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德
浅谈桑蚕病虫害防治
黄绍德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河池530711)
为了探究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文章分析了桑蚕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指出养蚕室内温湿度、蚕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养蚕户防范意识、饲养方法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桑蚕病虫害的发生率,提出了主要的病虫害类型以及相应的防治策略,养殖户应以预防为主,做好蚕室消毒、控温、控湿,避免病原体扩散,将药物治疗法和物理防治法相结合,从而提升桑蚕养殖质量与效益。
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原因;特点;策略
在2020年9月25日,国家六部门联合提出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计划》中指出:各地区应该始终围绕桑树种植、桑园管理、桑种制育、品种优选、存储保鲜、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助推桑蚕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提升桑蚕养殖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最终推动上下游形成绿色供应链,建立特色产业区。广西深入践行这一行动计划,着重将桑蚕病虫害防治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建立桑蚕产业示范园、桑蚕示范基地,实现桑蚕优质养殖,并且获得了良好成效。
从客观层面来讲,蚕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亚热带地区和部分温带地区,其最适宜的发育温度在7 ℃~40 ℃之间,适育温度在20 ℃~30 ℃之间,小蚕不断吃桑后身体逐渐变为白色,之后开始蜕皮,随之进入休眠期,经过一次蜕皮以后,变为2龄蚕,在蚕的整个生长全周期内,总共需要蜕皮四次,因此从幼蚕到熟蚕总共分为5龄段,之后开始吐丝结茧。从蚕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环境层面来讲,20 ℃~30 ℃虽然适合桑蚕抚育,但同时也是细菌滋生和繁殖的最佳温度,且桑蚕主要以食用桑叶为主,如果桑叶中存在带病因子或者病菌孢子,将直接影响到幼虫发育,加大病害虫害蔓延程度,降低桑蚕养殖质量,无法保障桑蚕安全。
从主观层面来讲,如果养蚕户本身的蚕病害防范意识较弱,未从根本上认识到消毒防病的重要性,就会导致病虫害大面积蔓延和发生,从而使得养蚕户的经济利益受损。其次,考虑到养蚕成本,如果农户只是将蚕室消毒、控温、通风等工作停留在表面,将会埋下安全隐患,如果消毒不彻底,饲养方法不规范,除沙处理不精细,没有及时清除病蚕、弱蚕,将会直接加大病原体的扩散范围,最终导致蚕业经营失败。此外,广西桑蚕养殖主要以密集群体饲养为主,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寄生虫、病原微生物都可能成为疾病源从而引发桑蚕真菌病、病毒病、细菌病,或者使蚕出现生理性疾病、中毒症、蝇蚊蛆病等。
广西桑蚕病虫害发生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病原体种类较多,如核型多角体病源物、质型多角体病毒物、白僵菌孢子病源物、细菌病病源物、曲霉菌病源物等,都会导致大面积病害发生;其二,不同季节蚕病发生特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讲,在夏季多发生病毒病和真菌病,在春季常见病为血液型脓病,在秋季多出现蝇蛆病、中肠型脓病和曲霉病,在冬季经常出现绿僵病和血液型脓病。由此可见,蚕病病害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如果控制不当,病害爆发面积逐渐加大,蔓延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直接带给蚕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三,不同生长期,蚕病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来讲,桑蚕生长期与病虫害危害程度成正比,即1龄期和2龄期蚕发病率较低,3龄蚕逐渐开始出现病虫害,5龄蚕发病率最高,病害和虫害发生频次都达到顶峰,此时也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加大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力度,才可以控制病虫害的继续蔓延,挽回蚕农的经济损失,提升桑蚕养殖质量。
从宏观层面来讲,蚕病主要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原虫病和真菌病[1]。其中主要传染源为体液、病蚕尸体、粪便等,第二传染源为桑叶、蚕具、被污染的蚕室等[2]。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可以分为质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情况。(1)质型多角体病也被称为中肠型脓病,在夏秋季节发生次数最多,感染该病害的桑蚕发育迟缓、生长较慢,病毒经过食道进入中肠,此时桑蚕体色呈现乳白色,体躯瘦小,且排出的粪便较软,粪便呈现白色。该病害潜伏期较长,从感染到发病10 d左右,如果不加大防治力度,后续将会引发桑蚕陆续死亡。(2)核型多角体病属于杆状病毒科,也被称为血液型脓病,在春季发生次数较多,感染该种病害的桑蚕主要表现为环节隆起、身体浮肿、休眠期不眠、行动狂躁,病源从口部入侵至蚕体,此时如果不加大防治力度,将直接导致桑蚕体躯破裂,最终流脓而死。该种病害潜伏期较短,从感染到发病最长不会超过5 d。(3)病毒性软化病主要从属于细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在夏季发生频率最高,也被称为空头病,该种病害与质型多角体病混发,发病来源相似,都是从口部浸染中肠,但是发病表现和特征多有不同。感染病毒性软化病的蚕初期表现为发育不良、食欲减退、眠起不齐,在发病后期消化管内空虚透明,逐渐呈现空头、空胸症状。该种病害在高温条件下发病最快,如果蚕室温度始终维持在25 ℃~28 ℃之间,从感染到发病4 d左右,如果蚕室温度维持在24 ℃~27 ℃之间,从感染到发病,在8 d左右。
细菌病主要包括细菌性败血症、猝倒病、细菌性胃肠病3种病害[3]。(1)细菌性败血症病源主要为气单胞杆菌属、沙雷铁氏菌属、芽孢杆菌属细菌,最终引发黑胸败血症、青头败血症、灵菌败血症等,蚕的幼虫、蛹、成虫都会发生此种病害,在感染该种病害之后,蚕体内血液逐渐浑浊,病菌通过体壁伤口进入到体内。幼虫发病初期胸胀腹缩、反应呆滞,排出的粪便较软,在后期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出现身体痉挛,最终猝倒而死;蛹期发病时蚕主要表现为体液有臭味,腐烂之后变黑;如果是蛾期发病,表现为活动呆滞、鳞毛污浊、翅不振展,在产卵过程中容易死亡,交配效率不高,病程较快。如果蚕室温度始终维持在26 ℃~28 ℃之间,最快发病时间在12 h之内,最慢发病时长在24 h之内。(2)细菌性胃肠病主要是由于杆菌和球菌作用使得幼蚕体弱、食欲减退、生长迟缓,如果此时食下的桑叶带有病菌,将直接导致桑蚕下痢,出现空头、空胸和起缩,排出的粪便较稀,最终感染而死。(3)细菌性猝倒病主要由猝倒杆菌引起,属于细菌性中毒病的一种,该种病症主要在夏季多有发生,蚕在感染初期,出现痉挛性颤动、食欲不振,或者突然停止采食,此时若不加强治疗,蚕的体躯逐渐麻痹,最终猝倒死亡,在尸体腐烂之后流出黑色液体。
原虫病主要为桑蚕微孢子虫,该种病症是桑蚕唯一可以通过卵传给下一代的慢性传染病,是微粒子病的一种,通过口部、食道传染。感染该种病症的蚕表现为发育迟缓,不结茧,不蜕皮,身躯瘦小,迟眠或者不眠,丝腺上有脓包状病斑,体壁中常见小黑斑;在蛹期表现为腹部较为松弛,反应迟钝,体表颜色暗淡,没有光泽;在蛾期表现为鳞毛脱落且卵排列紊乱,形状畸形,卵粒容易脱落。如果发生原虫病,除了病蚕本身以外,其他的害虫也会被感染,并且通过害虫传播病害,在吸食桑叶时,将孢子带入蚕座。
真菌病包括绿僵病、白僵病、曲霉病3种病害[4]。感染绿僵病的病原为绿僵菌,该种病症在秋季多发,在发病初期,蚕的腹部和胸部有不规则云状病斑,颜色呈现褐色或者黑褐色,死蚕尸体呈现白色,之后呈现粉状绿色孢子。绿江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8 d~10 d之间;白僵病的病原为白僵菌,在夏季多有发生,病孢子主要附着于蚕体,当室外温度在24 ℃~28 ℃之间时,病孢子就可以透过体壁形成短菌丝和营养菌丝,分泌出白浆菌毒素,病蚕感染初期出现粪便较软、胸部突出、蚕体伸展等症状,在病死之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再次成为感染源,菌丝穿出体壁,寄生在其他好蚕身上。白僵病的潜伏期与绿僵病相比更短,一般在3 d~5 d就会发病;曲霉病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发芽,进入到体躯内,多发生在1龄蚕中,病菌附着于蚕座下,染病初期的蚕表现呆滞,感染部位出现黑色病斑,潜伏期较短,蚕一般在3 d之内就会发病死亡。
3.2.1 预防
要想最大化降低蚕病发生率,首先,蚕农需提升防毒防病意识,严格对蚕室进行消毒控温、控湿,保持室内通风,做到防患于未然,尤其要做好幼蚕易感期消毒,并针对不同抗病类型选择合适的预防办法。比如可以利用402抗菌剂1 000倍液进行消毒,以此预防白僵病和绿僵病,或者利用5%新鲜石灰浆对蚕室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避免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还可以利用优氯净和灭浆灵,对蚕座进行消毒,大蚕期可以利用熏消灵和消特灵100倍液进行消毒;其次,养蚕户应该加强饲养管理,根据蚕的生长周期,合理调控蚕室温度和湿度,比如小蚕更加适宜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成长,此时农户应该将蚕室温度调节到26 ℃~28 ℃之间,但是在大蚕更加适宜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生长,此时蚕农应该始终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利用生石灰降低室内湿度,严防出现高温闷热的情况,并做好眠起处理,根据桑蚕生理需求,及时采叶,并且对叶面进行消毒,从而避免“病从口入”,最终提升桑蚕抗病能力。
3.2.2 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蚕农可利用氯霉素溶液等抗生素类药物,来防治家蚕细菌性疾病,该种药物为淡黄色的灭菌液体,将其喷施于桑叶表面。主要防治方式为,将4 mL氯霉素溶液与1 L水相结合(霉素溶液规格为每2 mL含0.25 g氯霉素),以桑叶湿润为度,连续喷施3次~5次,可以有效降低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其次,可以利用灭菌灵,每8 ml灭菌灵溶液兑清水0.5 kg(灭菌灵规格为:每1 mL含氯霉素30 mg,每2 mL氯霉素含11 mg维生素b2),该种药物也可以起到防治细菌性蚕病的效果,同样利用喷施法,将药液喷施到桑叶上,按照药液∶桑叶=1∶10的比例进行喷施,可以起到壮茧、增丝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利用诺氟沙星溶液,该类药物同样为抗生素药的一种,pH值在2.0~4.0之间,可以用来预防桑蚕细菌病,每2 mL诺氟沙星溶液加清水200 mL(诺氟沙星溶液∶水=1∶10),采用喷施法,每日喷施2次,连续喷施3次~5次,就可以起到明显的预防效果。养蚕户也可以利用蜕皮激素溶液,用于调节桑蚕生长发育,该类药物属于激素类,药液呈现棕黄色澄明液体,可以使得桑蚕上蔟整齐,每1 mL含蜕皮激素22.5 g,一般用法为取2 mL蜕皮激素溶液加清水2 000 mL,利用喷施法,在熟蚕达到5%左右时进行喂食(可以供20 000只蚕1次性食用完毕)。
常见的桑蚕虫害主要有蝇蛆病、蒲满病这两种类型[5]。以蝇蛆病为例,该种虫害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可以分为四个发育阶段,分别是卵、幼虫、蛹、成虫,主要寄生在桑蚕体内,一年可以发生数十代,尤其在盛夏时节,日均温度在25 ℃以上时,蚕蝇蛆成虫期在7 d左右,卵期在3 d之内,虫期可以寄生在蚕体内4 d~5 d,并且在土中寄生,还可以安全越冬,羽化后变成蚕蛆蝇,栖息在山地、桑地、果园地,或者草丛中,在桑园附近更为集中。该种害虫在交配的次日之后就可以产卵,每次产1粒卵(常规情况下),产卵期维持在5 d~7 d左右,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产卵次数较多,在阴雨连绵季节产卵较少,在一日期间,中午产卵最多,早晚产卵较少,每只雌蝇体内有750粒~800粒卵,在整个产卵周期,可以产下450粒~500粒卵(可成活)。
刚产下来的卵在25 ℃环境下就可以孵化成幼蛆,在36 h之后幼蛆就可以钻入桑蚕体内寄生,寄生之后,在桑蚕体壁和肌肉之间,以脂肪体为食,迅速长大,蝇蛆成熟之后,从病斑附近溢出,此时桑蚕死亡。桑蚕感染上蝇蛆病之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体壁部位有黑色大病斑,且随着虫害的逐渐加剧,病斑变大,这就是幼蛆孵化的表现。之后,随着虫害的不断吸食,蝇蛆逐渐成长,病斑变为黑褐色,蚕体内每寄生一只蝇蛆,就会形成一个黑色病斑,当机体组织被咬时,蚕体壁被完全破坏,桑蚕将会出现环节肿胀、向一侧扭曲等行为,此时病情逐渐加剧。该种病症多出现于3龄、4龄、5龄蚕中,如果3龄、4龄蚕被寄生,多数在眠中不蜕皮,之后死亡,如果5龄蚕被寄生,可能出现不上蔟、不发育、皮薄、难茧等多种现象。在上蔟之前,个别蚕体壁呈现蓝紫色,这是由于体液被氧化,逐渐从黑褐色变为紫褐色的缘故[6]。
为避免蝇蛆病对桑蚕造成生长性影响,养蚕户首先应改善养蚕室的结构,将寄生蝇拒之门外,设置防蝇纱网,在门窗处挂有防蝇网,饲养员进出蚕室时,必须随手关闭纱门,避免寄生蝇进入蚕室中;其次,应该精准控制蚕室室内的温湿度,尤其在大蚕养殖时,一旦桑蚕进入到4龄、5龄期,就可以利用烟熏法,祛除蝇蛆,利用秸秆、桑柴在室内进行焚烧熏烟,可以起到除湿、驱蝇的作用。除了以上物理防治法,桑蚕户还可以利用药物防治法,利用25%灭蚕蝇油乳剂500倍液,稀释之后喷施在桑叶上,其中每1 kg桑叶喷施100 mL药液,配比为1∶100,桑叶的最大吃水量为10%;同时也可以采用体喷法,在给桑之前30 min左右,将灭蚕蝇配制成300 mL(300倍液)喷施在蚕体上。养蚕户在防治过程中应该注意,无论是药施法还是体施法,都必须做到配药准确,避免一次性施加的量过多,或者给桑量过多,而导致蚕中毒;另外,药物不易久留,最好现用现配,否则将会降低药效,在喷施过程中需使用常规喷雾器械,并且专药专用,不能与其他农药混用,也不能利用其他农药的配置器,在喷药之后的5 h~8 h之内,不能在蚕室施加石灰粉、石灰剂、漂白粉,避免灭蚕蝇氧化,引起桑蚕中毒。
蚕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环境也是适宜细菌滋生和繁殖的最佳条件,如果养蚕户不加大预防力度,可能直接导致病害和虫害的大面积爆发。因此,蚕农需始终保持蚕室室内空气流通,利用生石灰降低蚕室室内湿度,严防高温闷热环境的出现,做好眠起处理。当桑蚕进入到4龄、5龄期后,利用烟熏法祛除蝇蛆,精准配药,并在桑蚕的生长全周期内,加强管控,尽量在第一时间发现桑蚕病害和虫害症状,从而选择科学的管控办法,避免病害和虫害的大规模蔓延。
[1]吴康兰.桑蚕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32(4):61-62.
[2]刘吉平.“家蚕重大检疫病害防控关键技术的创制及应用”荣获2020年度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J].蚕学通讯,2021,41(3):61.
[3]魏国平,豆卫旭.探究蚕桑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23):31.
[4]牛鲁燕,崔太昌,孔庆福,等.泰安市桑蚕生产情况与技术供求的调查与分析[J].北方蚕业,2019,40(3):45-49.
[5]文柳璎,潘德健,董长勋,等.浅析广西百色地区桑树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广东蚕业,2019,53(10):11,15.
[6]高娜,胡楠,蕫战旗,等.现行家蚕原种对家蚕微孢子虫的抗性差异分析[J].蚕业科学,2019,45(3):361-36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03
S884
A
2095-1205(2022)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