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重庆 401331)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从国家层面解读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完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基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应将学校体育教学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这是实现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的重要任务。
生命安全是人类体育的生命诉求之源,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学校体育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塑造学生强健体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2]。2019年,高职院校实施扩招,提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扩招使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使其师资、场地、器材的配置跟不上现有学生数量的要求,给体育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体育活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轻则扭伤、拉伤、摔伤,重则骨折、休克致使危及生命,给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频繁的伤害事故对学校、教师、家庭造成责任纠纷;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分析,一些具有危险性的项目已经远离了课堂教学和运动会,如田径比赛中的铅球、标枪、铁饼、跨栏、长跑项目以及体操中的单双杠、跳马等[3],其趋势日益严峻,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畏手畏脚,为了保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受到伤害,生命安全是体育教学的首要重任。
随着社会对体育功能和价值的肯定,学校体育教育得到不断地重视,不断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体育知识、养成运动习惯,使其更好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重视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然而,我国学校体育依旧没有摆脱“运动技能”和“体质教育”的模式[4]。当前,一方面,希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安全事故带来的压力,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举步维艰,要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环境,必须要降低安全隐患,培养师生的应急避险能力,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来实现学生身体创生,进而实现学生对个人精神世界与社会共有精神财富追求的生命创生,因此提高师生安全知识培训,构建学校体育教学安全保障体系,在保障体育教学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从“技能塑人”到“立德树人”来真正实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体育道德品质创生的内涵价值[5]。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具有宏观把握整个教学过程安全的主动权,安全因素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精彩实效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的前提是安全保障。然而,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显示,89%的学生反映体育教师未讲解过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66%的学生反映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不具有课程内容的针对性;94%的学生反映不具备游泳溺水后的心肺复苏方法;92%的学生反映体育教师会在学期第一节课讲到体育安全的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根据访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访谈分析得出:高职院校部分外聘体育教师或兼职教师,其工作的责任心与工作经验欠缺、体育教师的运动特长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等都是导致体育教学安全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体育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场地布置、天气因素等环节做得不充分,如因学生的性别、运动水平差异,在完成的教学任务时,未采用分层教学等方法,在跨栏、跳高、负重等项目中完成情况参差不齐,必然存在安全隐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完成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大学生具有自我的见解和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对安全的认知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思想上对安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运动过程中不能意识到危险的存在,从而盲目地进行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31%的学生有不吃早餐就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38%的学生认为做准备活动会导致体力下降,影响测试成绩;68%的学生不知道长跑中“极点”出现后该如何应对。
综上,分析其原因:一是,较多学生并不热衷于体育锻炼,生活不规律,有不吃早饭和睡眠不足的现象,缺乏安全意识,掌握应急避险的能力不足,缺少对体育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故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二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对具有强度的体育运动非常排斥,尤其是耐力项目上,学生意志力薄弱,很多同学因心理和体力原因,不能完成中长跑的测试或成绩不理想;三是,根据体育教师访谈得出,部分学生以身体不舒服为由,故意逃避体育课的跑步热身环节,也有部分学生的确有身体疾病,因自尊心原因不愿意告知教师,而导致体育课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四是,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运动的热身和放松环节不够重视,常有不做准备活动或活动不充分,就直接参与激烈的篮球赛、足球赛等活动的情况,导致常有崴脚或拉伤的现象发生;五是,动作错误导致的安全隐患,在网球、羽毛球等挥拍运动中,由于动作错误或不标准,经常会击打到自身身体,导致身体受伤,运动水平的高低也是导致受伤的重要因素,在运动过程中,经常因为学生对自身运动水平估计过高而导致在完成动作时失败而受伤,尤其是男生偏多,在完成同场竞技的项目时,往往是弱者与冒险者受伤[6]。
体育教学的环境因素包括场地、器材、天气等外界影响因素。场地是运动的主要场所。目前,高职院校的操场全覆盖是塑胶场地,条件较好,但存在的问题是塑胶场地有限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扩招以后,学校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场地数量不能满足当前锻炼和学习的需求;因师生比例失调,导致体育课堂教学安全控制难度大、风险高,操场上课班级多,年久失修或重复修补的跑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疫情之前,各个高校的场地一直对外开放,承担着全民健身的任务,社会人群的使用加剧了场地的承受力度,出现了场地破损和一些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器材在连续不断的过度使用中,损坏加快,修理更换进程不及时,对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问题也构成了安全隐患,尤其是羽毛球拍、篮球架的钢化玻璃、单双杠等器械受外界破坏程度大,存在安全隐患;部分高职院校新建运动场地或者搬迁新校区,投入使用的新场地和器材设施隐藏的安全问题不易发现。另外,天气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下雨天或者高温天气增加了体育教学的危险系数。
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上除传统保留项目外,一些时尚与潮流的项目也步入到大学课堂,如游泳、攀岩、定向越野、射箭、轮滑等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高风险项目,给体育教学安全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大学生敢于冒险的精神在这些项目中给体育教师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如游泳、攀岩场馆的增设,其项目危险系数较高,对场地使用和管理,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项目虽受到当代大学生的热爱,同时也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堂的灵魂,高质量的体育课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精心策划,更离不开学生的认真执行,好的课一定是将安全问题提前排除的。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体现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上,还需注重运动损伤的安全理论知识、应急避险能力、保护与帮助等体育课程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减少运动风险事故发生[7]。体育教研活动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质量、运动技能学习、综合身体素质和体育育人能力的提升中,学习优秀老师指挥调动队伍、组织实效课堂、提升应急避险能力的方式方法,赋予体育教学真正的灵魂。体育教师应该落实安全培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演练,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运动风险、救护实操、应急避险等安全培训讲座,通过实践学习促进师生学会识别风险和保护与帮助的能力[8]。
针对游泳、户外拓展等课程教学课程的开设,应该注重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技能,除教学技能外,游泳课程教师应该具有救生员资格证书和应急救护(心肺复苏)技能,户外拓展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户(野)外技能资格证书和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体育教师应该从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好课程环节方面下功夫,对于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法;学校应加强对高风险的课程进行安全指导、检查、管理与监督,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的持续健康开展[9]。
通过实地考察,部分学校的场地布局不合理,管理难度大,出现塑胶受损严重、器械陈旧、维护不到位等诸多安全隐患情况。《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10]。因此,学校应该保障体育经费的投入,确保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器材的更新,学校后勤部门或器材管理员,应该定期对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锻炼等场所进行维修和检修,严格使用合格的教学器材,淘汰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器材,保障学生锻炼的安全需要。
体育教学安全受到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后果很难预知。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新生进校时自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可以解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中的运动损伤提供了风险转移[11];构建学校体育保险的“多元整合型”模式,倡导政府购买、学校供给与个人自愿购买形成整合,共同促进学校体育保险的完善与发展[12],以降低受伤后给家庭带来的压力和经济损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学校、体育教师与家长的纠纷,有利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减少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次,在新生进校后建立学生身体健康档案,对于那些有身体疾病不能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应该建立病历档案,在体育教师点名的手册中有所显示,针对有身体疾病和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其运动量和运动内容,降低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13]。
另外,建立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将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管理、医务配置、应急方案等有关部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硬件保障、应急保障、医疗保障、风险保障等方面着手,形成一套安全保障机制,在学校的各类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小到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大到事故处理的落实,不至于在事故发生后,束手无措,从而影响生命安全。因此,学校应该有相关领导牵头,各二级学院专员配合制定出师生校园体育教学活动的安全保障机制,加上学校后勤处、保卫处、学生处等多部门的配合,定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教师培训、体育设施维护以及保障机制的全面提升和优化是保障学生体育教学安全的有效措施,但学生本身身体素质的提高才是避免安全事故的主要举措。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检测数据分析,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肥胖、近视人数增多,在中长跑、引体向上等项目上成绩不理想,都反映出了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学校应增加体育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建筑和良好的运动环境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通过体育氛围和体育文化,吸引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养成自律的锻炼习惯;组织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鼓励体育社团的成立,开设春秋运动会、校园马拉松等长跑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14]。
体育课中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效果,鼓励学生自主锻炼的行为,为学生提供锻炼、比赛的机会和平台,只有学生本身身体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多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因安全事故带来的家校纠纷,减少学生伤亡的悲剧发生。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体育利好政策出台,不同的APP 平台介入以及更多的体育活动数据监测方法,使人们对健身有了更多的重视。在此基础上,社会和学校更应该鼓励在校学生走出寝室、远离游戏,开始健身活动,塑造健康体魄,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15]。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是一个未知的隐患,每个学校都必然存在,但对于这种不可预知性,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体育教师的责任大,应该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好安全;大学生年轻且有冒险精神,应该加强安全知识与应急避险的培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校应该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更新老旧器材,定期维护检修场地,消除安全隐患,鼓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做好风险转移,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为体育教学提供参考,构建体育教学安全保障机制,做好安全应急预案,使其以备无患。
全校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打造特色体育文化平台,将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工作推进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让更多的师生参与体育活动,释放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情操,培养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做好体育教学安全的保障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快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推进,实现体育强国的伟大战略和“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