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惇
收到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高等书法教育论坛的邀请,很感谢。我就讲讲我平时跟学生、青年老师接触过程中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选了这么一个不高大上的题目。
习书者必须读书、多读书。大学里面为什么会提出读书问题?按道理讲,哪个大学生不读书啊,我进了大学就是读书的。可是,我感受到现在不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似乎是被社会上的展览、获奖,甚至还有赚钱等现实需求绑架了,被名利绑架了。除开公共课和一些我们书法专业的必修课外,实际我们常看到许多同学忙于从早到晚的实践训练,很辛苦,但事倍功半。书法专业的学生轻视读书,原因可能很多,但应该提醒他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当然我今天谈这个问题,跟大学书法教育的师资、生源、课程、培养目标等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书法专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讲出很多包括教学大纲等规定的目标。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过于重视搞创作。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有人问我,说某某学校,他们上了全国书法展览有多少多少件,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说首先学校的目标,尤其是在本科,是学习、是打基础,不是以上展览会、得了多少奖来作为标准的。关于创作的学习也很重要,但这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部分,不能只有创作,没有其他。第二个是学生将来的发展问题。很多学生在本科阶段准备将来考研究生,那么成为研究生以后要干什么?做老师、做研究者都有。可是,现在硕士毕业后去蒙童教育的不在少数,不是到中小学校去做书法老师,而是在街上开塾馆。当然,这是他们的择业自由,社会教育也确有这样的需求,但不应是大量的。以上几种现象当然不能概括目前我们毕业生的职业现状,也有各式各样改行的,做编辑、做管理、做拍卖行的,还有的和我们这个行当完全没有关系。现在有200所左右的学校在招收书法学生,那么有谁想过我们的学生将来的职业走向吗?如果准备不足,我们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跟学医科、法律、文学、历史的学生相比,有什么特色和优势呢?总的来说,现在有那么多学校招生,有点“一窝蜂”,不够冷静。当然可以理解,初级阶段么,条件又这么好,但是往后就不行了。要刹住,慢一点,多一点思考,多做深入的内部建设,否则可能会毁了这个专业。
回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美专,当时是国内最早在中国画专业中开设书法和篆刻课程的艺术院校。今天上海档案馆收藏的美专课表上写得很清楚,它的必修课有国文、美学、国画史、诗学(或叫诗词学)、题跋、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画论等。如果转换成我们书法专业,史论课就是中国书论、印论、书法史、篆刻史。我们今天书法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这些理论课上得完整吗?据我所知,有些学校的老师不讲这些课,有的开了一些课,课表上面有,但是形同虚设。所以,不要奢望一个本科生在毕业时能谙熟书法、篆刻的历史,对古汉语、文字学、诗学有相当的知识储备,而且可以拿古汉语随手作题跋。换一句话说,书法专业的学生需要有这个学科系统的知识,没有掌握这些系统的知识,就是不合格的。我们的教学目标本来是有很高标准的,然而因为社会思潮、教学体制中的种种限制和干扰,使今天不少学生从一开始就注定成了“早产儿”,先天不足、营养不足,无法成为合格的、体魄健壮的人,无法成为合格的书法专业人才。
先天不足的原因很多,比如师资来源参差不齐。虽然很多学科都有类似的现象,但是我们的问题更严重。老师只顾教练字,这是师资问题。生源差,入学的学生普遍文化课分数低,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所以不知道从读书中汲取养分,不善于独立思考,盲从,老师讲的话他不怀疑,如果老师教错了,他也跟着学。当然,学生提不出问题,也不能够做到深入学习,这是生源上的问题。入学以后,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相关的史论课程没有兴趣、不关心,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玩手机。甚至有些学校还挤压这些课程,因为有展览了要赶展览会,要教学生创作,使相关史论课程得不到落实,这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成果的检查问题。
中国的书法首先是文人艺术、是读书人的艺术,外延至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但是它的核心是文人的。王羲之、颜真卿、赵孟、董其昌,也包括清代有前卫色彩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等人,个个是精通诗文书画的饱学之士。老师和学生应该懂得,书法从古至今就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如果四年下来只是一个抄书匠,抄还抄错,抄了无数的诗就是不读,不知道里面的诗词格律也不解其意,更不谈诗之意境了,那这种教育模式的培养价值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大学阶段,普及和提高都要做,两重任务都有。普及的任务可以由社会去做,提高的任务则必须由我们来完成,如果颠倒了二者就乱了方寸。大学应该主要是做提高的工作,要提高不能只做书法篆刻技能的提高,而必须使学生在艺术修养上、在专业理论水平上提高。如此,怎么能不加强“读书”呢?
因此,关于读书,我有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年轻的老师如果艺术能力好而学问不够,就去进修。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分工过度。比如一位教隶书的老师,在课堂上就应把隶书书体的发展史、隶书的各种流派、隶书的审美内涵都跟学生讲解,不能偏废。理论和实践二者都要硬,都要抓到手上。偏重理论教学的老师要重视艺术实践,不要上去讲书论,讲书法之美,自己拿毛笔却写不好字,那你讲的学生也不服,他怎么能接受你的理论呢?现在的日本,书法篆刻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中国的大学书法教育现在还在初级阶段,还处在很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能再走这种错路。
第二,课程设置要健全。前面提到的各种学问,能开课的都应该开,没条件开的要穿插进去做讲座或系列讲座,来完善这个知识结构。比如,学生在创作当中遇到题跋的问题,不应该仅是抄抄人家的文章。有些学生搞创作,加些题跋,觉得很有文化含量,仔细一看全是抄别人的。题跋中所涉的古文修养、修辞、体例,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该在学生读书期间设置的课程中教会他。
第三,对于本科学生,要求他们多读书法史、篆刻史论,让他们的知识储备足够支撑他们今后的工作。储备不够,如同汽车半道上无油,那只有抛锚。我们年纪大一点,虚长他们几十岁,曾看到很多有艺术才华的青年人,就因为储备不足,到三四十岁就“炒冷饭”了。
第四,对于研究生,无论硕、博,都要训练他们的学术能力。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向前要博读,先博后约,由约再博。约就是专,专门的学问,要以博为基础。有价值的书要精读,读懂、读透。书法篆刻的研究所涉甚广,例如历史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诗学,甚至对方志、谱牒都要关注。有些学问,根据自己的选项要下大力气读书,有些则必须知道基本常识,在将来应用的时候不至于犯错误。
在大学,学生自学非常重要,可以有计划地完成读书,可以鼓励他们三五人共读一本书,像兴趣小组、读书小组一样。有些学校的老师引领学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啊!每个星期会合,谈读书心得,相互讨论,释疑发问,合理分配读书时间。能坚持就坚持,久之必有所得。读书多,才会独立思考,才会发现问题,才会产生我们通常讲的问题意识,这就是“疑”,会“疑”才会自觉地去研究前人未曾研究的问题。古人关于这个怀疑的“疑”,有很多论述,我今天就不展开说了。有了读书心得的积累,自然就会有发现的眼光,学术和审美的高度也会增长。有人说读书会耽误我练字、创作的时间,这是目光短浅的看法。读书只会促使你能量充沛,只会使你的艺术之路长青。所以读书是一种“养成”,习书者必读书,应该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
大学书法教育已经和二三十年前大不一样,应该说主流是好的,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我们看到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宣传片中描述的这些成就,感到很欣慰。我接触的书法专业学生也不少,爱读书、会读书的当然有,他们中许多人虽然有很好的艺术感悟,也很勤奋,然唯感他们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往往不自信、不独立。我相信读书可以补足他们的能力,使其能超越前贤,有更好的未来。我很期望他们能继承好历史交给他们的接力棒,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些读书人的初心。
此文据黄惇先生在2021年11月13日“论道中原——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名家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