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宝权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沙 410100)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文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也明确要求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整合县级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资源,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的融合媒体平台”,[2]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践行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3]因此,在前期转设、挂牌工作完成后,如何理顺内部关系,创新内部管理,是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否持续有效发展,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关键。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开展绩效考评,并不只是简单地满足内部财务收支及员工薪酬支付需求,而是涉及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内部管理创新,实现基层舆论引导,优化基层服务愿景实现的必备举措。
绩效考评作为现代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内部管理中曾被广泛使用,为传统媒体发展起到过巨大的内部制度激励作用。但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制度、模式、内部运行规律等方面相比传统媒体巨大的差异性,原有的绩效考评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媒体融合发展所需的内部绩效管理需求。因此,构建符合媒体深度融合机制的县级融媒体中心绩效考评体系成为挂牌成立之后迫切需要进行的基础性管理工作。
实际上,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但是我国舆论宣传阵地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而且是国家现代化协同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媒体融合发展 “顶天立地”的关键角色。在坚持党的领导、牢记使命前提下,虽然《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实施以来,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内容,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发展方向,也为所有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实施的原则、指标、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但是,作为现代绩效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绩效考评本身其实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实践意义的结构体系。除考核的基础性、框架性内容外,不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由于发展政策、行业特征以及发展愿景、内外部资源、内部不同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岗位素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任何单位之间、单位内部部门之间都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考核机制和执行细节。即使是同一企事业单位、部门,内部绩效考评也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考评方案及执行细节。从员工个人层面看,考核内容与标准也会因岗位变动、技能提升等因素不同。
所以,单从绩效考评体系内涵及实施层面看,在我国2 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中,由于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地方社会管理及制度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要求、内部组织架构、员工素质等因素的巨大差异,不同县级融媒体中心之间内部绩效管理,特别是其核心的绩效考评必定具有个性化特征。但并不意味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体系没有共性和规律性。实际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战略目标、原则标准与规范是所有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必须共同遵循的依据,也是其实施内部绩效考评的逻辑基础。因此,在对国家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诸多原则性、规范性要求、实施细节等相关文件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展“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的战略性发展愿景目标,特别是《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关于媒体融合过程中有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内容为依据,来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的原则性、基础性与方向性的体系框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除遵循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绩效考评体系构建的原则外,鉴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的功能要求及“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战略目标愿景,在综合考量媒体融合实践多样性路径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差异化发展的规律性及移动优先发展的策略性基础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还需遵循其他原则。
首先, 有利于主流舆论引导与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的原则。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是新时期做好党的基层新闻舆论及服务工作的核心平台。其“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的清晰定位,意味着其与中央、省、市级的媒体融合发展路径与功能的差异性。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必须满足基层乡村、社区舆论引导及社会服务、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等现实工作的客观需求。把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回应社会关注的能力和水平放在内部绩效考评的优先地位。
其次,有利于新媒介技术综合运用的原则。“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础建设、指挥调度、功能设置、平台搭建等细节。”[4]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必须以利于新媒介技术,特别是移动新媒体技术综合使用为基础,根据移动优先的理念设置相关考评指标及标准。
再次,基于“中央厨房”结构的全员、全媒体、全过程考评原则。传统媒体内部绩效考评基本是以效果评价为主,是事后的结果考评。但随着“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5],传统的信息传授关系被突破,流程出现再造。叠加县级融媒体中心综合业务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除了坚持一般意义上的全过程绩效考评原则外,还必须考虑“全媒体”发展的新特征,匹配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此外,全员绩效考评是媒体融合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涵,不但与《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关于体制机制创新的措施高度相关,而且最能体现绩效考评公平公正的核心内涵,利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好坏,是决定其内部绩效考评能否有效实现其目标的决定性因素。绩效考评是实施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单位或公司战略一致,在战略目标引导下,通过层层分解和传递,最后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岗位,使部门和员工努力的方向与单位或公司战略目标相统一。
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指标筛选构建,除了需遵循绩效考评指标设置SMART(即绩效考评指标构成的具体性、可衡量性、可达到性、相关性与期限性)原则外,还需根据影响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来综合确定。
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正确的前提下,在“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框架内,以所在县域社会、经济等客观实际情况,构建全媒体绩效考评原则体系。根据县级融媒体建设的政治要求、系列政策规范与主要建设愿景,从能考核、易操作、相对公平的角度,设置考评原则。具体包括政治导向准确原则;移动新媒体技术优先、定岗定编、全岗推行原则;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与态度综合考量、分岗位提炼筛选关键指标原则;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综合考量及质化与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1.根据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组织架构,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具体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
目前全国范围内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组织架构模式差异较大,但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战略目标下,基本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等文件要求进行组织构建及岗位设置。一般在党委领导下分为融媒体内容生产中心、融媒体营销与服务中心、融媒体保障控制中心等组成部分。
内容生产中心主要在原来各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叠加了移动新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分发,与原来县级电视台、报纸、互联网网站等媒体新闻采编工作的职责变化不大。主要在“一次获取、多次分发”的“中央厨房”式的形式及流程上出现变革,其绩效考评可以在借鉴原来传统媒体内部绩效考评体系基础上,通过扩大全媒体对内容差异化制作与传播的考核比率来进行。
对于融媒体营销服务中心来说,其工作岗位职责主要是通过政务服务、党建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业务开展为中心获取经济利益。其绩效考核可在工作流程的基础上,以项目开发与实施情况进行考评。在此基础上,增加移动新媒体内容协同制作、转发、推广等工作任务。
融媒体保障控制中心则主要为融媒体中心内部行政职能部门。一般行政事务工作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其工作标准及要求相对比较简单清晰,按照相关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即可。此外,与融媒体营销服务中心相同,增加移动新媒体内容协同制作、转发、推广及综合服务等工作任务。
2.构建方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时间短,发展路径、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员相对较少,但工作内容、服务要求十分庞杂而又具体细致,受各种因素制约。一般绩效考核指标设计方法很难直接适用。内外部客观情况也决定了内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构建不可能也不必使用十分复杂的构建方法。在此背景下,在对《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媒介融合发展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电子政务等相关党务、政务、财务方面的文件、政务网站、App等内容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湖南、黑龙江、浙江等省10多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电话调研、无结构访谈,以及部分媒体有关内部绩效考核公开文献研读,依据县级融媒体中心组织战略目标,以组织结构与内部工作流程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设计考评指标体系及标准体系。本文重点以湖南省内三家县级融媒体中心绩效考评为案例,进行讨论。
3.构建指标内容。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管理下媒体的核心工作要求,因此,在绩效考核中设置了具有一票否决功能的政治导向指标,如果政治导向指标被一票否决,则整个工作岗位绩效为零。
此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业绩、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决定一个人的绩效”。[6]考虑到“县级融媒体中心不再是单一的传播平台,而是集新闻传播、智慧城市管理、政务信息发布和电商经营、便民利民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它不仅使县级媒体全方位地参与社会管理,而且拓展了县级媒体经营渠道和方式”[7]。依据其“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枢纽”的特点,综合设置业绩、能力、态度等内容,作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内容建设岗位绩效考评的一级指标。同时,按照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发展的技术要求,把移动新媒技术运用能力纳入全员绩效考评的一级指标进行考量。
基于此,在“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的要求下,依据《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关于县级融媒体中心核心工作的规定以及工作态度、能力、移动优先技术原则、媒体工作规范流程及业务开展规律,设置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专业能力、团队协作、工作态度、新媒体信息传播、社交媒介使用、内部工作流程执行与控制、内容转发等十二个二级指标。
在二级指标构建的基础上,结合《县级融媒体中心技术规范》等规范标准及县级融媒体中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具体情况,以各工作岗位核心工作内容构建三级指标,并综合考虑绩效考核的成本因素及县级融媒体中心人员现状,采用主观赋值与德尔菲赋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标赋权,后续再按照绩效反馈进行沟通调整(见表1)。
在组织构架清晰、工作岗位权责界定明确的前提下,绩效考评结果只有在县级融媒体中心进行全员、全面应用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以考评促发展的目的。
目前绝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主要应用在薪酬支付方面。特别是对一线记者、编辑岗位考核较多,造成“做得多就评得多”的循环,难以匹配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及创新管理要求。因此,在内部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中,必须按照融媒体中心内部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突破人力资源限制性框架,把绩效考评结果应用在薪酬、晋级晋升、继续教育培训、各类工作持续性开展等所有领域,以确保创新发展要求与员工获得感的平衡,杜绝考评风险。
县级融媒体中心复杂的工作内容、融合的运维模式、基层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地区经济差异性特征以及人少事多的客观实际情况使得任何单一的绩效考评方法都难以有效实现其考评目的。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考评中需要综合各种考评方式,在考评指标筛选、量化权值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尤其是在县域经济总量有限,地方政府创新管理不足的情况下,绩效考评既要设计简洁、实用,又要满足公平、公正的要求,符合媒体融合发展规律。
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与绩效管理其他环节脱钩,则难以保证绩效考评有效实现。要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战略目标下,通过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等全环节,以组织、员工及党政管理部门多方有效沟通为手段,不断调整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从而达到以考评促发展的目的。
实际上,自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意见》以来,全国范围内县级融媒体中心已经基本完成了组建及挂牌的基础性工作。但县级融媒体中心内部管理尚未完全理顺。绝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除了在新闻报道方面承袭原来县级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开展相对有效的工作,在政务服务、党建服务、公共服务、增值服务等方面尚处在初期摸索阶段。除了极少数实践时间较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如江苏邳州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内部绩效考评方面进行体系性的全面重构外,大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是在原来县级传统媒体内部绩效考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与移动新媒体发布新闻信息的考评指标,依然着重一线新闻采编与制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尚未构建符合媒体融合发展特征的内部绩效考评机制。
基于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规范性要求和愿景来构建其内部绩效考评体系作为一种思路,能为县级融媒体中心探索具有全媒体特征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框架视角。各县级融媒体中心需在组织、员工深度沟通的基础上,对标党政部门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规范要求,依据所属县域内影响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内外生态,分部门、分岗位综合取舍、不断调整、逐步推进,最终构建符合不同县级融媒体中心个性化特征,科学有效的内部绩效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