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飞
幼林抚育工作探究
高鹏飞
(山东省莱西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山东莱西266600)
文章分析了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的原则与重要性,阐述了幼林抚育的技术要点与施工步骤,分析了幼林抚育的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幼林抚育工作提供借鉴,推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林业种植工程;幼林抚育;技术要点;施工步骤;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森林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有效改善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对此,应充分重视林业种植工程,尤其要做好幼林抚育工作,优化林分结构,合理控制林分密度,实现林木资源的优质培育,以实现更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价值。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工作人员在抚育幼林时应遵循科学流程,有效培育与保护树种,避免绝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其次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种植树种,避免“一刀切”模式,且还应严格控制采伐,将树木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林木的经济价值。再次是重视培育生态林,保证树木利用率。同时,工作人员还应科学编制生态公益林的幼林抚育方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后是由林场职工开展专门作业,幼林抚育工作应主要由林场职工完成,通过专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并节省资源。同时,还应执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签订合同并公开,吸引社会监督,避免暗箱操作,最大限度地保证幼林抚育效果。
首先,可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幼林抚育效果直接影响着树木的成活率,只有做好幼林管理工作,才可以保证树木的抗逆性,进而提高成活率。其次,可以为树木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幼林抚育的关键在于养护、补植、土壤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做好抚育管理工作,可以为幼林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加快树木生长速度,提高生长质量。最后,可以促进植树造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幼林由于抵抗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保证成活效果。而做好抚育管理工作,可以保证树木在各个阶段均健康成长,有利于高效完成植树造林工程。
林间若存在较多杂草,会抢夺树木的水分与营养,减慢树木生长速度,甚至会导致树木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而过厚的土壤会影响树木根系的呼吸,严重时会导致树木根系溃烂。因此,工作人员应及时松土除草,在培养草皮、净化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土壤的透水性与透气性,确保树木根系正常呼吸。除草松土工作应坚持至林木生长高峰期之前,幼林全部郁闭时,一般在每年5月—6月、8月—9月开展。除草期间可以保留部分根部小草,在为幼林遮阴的同时,锁住土壤水分,保护幼林根系,避免出现烂根问题。完成除草后,可以将其直接埋藏至土壤中,转化为树木的养分,在减少土壤污染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肥料的采购成本。松土时应注意适度,土壤不可过软,以免加快水土流失速度,还要避免树木倾斜。幼林封闭期应限于两年,以免增加后期的维护工作量。幼林也应保持适当的种植距离,避免争夺养分,提高树木的成活率[1]。
幼林根系并不发达,无法全面吸收水分与养分,此时工作人员应重视水肥管理工作,为幼林提供充足营养。为了达到预期的施肥效果,可以兼并进行灌溉与施肥,先开挖沟槽,并撒入肥料,之后灌溉,确保肥料结合水分共同渗入土壤中,且水分的充足供应也可以减小阳光暴晒的危害,避免损失肥力。也可以在雨后开展施肥,并覆土,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时应合理确定氮、磷、钾肥与微量元素的配比,为幼林提供均衡的营养成分。
灌溉应结合幼林的成长情况进行,考虑树种、树龄、气候、土壤等因素。灌溉量不可过大,以免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幼林根系呼吸效果,避免根系腐烂。灌溉量也不可过少,否则无法为幼林根系提供充足水分,阻碍幼苗正常生长。因此,保持适度的灌溉量,确保根系湿润即可。
为了促进幼林的健康生长,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在林间搭配种植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合理间作。间作时应结合幼林的生长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作物。若幼林成长较快,树冠稠密,应间作低矮耐阴的农作物;若幼林成长较慢,树冠稀疏,应间作高秆农作物。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树种与农作物对营养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间作植物。比如幼林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则应间作氮肥需求量较少的农作物,保证合理分配土壤养分。需要注意并非所有的林地均可以采用间作措施,土壤肥力较低、幼林密集的林地不可间作,应选择林木行间距较大、土壤条件较好的林地间作。
若造林时采用的播种方法不当,会因不均匀播种导致幼苗分布不均问题,此时便应引入间苗方法,科学筛选苗木,留下长势旺盛的树木,提供均衡的营养。平茬主要是利用幼林的发育能力,在早春或冬季修剪树种的地上部分,加快根系的生长速度,主要针对少数针叶与阔叶树种。平茬的作用在于使树木遮阴护土,并合理调整树种结构,避免压制树种的生长。一般树龄在5年—6年时便可以间苗平茬,天然林抚育采伐后保留2 400株/hm2~3 600株/hm2,郁闭度不得小于0.6;人工林伐除15%~50%树木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6~0.7。需要注意的是,抚育之后的树冠要避免直接接触。
在幼林生长过程中,应有效做好除孽、抹芽、割灌、修枝等工作。除孽是指除去树木基部的孽条,直接为树干提供营养。抹芽指的是在侧芽未长成枝条前,应及时剪除侧芽,以防侧芽吸收树干的营养,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同时,为了改善幼林的生长条件,避免杂草、灌木争夺阳光、肥料、水分等,对于不宜松土除草、林分基本郁闭的幼林,还应合理开展割灌工作。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应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割灌,而尽量使用割灌机。为了提升树干的饱满度与质量,保证良好的光照与通风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还应及时进行人工修枝工作,剪掉枯枝,或者整修活枝。修剪时应选择适宜方法,不得撕裂树皮,以加快伤口愈合速度。且整枝强度应保持冠高比为1∶2,避免过度修枝,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2.6.1 化学防治
首先,应正确选择农药,根据不同树种选择不同性能的农药、浓度、剂量等,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比如对于楠竹食叶害虫可以针对性防治竹螟,了解竹螟的生活习性与特征之后再进行用药。幼龄竹螟应使用90%敌百虫或50%敌敌畏1 000倍液,也可使用马拉硫磷乳剂500倍~800倍液,间隔7 d~10 d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3次,以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施药时应掌握关键时期,比如食叶害虫樟蚕的生长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只有在4月—5月的幼虫时期才适合使用农药防治方法。再者,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很容易导致害虫出现抗药性,因此应轮换使用几种不同的农药,或者可以混合使用两种以上的农药,提升药效。比如混合使用三氯杀螨醇与敌敌畏,药效持续时间长,可以显著防治红蜘蛛。但部分药剂不能混合使用,比如不可混合杀菌剂与生物制剂、酸性与碱性农药。此外,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引入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利用雾化装置分散少量的油剂农药,使其均匀喷洒在林木表面,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或者也可使用喷烟方法,通过新型高效机械设备将药剂分解成直径为1 μm~50 μm的雾滴,持久悬浮至空中,以防治大面积幼林病虫害问题[2]。
2.6.2 物理防治
相较化学防治,物理防治更为环保,但会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种植人员应合理分析害虫的生长习性与喜好,选择合适的物理消杀方式。隔离法、人工捕杀、诱杀等均属于物理防治技术,其中隔离法可以用于防治扩散较快的害虫,将其集中消除;人工捕杀法针对易捕捉且个体大的害虫;诱杀法针对害虫的趋光性、趋黄性等特性进行捕杀,比如悬挂诱杀灯可以捕杀具有趋光性的害虫,放置信息素可以干扰害虫交配,降低害虫繁殖率。
2.6.3 生物防治
一是微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效防治害虫,可减轻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比如苏云金杆菌;二是引入天敌生物,比如多发松毛虫的区域可以引入赤眼蜂,多发天牛的区域可以引入管氏肿腿蜂,多发白蛾的区域可以引入周氏啮小蜂;三是引入益鸟,如杜鹃、啄木鸟等,可在幼林中有效捕食害虫,为了吸引益鸟,工作人员应积极搭建鸟巢,维护幼林的生态平衡。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林抚育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合理进行作业设计,结合当地林种、树种与土壤条件等因素,确定抚育方法、采伐强度等,确保施工方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规划设计期间,应遵循森林自然生长与演替规律,建立物种丰富、群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并通过抚育增强林业的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抚育期间还应提高林业系统的稳定性与抗逆性,发挥森林的动态调节作用,以有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森林碳汇。抚育期间还要加强对森林中的珍稀物种与濒危物种的保护,严禁砍伐珍稀与濒危树木,保留更多阔叶树种,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
工作人员应根据设计要求,合理规划施工作业区范围、工作量、采伐强度、出材量等,并向社会招标施工承包企业,签订施工合同。若采用当地居民临时组成的施工队伍,还应进行专业的培训工作,使其充分了解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明确林业技术施工标准与抚育流程。
首先在人群密集地段提前公示幼林抚育范围、时间、方法、速度等信息,积极听取民众意见,并根据林区实际情况,修建林区便道,便于顺利施工。之后根据森林抚育规程与采伐技术要求,确定伐木作业要求,并用油漆留下标记,便于识别,避免错砍漏伐。砍伐时应尽量使伐根在10 cm以下,避免损伤保留木。伐倒树木后,应及时打枝、造材,提高林木利用率。结束采伐后,要彻底清理林地中的剩余物,充分利用树枝,并保持林区良好的卫生环境。
完成幼林抚育工作后,还应及时检查验收,包括单位自查、市级抽查以及省级复查等流程。检查验收应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年度任务、批准作业文件、施工合同等文件执行,具体包括作业设计执行、幼林抚育作业数量与质量、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成效监测、档案管理等内容。结束验收后,各级政府应出具专业的验收报告,包括作业执行、任务完成、施工作业量、资金使用、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等内容。为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还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并将省级复查与国家核查结果作为下年度的幼林抚育参考依据。
结束幼林抚育项目后,应根据验收意见拨付剩余资金,调动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之后及时销售木材,合理分配收入。
完成幼林抚育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将项目申报、组织管理、施工方案、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成效监测等文件资料归档,永久保存,以备查阅。
首先是抚育管理机制并不完善,从林木种植到成林阶段属于幼林抚育管理时期,此阶段的管护效果直接影响着树木的生长情况。为了做好幼林管理工作,应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作为工作准则,但当前相关部门并未制定科学的制度规范,抚育措施缺乏依据,阻碍了幼林抚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没有充分重视幼林抚育工作,资金方面没有给予充足支持,且缺乏专业的抚育管理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幼林抚育对整体林木生长的关键作用。最后是缺乏先进的幼林抚育技术,当前大多区域的幼林抚育管理技术并不合理,没有结合幼林的实际生长情况,抚育效果并不理想。且相关部门并未深入研究幼林抚育技术,管理工作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使得幼林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幼林抚育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益较低,需要各方面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对此,相关林业部门应充分利用已出台的扶持政策,确保资金专项使用,避免出现挪用行为。同时,以林区群众与社会的基本利益为出发点,采取更多的扶持措施,创造优良的幼林抚育条件。省、市、县财政部门也应出台配套投资方案,补充抚育资金,提高抚育质量。此外,还应出台合理的税收管理制度,提高木材销售保护价,降低税收,并利用差价资金补贴工作人员收入,激发其抚育积极性。
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幼林抚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宣传渠道,多方面强调幼林抚育工作的意义,尤其区分幼林抚育与一般商品性采伐的差异,营造良好的幼林抚育氛围。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将宣传碑、标志碑等醒目标志设置于交通主干道与施工区域,详细记录幼林抚育的年份、名称、规模、责任主体、要求等,引入社会监督,促进幼林抚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应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的公示机制,县级林业管理部门与国有林场应公开公示森林抚育补贴政策、资金安排、抚育人员以及采伐限额等信息,时间不少于一周,积极接受公众监督,强化管理效果[3]。
一方面,各林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幼林抚育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确保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幼林抚育的关键环节便是作业设计,工作人员应清晰标注,制定具体详细的抚育方案。项目实施单位应详细调查幼林抚育的相关数据信息,组织资质较高的部门单位设计作业流程,真正在林班、小班等组织中细化抚育任务。在执行抚育措施期间,应避免弄虚作假,确保文件与具体任务一致。另一方面,负责审批任务的工作人员应深入林区调查,根据作业设计对比查看抚育林分,认真分析讨论现场照片与设计作业,明确制定抚育要求,形成一致意见后批复设计。具体审批期间,幼林审查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10%。
首先,林业部门应充分重视幼林抚育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并细化任务,落实到具体地块与工作人员,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责任到人。还应将幼林抚育效果纳入责任考核机制,及时验收监督。其次,应规范幼林抚育队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实现高质量培育森林资源的效果。施工队伍分为专业施工队伍与临时施工人员,对于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前应充分调查幼林生长与抚育要求,严格按要求执行任务;对于临时施工人员,应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使其掌握丰富的抚育知识,并进入林场实践调查,抚育操作规范后方可参与幼林抚育工作。整个施工期间,应注意保护林区环境与用火安全,且施工单位还应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加大幼林抚育各环节的管理力度。事前全面指导,及时预测抚育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可行的解决对策,事中及时跟踪调查,要求技术人员时刻在作业现场,检查幼林抚育项目进展情况,事后全面验收抚育效果,详细记录完成情况较差的区域,总结分析问题,及时改进。
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以往林业资源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法,没有重视幼林抚育工作,以至于林木利用率较低。为了提高林木产量与质量水平,应结合林业现状,合理开展幼林抚育,做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提高造林抚育的科学化水平,进而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1]王萍.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21(9):109-110.
[2]王淑霞.中幼林抚育在营林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1(8):143-144.
[3]刘必祥.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6):62-63.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43
S753.5
A
2095-1205(2022)01-127-03
高鹏飞(1983- ),男,汉族,山东莱西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