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吉平
高等书法教育的任务首先当然是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但在后工业时代,继承弘扬书法艺术的意义何在?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这就是——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书法艺术的经典是古人创造的,书法艺术的极致也是古人已经达到的,但古人却认为书法是小道,而不是大道。但小道也是道,而不是非道。书法既然是道,那么高等书法教育的核心便应该是传道,高等书法教育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诸如书法技法、文字学、书法史、古典文学、书法美学、文献学……都应该以传道为宗旨,而绝不仅仅是传技。
什么是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1]此言道不可道,因为道非常高深,非常高妙,以至于妙不可言。如果道妙而可言,那就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道了。道其实是可言的,前提是你必须得有一颗慧心,能听懂不可道之道、不可言之言。道者道也,人生之大道、宇宙之大道也。如此言之,道其实也很简单,或者说一点也不复杂,道就是人生的道路、做人的道理,对中国人而言,就是儒家所谓的五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
仁者爱人,这是道的基础。人人生而平等是人类的美好理想,所以说是理想,因为它不是现实。现实社会的人存在智愚、贫富、美丑等差异,或者说差距,这种差距有的可以通过人自身的努力缩小或者消除,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无法避免、无可奈何。怎么办?用爱来消除。智商可以不高,财富可以不足,相貌可以平平甚至丑陋,但善良则是人人可以拥有的,只要你拥有一颗仁心,人人相互关爱,世界便会和谐,生活也会无限美好。然此所谓仁爱并非毫无原则的兼爱,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2]对待不仁之人,可以痛恶,可以怒斥,目的还是为了维护仁德。对美的追求是所有艺术的特质,书法艺术自不能例外。而中国人的传统则是将美与善紧密结合或者说合二为一。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3]仁爱之心充盈内心并能发扬光大,此之谓美。因此,坚守仁德、坚持向善才能书写出内外兼善、大美不凋的书法艺术极品。
要做到仁,则不仁之事便不可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便是义。所为者,当为行善;所不为者,当为作恶。面对名声,颜之推云:“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4]文人好名,进而求名,这都不违于仁,但如果是有名无实、名不副实则名声无论如何响亮,亦多为通过不正当手段所得,是为“窃名”,是为不义。面对财富,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5]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鞕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古人论书,有所谓心正则笔正之说,其主旨便是要求书法家做人要讲究一个义字,而能做到义的前提是不违于仁,如此才能真正表现出中国书法的书法精神。
做事有规矩,有原则,有分寸,讲仪式,此之谓礼。礼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宗,大到什么程度?有卷帙浩繁的三礼传世。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之谓也。三礼读罢其一,你会浩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读遍三礼,你则会感觉中华民族是最有文化的民族。所谓知书达理,说的就是我们优秀而伟大的先民们。《周礼》是孔子一生努力坚守的政典,也是他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记载周代设官分职的具体情况,记载了王室的所有官名及其职权,还涉及分封制度、刑法、田制、乐舞、纳税、力役、兵役、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仪礼》则偏重于人的行为规范,记载了包括冠、昏、丧、祭、朝、聘、宴享等典礼的详细仪式,是周代士大夫阶层必须遵守的礼仪,其按等级设置的人伦礼仪繁杂而有序,为人类历史上礼仪文化之巅峰。《礼记》则是解释《仪礼》的一本书,具体记载、论述两周的礼制,解释礼的含义,许多地方以孔子和弟子问答的形式记述修身做人之礼,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礼记》的内容十分广博,举凡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历法、地理等均有涉及。《礼记》是儒家较为原始的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式的经典著作。进入21世纪,先秦的礼仪自然不可能在今天继续实行,但其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秩序、人伦规范、道德准则的仪式要求和敬畏精神则依然需要今人很好继承。如《礼记·儒行》篇,完整提出了读书人(儒)的责任、行为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成为千古不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礼记·曲礼上》有“毋不敬”一语,正是对礼的精神的准确阐释。礼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通过对礼节的遵守培养一种严肃庄重的人生态度,也就是一种有理想有追求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态度正是当下所最为缺乏的。书法作为六艺之一,其严谨的法度与严格的礼仪制度如出一辙,书法家如果缺乏对礼的这种敬畏精神,是很难修炼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
做人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智慧之光可以烛照万物,此之谓智。智慧与聪明相关,但绝不止于聪明,也就是说智慧与智商不同。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提出的智商的概念,指一个人的智力商数。智商可以衡量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却不能决定一个人智慧的大小。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智商超常的人一生的成就反而不如智商中等的人的最重要的原因。儒家强调的智,更多是智慧之智。智慧从实践中取得,从名师处习得,从名著中读得。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所谓实践绝非只是书法技法实践,生活实践应该更为重要,人生目标的选择则是生活实践的最大体现。因此,书法名师大家教人具体写字的时候少,教人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时候多。在急功近利、人心躁动的当下,尽管教授、博导越来越多,但真正可以做到学问见识卓然不群者已经是凤毛麟角,能遇到一位名师大家已经很难。怎么办?读名著,读经典。作为书法专业的学生,要读基本的国学经典,《说文解字》、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唐诗宋词、唐宋散文,这是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典籍。就现状而言,真正读过这些经典的书法人实在没有几个。不仅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即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全读过。一个无奈的现象是,问题不仅出在学生身上,连许多古典文学专业的教授都不懂《说文》,不懂诗词格律。所以,高等书法教育的任务繁重,使命重大。书法专业所涉及的主干课程几乎囊括了文史哲全部内容,通过书法的学习,书法专业的学生要把这个传统文化、传统经典继承下来,延续下去。我们先不要说弘扬发展,继承下来已经不易,唯有如此,中华文脉才不至于中断。
关于智,西方哲人谈的更倾向于知识,也更具体一些。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的“完美”生活应分为五类,要达到这五类完美生活的要求,就必须接受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卫生、语文、逻辑学、算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外国语、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的全方位的教育,也就是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的“德智体”的教育思想。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今天,让一个人达到掌握人类所有知识的要求显然不合实际,但过分细化专业则必然制约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便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问题,甚至同一个专业因研究方向单一而造成教学科研水平低下的问题。如中文专业古代汉语与古典文学的分工、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工,历史专业先秦史和唐宋史的分工等,都不尽合理。要求当代学者成为斯宾塞这样横跨所有科学文化领域的通才固然不现实,但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及技能还是应该掌握、打通的。对书法专业而言,应该具备基本的中国历史知识、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的知识、中西哲学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史哲知识。换言之,历史专业不能掌握的中国古典文学知识书法专业应该掌握,汉语文学专业不能掌握的诗词写作技能、历史知识书法专业应该掌握,哲学专业不能掌握的艺术鉴赏能力书法专业应该掌握,历史专业、汉语文学专业及哲学专业都不能掌握的书法技艺书法专业应该掌握。而这种要求其实并不过分,民国之前的学人基本都具备这些知识技能,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同时具备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身份的人比比皆是,如梁启超、陈寅恪、鲁迅等。这应该是对书法专业的科学定位,是对高等书法教育的基本要求。
信者诚信,说话言而有信,做事诚实认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8]近年谈工匠精神的越来越多了,其目的在振兴我国的制造业,真正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其实,中国的制造技术在古代一度并不落后,尤其是工匠做工精细认真的精神并不比别的民族差。这一点无论从《周礼·考工记》的文献记载还是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都可以看出来。而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不尽如人意,技术落后只是一个方面,而做事的诚信度不如古人则是问题的根本。我们每年都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出现,地下排水设施不合格、不达标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其实,我国古代的下水道工程并不比某些发达国家差。2011年7月19日,北京大雨,故宫已经使用了600年(明代)的下水道安然无恙。隋唐时期长安城朱雀街的下水道宽达3.3米,深有2.3米,远远超出现代城市下水道的规模。可见,当代人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行不笃敬”的问题,正所谓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而书法教育、教人写字一笔一画不能苟且,一笔一画都要中规入矩,一笔一画都需合乎法度,正与工匠精神高度一致,高度吻合。所以,学习书法最大的作用便是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一个人做事认真耐心、诚实笃敬的精神。故曰:书者抒也,书者信也。抒发一个人的志趣情怀,书写一个人的诚信品格,此高等书法教育之又一大历史使命,可不慎诸?
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在于文化,欧美各国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则是科学技术。如前所述,中华民族不仅是有文化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最有文化的民族。一管柔毫,可以涉及整个中华文化,涵盖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传承书法艺术,就是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这才是高等书法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知,高等书法教育的历史使命便是提升民族道德水平,延续中华正统文脉,传承书法艺术、技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注释:
[1]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85.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215.
[4]颜之推.颜氏家训[M].上海:上海书店,1986:23.
[5]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87.
[6]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175.
[7]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178.
[8]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