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出版中学术期刊编辑的“学”与“术”

2022-11-22 08:32姚树峰刘小红
学报编辑论丛 2022年1期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术期刊期刊

刘 勇,姚树峰,刘小红

(1.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51;2.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北京 100803)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早在2016年,The Drum与IBM沃森系统合作,就基于人工智能创造完成了一期完整的杂志[1]。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有效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丰富论文内容和展现形式,更好地发挥期刊传播平台作用。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领域的推广应用进度缓慢,一方面是由于需要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规律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则是缺少推动期刊出版向智能化转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编辑作为期刊质量的把关人,应加强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和认识,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提出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智能化建设需求,加强与人工智能专门技术人才的沟通配合,推动编辑出版智能化应用走深走实;同时,善于运用智能化思想和手段,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使期刊智能化出版模式更加灵活,传播样式更丰富,达到更真实、直观、形象地展现学术观点,更高效地传播学术思想的目标。

1 智能化出版中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认识

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出版领域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给编辑职业带来了发展危机,出版智能化发展能否完全取代编辑人员,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编辑人员和智能机器在编辑出版活动中各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研究智能化出版必须面临的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探讨。

1.1 学术期刊编辑始终坚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创新上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及人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在于人具有“思维创造能力”,技术和算法终究还是人改变世界的工具,人的思考能力、价值的塑造能力、知识的创新能力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收集、自动排版、编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学术内容创新方面的判断与人的判断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稿件的选题策划、评审录用等环节中编辑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往往承担“编”与“校”的两种工作,“校”主要识别并纠正字词错误、格式错误、知识错误等问题,是一种有规律的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被智能取代。目前智能校对软件能够做到基于错词库的校对、基于规则匹配及相似性算法的校对、基于自然语言技术进行语义层的校对。能够识别字词错误、章节序号、图表公式序号、名词术语不规范、历史纪年检查、敏感词检查、古今地名检查、中外译名检查、语义重复、全半角不一致等基础错误。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聚焦在学术水平、知识、可读性等高级问题上。随着智能校对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学术期刊编辑要从大量低价值、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把这些工作逐渐交给计算机去做,推动学术期刊编辑从简单重复劳动向智慧劳动转变。

1.2 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智”和智能机器的“算”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应用在指纹、人脸、语音、图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自动规划、智能搜索等方面发展较快[2]。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出版领域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机器“算”的优势,通过算法设计使机器具备“类人类思考”的智能,辅助或部分替代编辑人员工作,使编辑人员可以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编辑人员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例如,通过人工智能语义建模,从海量学术数据中搜索、分析、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供编辑人员参考;设计智能校对软件,对论文格式、文字、语法等进行自动化校对,以减少编辑承担繁琐的工作,既能节约人力成本,也可提升编辑出版效率。智能化编辑出版模式的发展,其本质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编辑出版活动进行任务分解,能由机器承担的任务尽量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替代机器,同时,也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编辑人员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依托机器的“算”做好辅助工作,实现编辑人员的“智”与机器的“算”完美结合。

1.3 人机的高效结合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最佳组合

在智能化出版领域具体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与编辑出版的融合是智能化出版领域的研究热点。例如,美国泰德(TED)出品的话题分析工具彩虹人工智能(iRisAI),可通过机器学习检索主题高度相关的信息和论文,精准推荐给用户[3]。“2017腾讯媒体+峰会”现场,腾讯推出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平均单篇成文速度仅为0.5秒,一眨眼的工夫就写了14篇稿件[4]。但是,在人工智能作家“小冰”创作的139首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中,“小冰”学习了500多位中国诗人的作品后,经过1万次迭代,创作了70 928首诗歌,经编辑审核判断,最终只选取139首。从7万多首压减到139首,正是体现了编辑对出版内容选择的智慧价值[5]。可见,虽然智能机器显示出了超出人类工作效率极限的能力,但人仍是出版工作的主导者。人工智能化编辑创作需要分析提取海量的知识数据,会导致学术不端问题隐患发生;其智能分析用户并自主推送信息也给用户带来了困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应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要避免造成问题隐患。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注重从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认识,选题策划、内容审查、付印传播的决策权必须由人主导。人脑与人工智能各取所长、分工协作、高效结合,提升编辑出版的效率和质量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出版中的核心价值体现。

2 智能化出版中学术期刊编辑要注重“学”

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讲,学术素养不仅体现在对期刊专业领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上,也体现在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新手段的掌握运用上,要通过“学”提升对智能化的认知力、创造力、运用力。

2.1 提升编辑对出版智能化的认知力

在编辑出版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体现在人工智能软件自主撰写新闻稿、诗歌撰写、智能审稿、智能编校、智能出版、智能推送等方面,目前,Elsevier开发了一套名为“Evise”的自动化工具来帮助编辑人员进行同行评审,南京善锋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参考文献在线辅助编校系统》等已经在国内的一些期刊开始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工智能技术将对出版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将面临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和应用带来的挑战。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学习、主动应对,在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同时,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认识,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转化应用研究,编辑不一定要具备智能软件的开发设计能力,但应该熟知智能软件的架构和功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趋势,也要做好人工智能知识的储备和编辑出版智能化变革思想的准备,更要时刻思考如何在编辑出版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2.2 提升编辑参与智能化建设的创造力

出版智能化发展中,必须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出版活动中那些领域可以应用,赋予什么任务、应用到什么程度需要编辑出版人员认真思考。编辑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人员,其编辑活动贯穿出版始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把编辑从繁琐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编辑出版效率。因此,编辑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谋划期刊智能化建设的创造力,积极参与本单位出版智能化建设工作,一方面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情况的研究认知,另一方面结合编辑出版规律,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出版流程和具体业务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创造力,提出期刊智能化建设需求,明确建设功能和指标要求,实现“建用一体”,使编辑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期刊出版智能化建设方案之中,融入智能算法、智能软件、智能机器的研发之中。

2.3 提升编辑智能化出版手段的运用力

编辑出版智能化过程中,研发的智能算法、智能软件、智能机器是出版手段智能化的具体体现,例如大数据组稿、智能化审稿、自动化排版、智能化编校、智能化印刷、智能化传播等,这些都是出版的主要智能化手段。编辑开展业务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这些智能化手段的学习和认识,要熟练运用提升工作效率。其次,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讲,对出版内容学术质量的把控是重中之重,编辑要不断学习,熟练掌握智能化出版手段的使用方法、原则、要求,要活学活用,通过学以致用不断提升编辑对智能化出版手段的掌控力和运用力,真正使智能化出版手段成为编辑的帮手。再次,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在不断发展,智能化出版手段也需要不断改进,需要编辑在出版实践中发掘新需求、找出现有智能化出版手段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需求方案。

3 智能化出版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要练好编辑的“术”

编辑出版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必然趋势,虽然出版模式变了,但编辑出版活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学术期刊出版目的仍然是传播前沿的科学知识。作为学术期刊编辑,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用好智能化编辑手段,掌握新技术、练好新技能,在确保出版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编辑出版效率,促进期刊跨越式发展。

3.1 组稿工作中要练好“智能策划术”

学术期刊编辑要积极开展论文选题策划工作,主动向科研人员约稿,争取科研新发现、新成果在自己期刊上首发出版,这不仅传播了前沿科技知识,也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首先,学术期刊编辑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语义建模、语义搜索引擎知识图谱等信息搜索、分析手段,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数据进行检索分析[6],使编辑脱离繁琐的数据收集工作,重点对基于智能算法分析生成的结果进行识别、判断,拟定期刊刊发的热点方向和问题。其次,学术期刊编辑要善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献数据研究分析,策划热点选题,适时举办或参与学术会议,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学术讲座,搭建一个良好的科研人员互动交流平台,建立专家、作者、读者和编辑人员高效交流的渠道。再次,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好研究进展跟踪工作,进行定向的组稿,从选题立项开始就要紧盯科研团队的研究进展情况,视情给予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的服务与保障支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手段进行研究进展报道,并在获悉科研项目取得进展后第一时间启动约稿工作[7]。此外,组稿策划工作中也要注重对智能策划效果的研究分析,既是对编辑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智能化出版手段的实践检验。

3.2 审稿工作中要练好“智能分析术”

首先,应充分掌握利用人工智能检测手段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的能力,切实发挥抄袭筛查作用。学术期刊专业术语、图、表较多,传统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多为采用逐字逐句的方式审查文本内容,文中的公式、图、表无法查重对比,期刊编辑也很难判断公式、图表的真实性及是否存在抄袭行为。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可以通过深度智能识别功能对论文内容进行全面的对比审查,可对公式推导、逻辑推理、数据篡改、图片挪用,甚至洗稿式论文抄袭等情况进行精确的查询、对比、分析,避免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进入评审流程,对编辑人员和审稿专家精力造成浪费。其次,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稿件内容进行精确的分析,匹配适合的审稿专家。同行评议专家在论文评审中发挥着重要的内容把关作用,专家的学科领域、学术知识水平与稿件内容越匹配,越有利于防止出现评审专家不匹配导致优质科研论文流失或学术价值较低论文被录用发表等情况发生,期刊编辑既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也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遴选同行评议专家的分析判断能力[8]。最后,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稿件自主送审效率,特别对综合性学术期刊来讲,学科覆盖面宽、交叉程度高、研究方向多,学术期刊编辑在审稿阶段要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来稿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内容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分析,根据审稿专家数据库中审稿人研究领域、审稿效率、审稿任务等自主匹配审稿专家,自动给稿件去盲并发送给审稿专家评阅,编辑可实时监控审稿进度并适时人工干预[9]。智能分析手段无疑对提高审稿工作效率有助力作用,但核心还要发挥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提升对智能手段的应用能力,也要注重发现智能分析手段存在的问题,及时干预纠正,逐步改进完善。

3.3 编排工作中要用好“智能辨析术”

在排版和编辑加工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有助于大幅减少人工成本,提升编排效率。首先,根据学术期刊对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字型字号、图(表)题、图表字号线号、参考文献等的具体要求,基于智能算法和软件研发,实现对作者稿件的自动化排版,自主识别稿件文字、图、表、公式等,并按照设定格式规范自动生成排版文件。其次,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格式都有具体要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自主联网,对参考文献的来源、出版年、卷、期、起止页进行对比,自动修正文献的一致性和著录格式[6],供编辑人员审核。目前,自动编校系统已经研发并在逐步试用完善,其中,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 “知识图谱”等技术已达到领先水平[10]。最后,要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智慧,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宝贵时间,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被智能机器取代,但人工智能不是全能,对于一些俚语、谚语、成语的使用和翻译,智能机器出错几率较大,仍需要人工进行核对。在机器写作中,因为机器无法植入情感会使创作的行文缺乏人文气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成熟,在应用中存在选题功利化、审稿模式化、推送单一化、侵权隐蔽化等现实问题[5],需要编辑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进行判断,避免出版事故发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和损失,显然智能机器不具有承担出版伦理的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技术把编辑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编辑更应该提升知识水平,与智能化相匹配,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辨析力。

3.4 传播工作中要练好“智能推广术”

学术期刊出版后,其传播的范围,精确度、时效性对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很大的作用,把人工智能引入学术期刊的发行传播阶段,首先,编辑要利用文献数据库平台、科学研究交流平台、微信社交平台等户用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信息需求,定向精准推送文献信息,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期刊文献信息的全面精准推送,并实时发现潜在用户做到及时精准推送。其次,编辑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文献的推送阅读、引用情况及时向作者反馈,使作者了解自己成果的学术影响;为作者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可将其他和作者研究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献信息精准推送给作者。最后,编辑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学术期刊历史刊发论文的影响力、期刊评价数据指标等情况,及时评估风险危机,并调整出版选题策划方向,使期刊稳重有进,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在智能推广工作中,单向的自主推送会给信息用户带来一定的困扰,推送的信息可能不是用户想要的,需要做好信息推送效果的评估工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信息关联收集用户信息,做好推送信息的反向采集分析工作,通过调整改进推送功能,实现智能推送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的高度匹配。

人工智能技术是把“双刃剑”,既有把人类从繁琐性、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的有利一面,也有一旦应用不当、造成巨大危害损失的负面隐患,需要人来严格把控、慎重选择。在学术期刊智能化的发展运用中,编辑人员既是编辑出版智能化手段的应用者,也是编辑出版智能化建设的参与者,要强化编辑参与出版智能化建设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编辑人员既要注重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编辑出版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也要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不断提升对编辑出版智能化改造的指标构建能力,与人工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接能力和协作能力,使自己成为推动期刊出版向智能化转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把控好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方向、应用内容、应用程度。通过“自主学习、思考方案、参与建设、灵活运用”提升智能化出版中学术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猜你喜欢
编辑出版学术期刊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期刊简介
《防爆电机》期刊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现代化研究
期刊审稿进度表
《宋代登科总录》编辑出版杂谈
关于编辑出版的现代化探索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