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史”为“育”: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历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课例分析

2022-11-22 06:21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刘世刚徐佳才
亚太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广度中国共产党思政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刘世刚 唐 姣 徐佳才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并将政治认同作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思政一体化的目标和培养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内在一致性。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借助教学载体一体化,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应充分挖掘历史资源,并将其恰当运用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构建时间逻辑,循序渐进地突出内容深度;分享人物故事,鲜活饱满地凸显主体广度;坚持史料实证,真实客观地论证历史精度。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缄默历史知识相衔接,使学生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升华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实现政治认同。

一、构建时间逻辑,循序渐进地突出内容深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紧密结合历史,在一定的历史视野和格局中去讲政治,才能赋予思政课更长远的意义和更深远的价值。历史是一本宏大的叙事,不能漫无目的地随意采撷,而是要构建合理的时间逻辑,一方面要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具有敏锐性,抓住时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另一方面,在选取相应的历史事件时应以时间为线索,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随着历史情境的不断推移,将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逐渐融入历史情境并循序渐进地展开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如此化“史”为“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八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旨在使学生了解发展的实质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现象和问题,进而达到对事物发展本质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中小学阶段无论是在课堂思政还是思政课堂中,历史知识的积累与日俱增,但大都呈现碎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发展”的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不断深化,对历史知识有了相应的编码和内部表征,有关历史知识的时间逻辑逐渐清晰,接近对“发展”的本质认识,这对于本课通过运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讲述哲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大有裨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根植于学生的缄默知识中。选取这一历史事件既紧扣了学生熟知的政治热点,又密切结合了学生相关的近现代史知识储备,还充分利用了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敏锐度和好奇心。因此,笔者在导入本节课时播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述职报告》短视频,介绍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百周年,概述了党的百年历程,既充满光荣与辉煌,也曾经历磨难与曲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将整堂课的核心问题设置为“分享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故事,用发展的眼光重温党的伟大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这一核心问题体现了大局意识和历史思维,尤其是“百年”一词极具震撼力,学生的情绪也因此高涨,这个特殊的年份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故事的回忆。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自发开始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回顾。在分小组交流讨论环节中,笔者设置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为“开天辟地,黎明曙光——中国共产党在危机四伏中横空出世(1840—1921年)”,讲述知识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二环节为“道阻且长,行而不辍——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毅力前行(1921—1927年)”,讲述知识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三环节为“起于微末,成于天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壮大(1927—2020年)”,讲述知识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教师提供的历史材料为载体,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既“自然而然”生成学科知识,又“情不自禁”升华爱国爱党情感。

突出的时间节点和鲜明的时间顺序是时间逻辑在这次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大,也为熟悉不同阶段相关历史的学生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见解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本课的理论知识“事物发展的途径和状态”在层层递进中展开,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内容深度上由浅入深,学生在上完这堂课后不仅对党的奋斗历程更熟悉,也在分享和聆听故事中对本课的哲学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时间逻辑成为实现“政治认同”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南针”。

二、分享人物故事,鲜活饱满地凸显主体广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在运用历史资源讲好思政课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空洞叙事,要做到以人叙事,强化主体广度,这里的主体既包括讲故事的学生,也包括故事中的人物。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作为重要的教学载体,选取相关历史人物的真实历史故事,形成一场精彩的“历史盛宴”,避免“假大空”,以真情实感讲述,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故事的分享者和倾听者,应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分享故事的过程,提高课堂参与度。主体广度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助推器”。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是课本里还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课外实践,党史专题教育层出不穷。通过电影、书籍、讲座等途径,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多有涉猎。这为高中阶段历史知识在思政课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讲好高中思政课,要善于讲好历史故事,让学生对历史故事从“不知到知”,从“只知其一”到“知之甚多”,通过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设计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八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除了运用时间逻辑以外,笔者也注重强化主体广度,让学生积极分享历史人物故事。如在讲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提到大革命后期革命人士遭遇反革命发动政变,很多人流血牺牲,共产党员人数和大革命高潮时期相比锐减的史实。紧接着笔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很多学生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历史见闻。例如有的学生分享了李大钊杀身成仁的故事,还有的学生讲述了陈独秀之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被捕牺牲的故事,也有学生迅速联想到自己观看过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学生在听完这些故事之后不禁为之感叹中国共产党可谓“创业之维艰”,仁人志士牺牲的悲惨情境以及英雄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学生的心中变得更加形象可感,对哲学原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个别学生分享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故事之后,其他学生也纷纷联想到自己所熟知的其他英雄人物,深刻认识到为党的发展和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人远不止这些。故事的讲述者和倾听者在重温那些残酷的历史瞬间时流露出的感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集合,由表及里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不同的学生讲述不同历史人物凸显出了课堂主体的广度,也展示出作为故事主角的历史人物的广度。在分享历史故事中强化主体广度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他们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坚持史料实证,真实客观地论证历史精度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历史资料和数据的实证是支撑课堂信度和效度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能确保其真实性,会使课堂上的一些论述缺乏说服力,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所渗透的科学价值取向产生模糊认知,那课堂教学和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必会因此而大打折扣,知识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将难以达成。

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于历史故事的耳熟能详,历史知识的不断积淀和历史素养的不断提升使他们更具历史批判意识。因此,在高中阶段将历史资源运用于思政课中,只有内容深度和主体广度还不充分,还必须通过史料实证真实客观地论证历史“精度”,加深学生对已有正确历史知识的认同,对学生已有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历史加以“拨乱反正”,做到“用事实说话”。

在设计高中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八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笔者首先分享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内忧外患,以及不同阶级救国国民的道路探索这一历程。在讲到“道路是曲折的时候”,笔者搜集整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面临的一系列坎坷。在讲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哲学原理时,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最开始成立时的具体党员数量是57人,到后来各个阶段具体党员的人数,随着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党,实现了质的飞跃。如果在引用这一历史资料时只是笼统地说明党员数量由少到多,学生不能具体感知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由小壮大的。因此,笔者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到大革命高潮时期、大革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员的具体人数做了搜集、整理和统计工作,更立体、更真实直观的历史资源成为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

综上所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教学载体的一体化,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可以在讲好历史上下功夫,做到“政史不分家”。化“史”为“育”,对历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对历史的求真求证中将深刻的哲学原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历史故事中,深入浅出地阐明哲学原理。这也要求思政课教师学历史、读历史、懂历史,培养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真正落实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广度中国共产党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