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蘑菇种植常见真菌病害化学防治

2022-11-22 08:34高志江
云南农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孢子菌丝真菌

高志江

(文山农业学校,云南 文山 663000)

1992年福建农科院引种巴西蘑菇成功,云南省内各地以“轮牧”方式推广种植,因温度、湿度环境条件适宜,每年7—11月成为省内人工种植巴西蘑菇的黄金时间。但种植前关键技术掌握不力、因生产活动导致田间传播、连续种植、日常管理不善引起交叉污染、气候变化诱发等导致菇床有害真菌滋生,极易蔓延,扩散到其他菇棚和周边环境,严重影响巴西蘑菇产量和产品质量。同时环境污染加剧了来年技术措施提升的难度,影响巴西蘑菇产业的持续发展。通过科学辨识主要有害微生物种类和习性,利用有害微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措施,促进巴西蘑菇科学种植管理,配合有效的阶段性防控技术,规范使用化学药物,保障巴西蘑菇正常生产。

巴西蘑菇种植易发生由链孢霉、交链孢霉和有害疣孢霉感染及细菌伴生引起的真菌病害,通过病菌生物学特性比较和对化学药物敏感性的差异分析,选择对巴西蘑菇生长影响最小、对病害真菌和微生物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环境友好型化学物质,以复配药物方式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健全巴西蘑菇种植技术规范,加强日常管理,以促进巴西蘑菇生产可持续发展。

1 巴西蘑菇

别称姬松茸、小松菇。原产巴西,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伞菌目,蘑菇科。巴西蘑菇属草腐菌、粪生菌,各类作物秸秆及牲畜粪便均可用来生产,菌丝生长温度15~32 ℃,温度较低时生长慢,不易开伞,品质更好。巴西蘑菇种植包括菇棚准备、培养料堆制发酵、菇房消毒、料床接种覆土、菇棚管理等技术环节,巴西蘑菇可分批先后出菇,实践证明,每批菇采收结束时为阶段性防治病害的最佳时期。

2 主要病害

巴西蘑菇生产早期7—9月,云南降雨增加,温湿度变化较大,为食用真菌和其他真菌及微生物提供了共同有利的生长环境。文山市龙正村2个巴西菇种植基地占地6.67 hm2,实际生产面积26.67 hm2,8月初伴随第1批采菇,发现有害真菌感染,且蔓延迅速。经现场调查和采集图片、查阅资料、比对图片和咨询专家,明确病害主要来源于链孢霉、交链孢霉和有害疣孢霉感染及细菌伴生。

2.1 链孢霉

2.1.1 生物学特征

链孢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和禾本科植物体,属好氧性半知菌类真菌,别名脉孢霉、好食脉孢霉、粗糙脉孢霉、红面包霉、橘皮菌、串珠霉、红霉菌等,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脉孢菌属。一般有性阶段为脉孢霉,无性阶段为链孢霉。形态特征为白色粉霉状,匍匐生长,分枝成网状,生长初期外观如成片霉霜,快速生长形成绒毛状、棉絮状,后期呈红色、粉红色。孢子6 h内萌发菌丝,菌丝4~44 ℃均能生长, 25~36 ℃生长最快。孢子15~30 ℃萌发率最高,低于10 ℃萌发率低。pH值3~9均能生长,最适pH值5~7.5,pH值较低适合链孢霉生长,pH值较高适合脉孢霉生长。从孢子萌发到病害暴发5~7 d。

链孢霉易伴生在玉米芯、棉籽壳原料上,主要以分生孢子漂浮于空气中到处传播为害,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的杂菌,7—9月为盛发高峰期。

2.1.2 防治原理

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前期准备工作措施执行到位,可显著减少后期发病率,延缓发病时间。

多菌灵通过干扰病菌细胞有丝分裂,可抑制生长;甲基硫菌灵、苯菌灵等可在生物体内外降解或代谢也可转化为多菌灵而起杀菌作用。生产前期使用较广泛,后期产生抗性菌株的可能性较高,化学防治倾向使用复配抗菌药物。

二氯异氰尿酸钠对链孢霉菌丝生长和孢子有很强的抑制性,对蘑菇菌丝体生长影响较小。1 000倍多菌灵对秀珍菇的抑制率达9.87%,而对链孢霉孢子抑制率达到100%。50%氯溴异氰尿酸1 200倍液可在元蘑、姬松茸、黑木耳、双孢蘑菇和茶薪菇种植时使用。

2.2 有害疣孢霉

2.2.1 生物学特征

疣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疣孢霉属,是由土壤病原真菌浸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土传病害。疣孢霉是对巴西菇、平菇、双孢蘑菇、金针菇、草菇、凤尾菇、榆黄菇等粪草腐生食用菌种植有害的土壤真菌病原,又称白腐病、褐腐病、湿腐病、水肿病、湿泡病等。有害疣孢霉在pH值3~10环境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5~6;温度12~32 ℃均可生长,20~28 ℃菌丝生长速度快,低于15 ℃菌丝生长速度缓慢,高于42 ℃菌丝体生长不良,最适合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温度为25 ℃。常伴随大量细菌生长,萌发到暴发10~11 d。

疣孢霉为菌落密毡状,边缘菌丝白色,向内由黄至褐色转变,轮状同心圆或放射状,气生菌丝发达,疏松棉絮状,上层白色,基部褐色。有害疣孢霉菌丝、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均是污染源,可通过空气、水、人、生产工具、昆虫等传播。蘑菇感染后,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 d出菇,易发生于第2批菇采收后,覆土是主要传播途径,成熟孢子易通过气流、喷水、采收工人等传播。

2.2.2 防治原理

(1)以预防为主。发生后根据病害特征针对性用药。可喷施0.01 g/L浓度的百菌清或0.005~0.01 g/L的菌核净效果最好。也可喷施0.01 g/L的甲基硫菌灵抑制有害疣孢霉生长,蘑菇菌丝生长影响最小。多菌灵、抑霉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氟硅唑、氟菌唑对双孢蘑菇疣孢霉病菌抑制作用强,也可选用。

(2)疣孢霉化学防治以苯菌灵、咪鲜胺和氯化锰复合的50%可湿性粉剂、噻苯咪唑、多菌灵、百菌清(四氯间苯二腈)等单一或混合化学药剂为主。杀菌剂复配使用比单一杀菌剂效果较好。50%苯·咪鲜胺和50%特·咪鲜胺、25%咪鲜胺(稀释10万倍)+甲醛(稀释4万倍)、咪鲜胺(稀释10万倍)+4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剂(稀释2万倍)对疣孢霉生长抑制可以达100%。

2.3 交链孢霉

2.3.1 生物学特征

链格孢属是自然界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植物、工业材料、动物和人体等的腐生真菌。链格孢属隶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纲,格孢腔目,孢腔菌科。别名链格孢、交链孢菌。属内有50多个种,最常见的为互格链格孢。是广泛存在的植物寄生菌,有几个链格孢小孢子种可以从自然环境浸染人体和动物致皮癣、炎症和过敏疾病等。

链格孢属微生物分类困难,主要是由于缺少稳定的特征。孢子不是分生孢子,而是同节体孢子,甚至在同一培养基中,孢子的大小、形状及分隔程度也易发生大的变化,不同基质上的菌株变化较大。菌丝有匍匐性能,菌丝分隔。菌落绒毛状或带絮状,扩展迅速,初期暗白色,后期变暗,呈暗绿色、橄榄绿色,后可变成褐绿以至黑色,背面褐色。

交链孢霉产生的真菌毒素是重要的致癌因素,有交链孢霉酚、交链孢霉甲基醚、交链孢霉烯、细偶氮酸。一些链格孢次生代谢物具有杀虫、杀菌和杀原生生物活性的能力。

由于链格孢属真菌中绝大多数种类有性世代的不明或缺失,形态特征受营养基质和温、湿、光、pH值等条件影响,变异幅度大,难以准确鉴定到种,造成鉴定和分类困难。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 ℃,最适温度为28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 ℃;病原菌适宜生长相对湿度为50%~100%,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4~12,最适生长pH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硫酸胺和氯化胺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2.3.2 技术防治原理

防治以预防为主,多数用于真菌抑制的化学药剂都对交链孢霉有效,效果较好的有咪鲜胺、三唑类杀菌剂。有使用吡虫啉这种杀虫剂抑制链格孢属真菌有效的研究结论。代森锰锌和铜制剂对链格孢属真菌有效。黄连和厚朴等中药复配能起明显抑制作用。

3 真菌病害化学药物抑制的基本原则

3.1 充分利用病害真菌和巴西蘑菇的条件差异

利用病害真菌和巴西蘑菇的生物学特征的差异,对温度、湿度的适应选择和药物敏感性差异,选择对巴西蘑菇生长影响小,对病害真菌和微生物抑制作用明显的化学物质,合理配合和使用化学药剂。从已有的研究结论中选择或淘汰部分药物,如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氟硅唑、丙硫菌唑、氟环唑等)、氟咯菌腈、嘧霉胺等对有害疣孢霉抑制效果好,但对巴西菇同样有抑制,慎用。戊菌唑和咪鲜胺对3型有害疣孢霉抑制强,但对巴西菇的敏感性待验证后才能施用。

3.2 选用安全性高的化学药物

选择毒性低,易降解,低残留的化学药物。减少因发展巴西蘑菇产业造成对人体和环境的毒害作用。尝试用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萃取物取代化学药物。

3.3 严格执行休药制度

为避免药物残留危害,执行休药制度。一般每批蘑菇采收前12 d停药,用药时间应尽量选择在未出菇阶段。

3.4 试药观察

大面积喷施化学药剂前24 h,先预配药剂,小面积试用,观察不良反应,特别是巴西菇对药物的敏感性。

3.5 尽量避免耐药菌株的施药配合

每次记录使用化学药剂的剂量、组合、产地、成分等情况。运用复配药物,调配形成药物分子结构差异大的组合,分子结构越接近,间隔时间应相应延长,避免滥用化学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

4 联合发生的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病害抑制综合措施

4.1 病株连土移除和集中填埋

为控制有害病株成熟孢子传播蔓延,影响来年生产,将感染病株和最近土壤,用0.1%高锰酸钾覆湿,小心铲除,放入容器,移到棚外,在下风口和水源下方挖坑统一填埋,加克霉灵后,覆土,标记(或焚烧)。原病株处撒氧化钙或新鲜草木灰(或病株原处喷500倍甲醛)。

4.2 棚区全面喷雾复配杀菌剂举例

苯菌灵或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或乙霉威或福美双;二氯异氰尿酸钠或三氯异氰尿酸钠或氯溴异氰尿酸+代森锰锌;福美双+百菌清;抑霉唑或腐霉利或噻菌灵或菌核净;咪鲜胺+氟啶胺+喹啉铜;腐霉利+多菌灵或百菌+代森锰锌;四霉素+氟啶胺或异菌脲。

4.3 防止人群传播

对棚区工作人员集中消毒,设立入棚喷雾消毒间,加强日常管理,出入要洗手消毒。

5 加强管理

5.1 菇棚温度监测管理

观察记录温湿度计读数,加强中午12:00—14:00巡视管理,温度保持20~23 ℃,不超过27 ℃。出菇期间及时调节保持相对湿度70%~90%。

5.2 通风和光照管理

每次喷水要通风,不喷关门水。每天通风2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结合温湿度管理,出菇后按三阳七阴适当增加光照。

5.3 卫生管理

清理杂物,保持棚周环境卫生。工作人员注意卫生保持,避免人为原因引发交叉感染。

5.4 病株集中清除

按生产周期,每批菇采收结束,统一晾棚和消毒前,清理病株和染菌土,处置方法和避免交叉感染参照前面要求。

猜你喜欢
孢子菌丝真菌
秀珍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白菜小孢子超低温保存及复苏后胚状体诱导
南美白对虾养殖孢子虫病频发,实战派专家的五点预防建议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千奇百怪的真菌
奇趣的真菌王国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
真菌对我们的帮助
致命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