有腹痛、昏迷等神经症状。若怀孕母猪发生急性型非洲猪瘟,病死率高达100%。三是亚急性型,患猪的病症较轻,发病时间比较长,但体温忽高忽低、精神萎靡、进食量减少,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同时,亚急性型患猪存在关节疼痛、呼吸急促、与猪场本身的基础疫病并发等问题,而仔猪的病死率较高。四是慢性型,该型病程更长,患猪存在呼吸困难、精神萎靡、虚弱迟钝、反复发热等问题。感染慢性型非洲猪瘟的母猪极易出现流产症状,病症能够随时间发展恢复正常,但病毒会持续存在。通常情况下,患猪能够存活几个月,但在感染期间机体抵抗力较差,其生存能力大受影响。
2.1 疫苗研制问题 非洲猪瘟于20世纪初被发现,但非洲猪瘟病毒比较特殊,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多变性特点,导致疫苗研究工作滞后,于20世纪60年代才开展相关研发工作。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实验室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存在较多缺点,导致疫苗应用效率极低,无法有效防控非洲猪瘟。
2.2 病毒传染面广 非洲猪瘟病毒的存活能力较强,在自然环境下也能生存与扩散。因此,该病毒的传染面极广,感染病毒的患猪及其肉制品、各类猪肉食品、患猪粪便、养殖场地、养殖工具、运输车辆等,都有可能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导致防控传染源的工作比较困难,无法高效控制疫病传播。
2.3 疫病检测成本高 当前,可以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仪器设备、所需试剂等,其应用成本较高,无法在小规模养猪场中大力推广。即便部分小型养猪场采购了相关设备,但缺乏专业的检测技术与化验方法,导致检测工作的开展效果有限。此外,部分地区的动物防疫机构缺乏专业人才,加上工作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经费,导致非洲猪瘟检测工作未落到实处,增加了疫病发生的可能性。
2.4 疫病发生后难以彻底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是感染非洲猪瘟的病死猪得不到有效处理。动物防疫部门对病死猪的处理往往因为数量较大,缺乏有效处理大量病死猪的高温处理设施,处理方式大多采取深埋方式集中处理。深埋时虽然采取燃油(柴油或汽油)焚烧,但实际中根本无法将病死猪尸体彻底焚烧干净,甚至在深埋处理时由于事先挖的土坑过小,还会出现填埋土臌胀造成病死猪血水渗出地面的现象。小规模猪场业主也因资金不足的原因,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只是采取较简单的化尸池、深埋方式处理。一旦对化尸池周边未能做到有效消毒、因山洪暴发暴露出深埋病死猪场地或因雨水长期冲刷造成深埋病死猪非洲猪瘟病毒渗入地表水,反而使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猪成了一个危害极大的传染源头。二是对病死猪污染场地、粪便等感染源无法进行有效的消杀工作,增加了非洲猪瘟病毒扩散的风险。
2.5 动物防疫部门防控薄弱点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步伐的加快,新建的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日益增多、四通八达。当前动物防疫部门虽然设立较完善的边际动物防疫检查站点和入境指定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输通道,但大部分未设立在高速公路出口,加上目前高速公路部门原先设立的省际收费站撤销,动物防疫部门在高速公路方面失去了防疫检查的依托,导致部分从高速公路违规运输生猪车辆无法得到有效监督检查,增加了非洲猪瘟疫情传播风险。
3.1 选址布局不合理 大部分小规模养猪场属于家庭副业,猪场的选址大多建设在房前屋后,附近居民较多、人员移动频繁,不利于疫情防控,且养猪栏舍的构造也比较简易,不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养殖环境脏乱差,导致蚊蝇较多,增加了病毒孳生及传播风险。
3.2 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不到位 即使小规模猪场养殖人员在疫情暴发严峻形势下意识到了要增加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也因场地条件限制,无法建设相应的设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条件独立设置消毒室、更衣室、诊疗室与隔离室。(2)进场前路面未硬化,不能彻底进行路面"白化"消毒处理,猪场门口未设立高温消毒设施,甚至生猪出场装猪台也只能设置在猪场门口,无法设在距离猪场较远的地方。(3)防疫意识与防控技术不到位。一是小规模猪场的养殖人员整体缺乏防控意识,大部分还存在每天用消毒药物在猪舍喷洒一遍即可防控非洲猪瘟的错误认知。即使有部分养殖人员防控意识较强,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防控。二是进出猪场的人、车、猪、料、肉及兽药等未能进行全面消毒,细节的失误是最大的隐患。例如养殖业主家庭大部分有吃猪肉的习惯,甚至冰柜、冰箱共用,将疫苗与食品(特别是猪肉)放在一起,从市场上购买回的猪肉洗刷过程产生的污水随意处理;购买的饲料和兽药未经消毒处理就直接进入生产区;养殖业主到其他养殖业主家走亲戚、吃酒席等都为疫情防控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三是贪图便宜,购买未经检疫和检测合格的仔猪、种猪,甚至购买回来不进行隔离观察就进入猪场混群饲养。
4.1 升级小规模猪场养殖防疫条件
4.1.1 完善功能区 将生活区与生产区进行隔离,可以采取实体围墙的方式进行隔断。同时可利用绿化带、栅栏或者其它方式将生活区与周围居民分开,严防附近人员进入生活区。场内外设置隔离区,场内隔离发病的生猪,场外隔离观察购买的种猪和仔猪。生活区入口和猪场门口设置专门的消毒室和消毒通道(建议配套喷雾消毒设施进行消毒,不建议使用紫外线消毒)。
4.1.2 完善防疫设施 装猪台尽量设在猪场外、距离200 m以上;猪舍与猪舍间隔最好达到5~7 m或以上,或有隔离设施;猪舍门口铺垫消毒垫或建设小的消毒池;猪舍窗户、门口等处加设纱帘,避免蚊蝇虫鼠进入;条件允许的在进场门口建设简易高温消毒设施。提升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采取高温焚烧或者无害化机械处理设备,彻底灭杀传染源。进场路面尽量做到水泥硬化,并用烧碱进行喷洒消毒处理。
4.2 加强饲养及人车物等管理 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需确保饲料营养元素的均衡,保证种猪的抵抗力良好,增强其抗病性能,在根本上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生几率。同时,要加强人、车、猪、料、肉及兽药、生活用品管理。(1)加强人的管理,饲养人员最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必须出场,进出场之前也要采取洗澡更换衣服等措施。(2)加强进出场车辆管理,运输饲料的车辆装前卸后要及时消毒,并不得进入生产区。饲料进场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熟石灰对每包饲料擦抹一遍或用臭氧封闭消毒30 min以上进行消毒处理。(3)引入种猪或仔猪时,必须到正规种猪场购买经检测合格的种猪或仔猪,进场前要对其隔离观察45 d,确保无任何问题后再进入养殖区域进行混养。(4)家庭人员要妥善处理购回的生活物资,特别是猪肉产品。对购回的生活用品能消毒处理的尽量消毒处理。严禁家用冰箱、冰柜放置兽用疫苗。
4.3 日常管理中定期消毒养殖区域 为了持续加强小规模养猪场的疫病防控成效,养殖人员要定期开展消毒清洁工作,保证养猪场的卫生条件。特别针对小规模养猪场而言,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极为重要。若养猪场未定期开展消毒,则极易导致疫病暴发或影响种猪的健康状况。对此,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消毒工作,应使用安全低毒的消毒药剂,采取正确方法落实消毒工作。对路面可采用3%烧碱或生石灰进行消毒;对猪舍可采用过硫酸钾复合物、戊二醛癸甲溴铵进行消毒。对购进的饲料、药品、器材等都必须先在全封闭的隔离仓库中停放6~15 d后才可使用,停放期间用复方多聚固体甲醛粉熏蒸烟雾消毒,每两天消毒1次;仓库地面用生石灰白化,保持干燥;购进的生物制品,用1%过硫酸氢钾(1:100)加入冰块浸泡1 min,擦干后放入冰柜;生活用品特别是肉食品不能进入猪场。
养殖人员应结合卫生标准消毒养殖区域,可以使用醛、氯、碘类消毒液消毒猪舍。如以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戊二醛癸甲溴铵等交替使用曾做过两次试验:(1)以10℃水配制的0.25%过硫酸氢钾(卫可,1:400),1~10 min可杀死病毒;0.5%或1%过硫酸氢钾,1 min内就可把病毒杀死。(2)戊二醛癸甲溴铵以1:(300~500)稀释,2~3 h可杀灭病毒。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的效果强于其它消毒药,可有效消杀病菌、微生物,在源头上控制猪瘟病毒的发生。此外,针对日常养殖工具、养殖各区域、饲料、水源等,养殖人员也要定期检查,避免饲料变质、水源受污染;猪场外围、路面用3%烧碱喷洒,一周两次,以此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4.4 防疫部门应加强养殖人员的疫病防控意识只有使养殖人员明白“为什么”、“怎么做”,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水平。
4.4.1 加强宣传 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直接影响疫病防控质量。对此,动物防疫部门要积极开展疫病知识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小规模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使其明确非洲猪瘟的基本症状、疫病特点及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生猪的异常情况并进行有效防控。
4.4.2 加强防控技术培训 动物防疫部门要定期开展防控知识宣传培训,发放宣传手册,为养殖人员讲解基本的防控措施。可以在公众号、网站、电视媒体上播放养殖案例,制作相关视频,让养殖人员自行观看与学习。
4.4.3 严格落实非洲猪瘟检疫与监测工作 若养殖人员具备扎实的防控技术,想要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效果,小规模养殖场要明确自身现状,积极开展非洲猪瘟检测工作。通过有效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生猪的不良情况,为控制疫病提供有利条件。特别针对小规模养猪场而言,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在日常养殖中更加注重养殖管理而忽视猪瘟防控,在缺乏严格监督管理的情况下,疫病发生几率增加。对此,养殖场要聘请专业的养殖人员或积极学习先进的防疫知识,在日常管理中要重点监测是否出现猪瘟疫情。发现非洲猪瘟患猪时,养殖场要立即隔离患猪,随后上报有关部门,尽快处理,降低后续损失。养殖场要定期、严格开展检疫工作,保障生猪健康成长。
4.4.4 强化猪体生物安全 小规模养殖场要按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做好场内的基础免疫,严格监测猪相关疫病抗体情况。
4.4.5 外围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非洲猪瘟防控并不是自己猪场做好就行,更需防范从外面引入。进入猪场的任何物资,包括人员都有可能携带病毒,需对所有物资、人员都做好隔离、消毒灭杀工作,猪场才能取得防控成效。
5.1 做好人为防控最重要 总结近几年非洲猪瘟防控情况,发现小规模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约50%由从市场买回猪肉类食品引起;20%由从外围进入的饲料、车辆、工具、人员等引起;15%由从其它养殖场购进小猪、种猪,贪图便宜引起;10%由养殖场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经常进出猪场、农贸市场、酒店做客等不经过严格消毒,私自出入引起;3%由猪场外围的鼠、犬、猫、鸟等带入引起;2%为其它因素引起。所以,人为因素占比高达95%,由其它动物引起的占比不高,人员是主因。
5.2 疫情在于防控,无法治疗 非洲猪瘟危害严重,无药可治。需要养殖业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加强防控力度。其中,养殖人员对非洲猪瘟的危害意识、防控意识非常重要,掌握有效的防控方法开展养殖管理。同时,养殖人员要严格把控养猪场的卫生条件,加强疫病监测力度,及时发现生猪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现生猪感染非洲猪瘟,要立即隔离处理、上报有关部门,及时处理患猪,避免疫病进一步传播扩散,在根本上控制非洲猪瘟的发生。
5.3 发生疫情,不是都必须全场扑杀处理 同一猪场内,如果猪舍与猪舍间隔距离有5~7 m或以上,且各猪场各项防控措施比较完善,进行“拔牙式”处理还是有效的:(1)及时全面扑杀发病及与发病相邻猪舍的健康猪只,用薄膜暂时无死角隔离空栏与健康猪舍;(2)处理完后的空栏用10%烧碱消毒,1次/d,并将疑似传播或携带物彻底消毒(消毒后不能使用的饲料运离猪场深埋);(3)做好扑杀人员的消毒及其它饲养人员的隔离工作;(4)将疑似健康的猪只采血检测,如出现阳性病例再进行扑杀;(5)健康猪只用中药制剂进行保健(玉屏风颗粒1 kg+普济消毒散1 kg+麻杏石甘颗粒1 kg,拌料1 t,连用15 d),增强免疫力,同时预防其它基础疾病;(6)灭鼠灭虫等,严防虫鼠从疫舍进入健康猪舍中;(7)所有健康猪舍场外用生石灰白化,猪舍每天用过硫酸氢钾消毒,连续1周,之后每隔1 d或2 d消毒1次;(8)进入健康猪舍的所有物资须先用过硫酸氢钾消毒,放仓库1周,再次消毒后才可进入;处理后的猪舍至少半年后才可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