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1-22 08:23刘美玲张婷婷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政政治

刘美玲,张婷婷

(1.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应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1]。课程思政工作开始了制度化、体系化发展[2]。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如何落实保障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统一,是当前各高校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难点。

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帮助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2022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需要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作用,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研究以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师、学生和就业指导课程三个层面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进一步就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建设相融合。

1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应坚持贯彻的一种教学理念,主张知识传授与大学生思想成长相互融合,力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指引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是指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以及家国认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隐性教育是指挖掘不同学科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进一步创新。

通过课程思政,在高校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4],能够有效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构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课程思政教育,二者的目的都是充分实现思政教育全面育人价值,共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1.1 指引课程设计方向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推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转变以传递知识为重心的传统课程观,引导授课教师把思政教育视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性工作,有效促进品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正确指引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方向。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通过多媒体接触到大量社会信息,但由于信息识别能力不足,部分大学生受一些负面信息影响扭曲了价值观念[5]。因此,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及需求,通过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思政理念对课程设计的指引作用,全面打造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的价值观引导与能力培养功能,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1.2 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航之年。新形势下,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高等教育要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特别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如何借助学校课堂教学的形式,科学引导大学生提高求职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强化职业道德,逐步适应社会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将保障大学生德育和智育的融合发展,充分实现该课程的育人成效。此外,大学生心理素质对其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还能助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6]。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录取率逐年增加,每年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激烈的就业竞争导致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到了一系列挑战,这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缓解就业压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与品德修养,积极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

1.3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7]。课程思政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有效保证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思政理念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科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制定职业规划,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教学素养,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这增强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全面落实,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保证育人成效,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新挑战。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课在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过程中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困境:

2.1 课程思政理念有待强化

很多高校沿用了传统的就业指导类教材,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思政元素融入过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深度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授课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通常将一些思想政治内容生搬硬套,未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目标与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度融合,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视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与课程开设的理念不相符,未能有效发挥课程本身的思政教育功能,因而很难引发学生的价值共鸣。因此,如何实现品德教育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有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构筑“三全育人”新格局,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领跑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2.2 教师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由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属于公共必修课,不同于专业课由固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来授课,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由辅导员讲授,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质量因工作经历、专业背景限制而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保证,部分授课教师较少关注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辅导员本身要承担大量的学生工作,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加之授课过程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明确掌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是对授课教师的重大考验。

2.3 教学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首先,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在课程安排方面以大班教学为主,受班级人数的限制,难以实施多种教学手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较强,但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解读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以及求职简历设计层面,理论讲授过程中涉及的小组讨论分享、团队头脑风暴、模拟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较少。因此,课堂开展形式以理论讲授方式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存在差异,集中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无法实现精准的就业指导。

2.4 考核评价方式尚需改进

规范高效的课程思政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是促进专业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优化思政教学、避免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的关键[8]。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侧重于应用性的指导课程,教学关注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就业技能,这也是教学效果评价的重点。但从当前课程考核方式来看,多数教师通过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有效衡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向

3.1 优化教学设计,挖掘思政元素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内在需求,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应以育人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的不只是简单讲授简历制作、面试知识等求职就业技巧,更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9]高校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中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等优化完善课堂内容,把握好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就业指导课堂中,在提高大学生求职就业能力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3.2 重视师资培养,提升教学效果

授课教师在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就业指导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课程思政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专业师资队伍打造方面,高校应该选聘一批政治站位高、思想觉悟深、生活作风好并且熟悉思政教育工作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建立高政治素养的教师团队。同时,通过专业培训、素质教育、教学交流分享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授课能力和职业素养,细化教师队伍的考核标准,认真落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3.3 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要尤其注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授课教师要积极适应形式变化,注重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以满足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朋辈指导、企业参观、就业讲座等形式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到就业指导课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职业生涯认知模块可以设计“人物访谈”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展开深入分析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互相借鉴总结经验;依据课程要求选择有价值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心得感悟,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此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视频教学成为信息来源的重要载体,不仅弥补了师资力量欠缺的问题,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共享高质量教学资源,以多种教学形式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奉献自我的责任意识。

3.4 完善评价方式,增加思政模块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完善的课程考核系统既能方便学生查漏补缺、丰富自我,又能反映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励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落实教学要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后,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一方面,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从职业生涯规划、课堂讨论、课程答辩等多角度分阶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进展;另一方面,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情境中切身体验,因此思政考核应该贯穿于整体日常教学过程,兼顾结果与过程。高校可以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构成部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就业观。此外,讲授课程内容对于授课教师也是再一次的学习和提升,大学生作为课程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讲课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情况以帮助改进课程教学,力求构建以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相结合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