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强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1)本文言说的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是指整体性意义的——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思想和学说,而不是指个别性意义的——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体系”的观点或思想。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学说,见于他的一系列著作、讲话、谈话等不同形式的文本中,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等三大方面。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一种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于如何认识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一种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本文特从方法论维度,对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内在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2)本文研究的是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主要方法。这既不是说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只运用了“‘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这三个主要方法,也不是说这三个主要方法仅适用于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个重大问题,从而局限该方法的适用范围。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笔者认为,这种专门性的研究,不仅对理解把握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真精神、学习运用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方法论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看来,中国共产党人要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应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解决中西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西强我弱’的问题”,就要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会用“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重大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如下两个问题。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论,是采用“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该重大问题的,由此就内在地引出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所谓“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人们在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时,要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分析把握其“继承性”、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分析把握其“创新性”,从而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内在地统一起来。由此构成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
1.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分析把握其“继承性”
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本文中言说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是指未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以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之原文本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同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关系,因而,应采用“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所谓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分析把握其“继承性”,是指人们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看成是不受其“创新性”所规定的,而要从其“创新性”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
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由其“创新性”所规定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作为其构建的理论资源“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传承(肯定)关系。这种传承(肯定)的关系,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它不是一种兼收并蓄、全盘肯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否定的肯定”关系。“否定”就意味着不满意其理论资源的原生态状态,就意味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对原生态理论资料进行创新与发展,所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受其“创新性”所规定的。(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一种创新性意义的继承性。脱离对“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创新性的规定性,就没有被这种创新性意义所规定的继承性。所以,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创新性”的继承性。这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去看待其“继承性”问题,而必须要从其“创新性”去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问题。
2.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分析把握其“创新性”
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所谓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分析把握其“创新性”,是指人们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看成是不受其“继承性”所规定的,而要从其“继承性”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
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由其“继承性”所规定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作为其构建的理论资源“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的创新(否定)关系。这种创新(否定)的关系,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它是一种“肯定的否定”关系,而“肯定”就意味着要保持其理论资源中的合理东西,就意味着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理论创新中,要求对其原生态理论资料进行传承、继承,尤其是要做好马克思主义资源这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的大文章[1]339。所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受其“继承性”所规定的。(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一种继承性意义的创新性。脱离对“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继承性的规定性,就没有被这种继承性意义所规定的创新性。所以,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性。这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去看待其“创新性”问题,而必须要从其“继承性”去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问题。
运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不注重从“创新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的问题
探讨如何运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必须要注意“不注重从‘创新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的问题。在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不受其“创新性”所规定的,因为继承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其理论资源的“肯定(传承)性”的特征,创新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其理论资源的“否定(抛弃)性”的特征,这二者是各不相同的。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这是一种“不注重从‘创新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的错误观点。这是因为:(1)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不是外在于其“创新性”的,而是受“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创新性”所规定的继承性。(2)这种观点是违背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方法的。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一种受其创新性所规定、在创新性意义上所说的继承性,脱离对其理论资源创新性的规定性,就不会有被这种创新性意义所规定的继承性。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创新性”的继承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2]183同样,理论创新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是不受其“创新性”所规定的观点,是一种不注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分析把握其“继承性”的错误观点。
2.不注重从“继承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的问题
探讨如何运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必须要注意“不注重从‘继承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的问题。在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不受其“继承性”所规定的,因为创新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其理论资源的“否定(抛弃)性”的特征,继承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其理论资源的“肯定(传承)性”的特征,这二者是各不相同的。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这是一种“不注重从‘继承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的错误观点。这是因为:(1)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事物(包括思想、观点与理论)的发展是肯定与否定的统一,是保留事物发展中的合理因子、具有连续性的创新过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也不是外在于其“继承性”的,而是受“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继承性”所规定的创新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3],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具有“压舱石”的作用。(2)这种观点是违背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方法的。在习近平“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一种受其继承性所规定、在继承性意义上所说的创新性,脱离对其理论资源继承性的规定性,就不会有被这种继承性意义所规定的创新性。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继承性”的创新性。所以,这种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是不受其“继承性”所规定的观点,是一种不注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分析把握其“创新性”的错误观点。
在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看来,中国共产党人要应对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就要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会用“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如下两个问题。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论,是采用“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该重大问题的,由此就内在引出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所谓“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人们在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要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分析把握其“时代性”、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分析把握其“原创性”,从而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和原创性内在地统一起来。由之,构成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
1.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分析把握其“时代性”
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采用“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处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代性和原创性”的关系问题。所谓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分析把握其“时代性”,是指人们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看成是不受其“原创性”所规定的,而要从其“原创性”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由其“原创性”所规定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它要以自身的独特方式体现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体现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实践的时代内容,从而反映、反思和引领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时代性”,恰是由其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4)需要说明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原创性、时代性”时,主要是就“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言的,但是研读讲话全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上也具有原创性与时代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足时代性与原创性的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就此,本文提出“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四个方面都是具有原创性的,不但不违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等方面所具有的原创性所规定的。如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这四个方面不具有原创性,它就不可能具有“反映、反思、引领时代”的时代性。(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一种原创性意义的时代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1]341-342。脱离其“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四个方面原创性的规定性,就没有被这种原创性意义所规定的时代性。所以,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原创性”的时代性。这些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去看待其“时代性”问题,而必须要从其“原创性”去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问题。
2.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分析把握其“原创性”
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所谓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分析把握其“原创性”,是指人们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看成是不受其“时代性”所规定的,而要从其“时代性”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
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是由其“时代性”所规定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的“原始创新性”的特征。无论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还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2]76,也不是任何一种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和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翻版,它在其“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四个方面都具有原创性。正如马克思精辟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在“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4]的过程中而获得自身的发展。故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原创性”,又是由其“反映、反思、引领时代”的时代性所规定的。如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具有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它就不可能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具有原创性。(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是一种时代性意义的原创性。脱离其“反映、反思、引领时代”之时代性的规定性,就没有被这种时代性意义所规定的原创性。所以,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时代性”的原创性。这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去看待其“原创性”问题,而必须要从其“时代性”去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问题,处理好用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功力不足的问题。
运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注意“不注重从‘原创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和“不注重从‘时代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这两个主要问题。
1.不注重从“原创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的问题
探讨如何运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必须要注意“不注重从‘原创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的问题。在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不受其“原创性”所规定的,因为时代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反映、反思、引领时代的“与时俱进性”的特征,创新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对其理论资源——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原始创新性”的特征,这二者是各不相同的。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这是一种“不注重从‘原创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的错误观点。这是因为:(1)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不是外在于其“原创性”的,而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态话语’、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外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社会科学”这三个方面“原创性”所规定的时代性。(2)这种观点是违背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方法的。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一种受其原创性所规定、在原创性意义上所说的时代性,脱离对其理论资源原创性的规定性,就不会有被这种原创性意义所规定的时代性。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原创性”的时代性。坚持用以“原创性”为标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1]329。所以,这种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是不受其“原创性”所规定的观点,是一种不注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分析把握其“时代性”的错误观点。
2.不注重从“时代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的问题
探讨如何运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必须要注意“不注重从‘时代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的问题。在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是不受其“时代性”所规定的,因为原创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对其理论资源——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原始创新性”的特征,时代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反映、反思、引领时代的“与时俱进性”的特征,这二者是各不相同的。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这是一种“不注重从‘时代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的错误观点。这是因为:(1)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不是外在于其“时代性”的,而是受“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四个方面“时代性”所规定的原创性。(2)这种观点是违背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方法的。在习近平“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5]。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是一种受其时代性所规定、在时代性意义上所说的原创性,脱离对其理论资源时代性的规定性,就不会有被这种时代性意义所规定的原创性。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时代性”的原创性,引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回应时代问题,“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6]是一种重要举措。所以,这种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是不受其“时代性”所规定的观点,是一种不注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分析把握其“原创性”的错误观点。
在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看来,中国共产党人要应对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各类风险与挑战,就要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会用“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重大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如下两个问题。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大问题的一种方法论,也是采用“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该重大问题的,由此就内在地引出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所谓“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是指人们在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要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分析把握其“世界性”,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分析把握其“民族性”,从而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内在地结合与统一起来,打造出易于为中国人和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的概念、范畴和表达方式[7]。由此构成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容。
1.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分析把握其“世界性”
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所谓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分析把握其“世界性”,是指人们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看成是不受其“民族性”所规定的,要从其“民族性”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
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由其“民族性”所规定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世界性”的特征。它是借鉴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关怀人类和面向未来的、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世界性”,又是由其民族性(它是立足中国的、把握当代中国特征和中国实践的,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1]338所规定的。如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具有这种“民族性”,它就不可能具有以这种“民族性”为前提和基础的“世界性”。就此,有学者看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理性认同,同时也是对世界地位和世界贡献的高度认可”[8]。(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一种民族性意义的世界性。脱离其立足中国的、把握当代中国特征和中国实践的,以及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之民族性的规定性,就没有被这种民族性意义所规定的世界性。所以,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民族性”的世界性(或民族化的世界性)。这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去看待其“世界性”问题,而必须要从其“民族性”去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问题,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2.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分析把握其“民族性”
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所谓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分析把握其“民族性”,是指人们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不能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看成是不受其“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要从其“世界性”去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
在分析把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大问题上,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是受其“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是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民族性”的特征。它是立足中国的、把握当代中国特征和当代中国实践的,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这种“民族性”,又是受其世界性(它是“借鉴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从而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影响和制约的。也就是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筑要具有全球视野,关怀人类与面向未来,向世界传递和扩散“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如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具有这种“世界性”,它就不可能具有这种“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民族性”。(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是一种世界性意义的民族性。脱离其“借鉴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关怀人类和面向未来”之世界性的规定性,就没有被这种世界性意义所规定的民族性。所以,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世界性”的民族性(或世界化的民族性)。这要求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去看待其“民族性”问题,而必须要从其“世界性”去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问题。
运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不注重从“民族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问题
探讨如何运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必须要注意“不注重从‘民族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的问题。在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不受其“民族性”所规定的,因为世界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借鉴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等方面的特征,民族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把握当代中国特征和中国实践、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特征,这二者是各不相同的。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这是一种“不注重从‘民族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的错误观点。这是因为:(1)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不是外在于其“民族性”的,而是受“立足中国、把握当代中国特征和中国实践、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民族性”所规定的世界性。(2)这种观点是违背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方法的。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一种受其民族性所规定、在民族性意义上所说的世界性,要围绕当代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1]340。脱离其民族性的规定性,就不会有被这种民族性意义所规定的世界性。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民族性”的世界性(或民族化的世界性)。所以,这种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是不受其“民族性”所规定的观点,是一种不注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分析把握其“世界性”的错误观点,脱离本民族特色与优势,在理论的对话、竞争中放弃了话语制高点,也就难以解决中西哲学社会科学对比中“西强我弱”等重大问题。
2.不注重从“世界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问题
探讨如何运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必须要注意“不注重从‘世界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的问题。在如何分析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是不受其“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因为民族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把握当代中国特征和中国实践、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特征,世界性表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借鉴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等方面的特征,这二者是各不相同的。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这是一种“不注重从‘世界性’分析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的错误观点。这是因为:(1)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不是外在于其“世界性”的,而是受“借鉴外国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对世界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等方面“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2)这种观点是违背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方法的。在习近平“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看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是一种受其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在世界性意义上所说的民族性,脱离其世界性的规定性,就不会有被这种世界性意义影响和制约的民族性。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合理地理解为是一种“世界性”的民族性(或世界化的民族性),为此,哲学社会科学也“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9]。所以,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是不受其“世界性”影响和制约的观点,是一种不注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分析把握其“民族性”的错误观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错综复杂。这种交锋在当今时代呈现出“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10]的纷纭激荡之势,尤其是部分反华势力不遗余力采取花样百出的意识形态策略与花招,就其实质来说,最大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1]327。为此,必须“进一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1]。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应对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严峻挑战,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就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会用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方法、‘时代性和原创性相统一’的方法、‘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重大问题。这种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分析,对于正确理解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真精神,合理运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的方法论,自觉践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