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艳
浅析武山县侧柏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任君艳
(武山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天水741300)
近年来,武山县部分地区发生侧柏叶枯病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侧柏苗圃地和人工林的侧柏苗木出现大面积死亡。文章对侧柏叶枯病发生的症状、病原、危害和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武山县;侧柏;叶枯病;发生;防治;技术;措施
近年来,武山县在国土绿化方面发展较快,人工侧柏林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由于当地环境气候较为特殊,特别是冬春两季干旱寒冷,再加上每年三四月份极易出现倒春寒,为侧柏叶枯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致使侧柏栽植区叶枯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对侧柏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侧柏染病后树势难以恢复,并大量死亡,对武山县国土绿化造林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武山县对防治侧柏叶枯病这一工作非常重视,对感染侧柏叶枯病的林区先后采取人工喷药、修剪病枝、植保机飞防等措施进行了全面防治,部分林区防治后的病枝已萌发了新叶,侧柏叶枯病的蔓延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文章结合近年来防治侧柏叶枯病所采用的方法和经验,为进一步提高整体防治水平,通过对武山县大面积发生侧柏叶枯病的具体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展开探讨和分析,为今后侧柏叶枯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防治效果,保障武山县的植树造林成果,推动武山县林业健康持续发展。
侧柏也被叫作黄柏、香柏或扁柏等,属于柏科侧柏属中常绿针叶型树种,适应性很强,具有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是武山县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中的一种常用树种,在武山县分布极为广泛。近年来,武山县在植树造林过程中,营造的人工侧柏纯林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一些侧柏无法正常生长、病虫害发生频繁等,对侧柏林的健康生长和植树造林绿化事业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侧柏叶枯病呈明显高发态势,该病害是侧柏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严重叶部病害,目前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该病害的发生,尤其是在部分林区大面积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也相当严重,会严重威胁到侧柏树的健康生长[1]。侧柏幼苗和长成的大树均会受到感染,从而引发侧柏叶枯病,侧柏感染该病后,病情较轻时会威胁到侧柏树的健康生长发育,严重时可造成侧柏树只是在顶端梢部残留部分绿叶,树木长势受到严重影响,侧柏树在持续多年染病后会出现濒临死亡或整株死亡的现象。此外,一旦感染侧柏叶枯病后,其蔓延速度很快,感染叶枯病的林区表现为一片枯黄,严重威胁到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还对林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对于该病害的防治工作。
侧柏叶枯病属于一种普遍性的侧柏病害,一般发生于侧柏叶部。由于引发该病害的病原菌具有极高的感染性,因此,一旦有侧柏发生叶枯病就极易出现大面积蔓延,尤其是连片栽植的侧柏林发生病害时危害更为严重。该病害的发生率较高,对苗木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单株侧柏发病时造成的枯叶危害高于一般树木的50%以上,该病害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潜伏面积小,一般残留在叶面的底部,这一阶段病害危害程度微小,不易被发现,开始发病后,病害的爆发时间相对较短,并会迅速造成大面积林区发生病害,情况严重时会导致侧柏出现成片死亡[2]。
侧柏叶枯病主要在春季发生,幼苗和成林侧柏春季时均会受到感染发病,但当年新生叶和幼嫩细枝更容易遭受病害侵袭。侧柏树发生叶枯病害后,在病叶及病枝上会留下较明显的症状,最后同时脱落。当年新生叶受到病菌侵染后,外观一般没有受害症状,经过越冬期,在来年三四月间春季时受害叶才开始逐渐出现枯萎。一般情况下,叶枯病病菌的潜伏期很长,通过观测可长达250 d左右。夏季高温时侧柏植株也容易受害,当植株受害以后,先是在枯死的鳞叶以及细枝上出现明显的颗粒状黑色物质,在雨天或潮湿天气时,该物质吸水膨胀,同时颜色也发生变化,逐渐由黑色变成橄榄色,呈杯状,为病菌子囊盘。侧柏鳞叶受害后,大多先是在前端开始枯黄,随后逐渐向鳞叶下部蔓延,也有部分鳞叶的中部和茎部表现为先失绿,逐渐发展为全叶失绿变黄,最后呈褐色并枯萎。通常情况下,侧柏树冠内部及下部受害情况最为严重,但老枝与当年秋梢受害较少[3]。侧柏树受害后,树冠出现凋枯现象,病叶逐渐大量脱落,导致其枝条也逐渐枯死。枝条大量枯死后,从主干或者是枝干上会萌发出一丛丛小枝叶,连续多年受害后可导致整体植株死亡。
在传统的植树造林过程中,为了节省资金和便于施工,大多营造单一树种的纯林。纯林的弊端是涵养水源的功能差、生态效益较低、极易爆发病虫害。近几年出现侧柏叶枯病大面积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2.3.1 大面积营造单一树种的人工林
随着育苗技术的发展,侧柏容器苗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容器苗自带营养土,并含有大量水分,在荒山荒地植树造林时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但大面积营造侧柏纯林,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2.3.2 种植密度过大
侧柏纯林的保存标准为每公顷不超过1 650株,但在落实退耕还林时,设计的初值密度为2 505株/hm2,按85%的保存率测算,保存株数最少都为2 130株/hm2,远远超过1 650株/hm2的标准要求,经过多年后,随着侧柏的生长开始出现林分过密的情况,由于通风透光差,此时容易引发病虫害。
2.3.3 气候条件
武山县地处渭河上游,海拔在1 340 m~3 120 m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5 ℃,年均日照时间1 910.4 h,年降水量603.1 mm,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由于春季干旱少雨,此时侧柏的树势比较衰弱,是侧柏叶枯病的主要爆发期。
2.3.4 树种抗病性较差
武山县自2002年以来在渭河两岸的城关、洛门、鸳鸯南北两山陡坡地、退耕还林大地埂,营造侧柏纯林2.3万亩。由于该区域坡度大、蓄水保墒性差,土壤较为贫瘠、有机质含量低,造林成活后又没有及时进行浇水施肥、清除树下枯枝落叶等后续管理来增强树势,导致部分侧柏抗病性差,为叶枯病的感染留下了隐患。
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菌为绿胶杯菌,子囊盘一般多在枯死鳞叶以及细枝表面上聚集,无柄或有短柄,呈黑色漏斗状,最后变为橄榄绿色。病菌子囊盘直径为0.2 mm~0.5 mm,子囊子实层有大量粘状胶质。子囊由圆筒形逐渐变为棍棒形,大小一般为80 μm~129 μm,含有8枚孢子,顶端有微孔。侧面呈丝状,端部略膨大,一般为78 μm~120 μm,极少数有分枝。子囊孢子为单胞,大多为单列,呈椭圆形或者是球形。培养基为玉米粉时病原菌丝体生长情况最好。在室内培养很难形成子实体。菌丝体在温度为15 ℃~28 ℃时,pH值为4.5~6.5的情况下生长最好,当超过30 ℃时菌丝体生长停止。pH值在3~7.5的情况下均能生长,温度在25 ℃~30 ℃时子囊孢子的萌发率最高。病原菌丝体在鳞叶上越冬,在4月初开始出现症状,到6月上中旬时在枯死鳞叶上发育成子囊盘[4]。在雨天或潮湿天气时吸水膨胀并释放出孢子重新进行侵染,每年侵染1次。该病菌属于一种寄生性较弱的真菌,长势衰弱的树体容易感染。导致侧柏长势衰弱的所有因素,都会对该病菌的流行和侵染带来有利影响。
该病菌通常对当年新生叶和幼嫩细枝造成侵染。染病植株在当年并不出现症状,到来年3月份开始迅速枯萎。到6月中旬后,在枯死的鳞叶及细枝上形成黑色颗粒状的病菌子囊盘,吸水膨胀后呈橄榄色杯状,并释放出其中的孢子,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侵染,每年侵染1次,被侵染的侧柏在次年的3月—4月份开始迅速发病。侧柏树染病后,通常对鳞叶及幼枝造成侵害,先是在树冠下部开始发病,染病鳞叶逐渐由绿变黄,从鳞叶下端向上逐渐拓展,大约经过10 d~15 d后植株整体枯黄,明显呈火烧状,枝条干枯,大量病叶脱落,严重时整株侧柏枯死。病害发生与实际坡向坡位关系不明显,栽植密度过大病害一般较重,林区边缘处受害较轻。如当年降雨量偏大,冬季较干燥,来年侧柏病害较严重。该病菌属于一种弱寄生性盘菌,栽植区域土壤条件差,侧柏长势不良时易感病,纯林病害较严重,混交林病害相对较轻,侧柏幼苗及成林均可染病[5]。影响侧柏健康生长的所有因素,都会对病菌的传播和蔓延提供有利条件。
传播途径有自然传播与人为传播两种方式。自然传播就是依靠雨水、气流、空气中溅散及昆虫进行病菌传播。而人为传播则是通过栽植染病幼苗,在运输、修枝等过程中造成的交叉传播。
武山县首次发现侧柏叶枯病后,县政府对该病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督促相关人员深入林区及时掌握侧柏叶枯病感染面积的真实数据,积极聘请权威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同时投入专用资金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参与防治工作的所有人员都能了解和掌握防治侧柏叶枯病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6]。
加强植物检疫,严格落实检疫检验制度,对于从源头上控制侧柏叶枯病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对植物加强检疫工作,能够避免带病苗木在调运和造林过程中传播病菌。在侧柏叶枯病严重的地区,要及时将枯死植株以及枯枝落叶全部清除,进行集中销毁[7]。不能随意堆放和调运,严格控制病菌在当地的传播和蔓延。
全面加强侧柏叶枯病监测报告工作,积极组织人员深入一线调查,对病害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及时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方案,协调相关单位积极开展侧柏叶枯病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经过长期调查分析和防治实践得知,侧柏叶枯病的最佳防治时间为每年的6月中旬。
4.4.1 防治时间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每年的6月中旬前后是侧柏叶枯病防治的最佳时期。
4.4.2 烟剂杀菌
烟剂杀菌剂有杀菌剂Ⅰ号、Ⅱ号烟剂两种,使用时每公顷按15 kg的用量,在傍晚释放烟剂2次~3次进行防治,每次的间隔时间为10 d。需要注意的是,放烟时要选择在晴天傍晚时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情况下进行,尽量使烟雾能够长时间停滞在林区[8]。一般在雨后初晴的无风傍晚进行烟剂治疗效果最佳。
4.4.3 喷雾治疗
喷雾防治时可选用800倍液的45%苯醚甲硫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的60%多菌灵、3 000倍液的45%咪鲜胺乳油进行2次~3次喷雾防治,交替使用上述药剂防治效果较为明显。还可使用800倍液的多菌灵+5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叶枯唑进行喷雾防治;使用500倍液的40%多菌灵、40%灭病威、40%百菌清连喷3次,间隔7 d,防治效果一般在60%以上。将相同剂量的40%的多菌灵和百菌清制成800倍液的混合液后,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均匀混合后进行喷雾,也可在6月份采用500倍液~800倍液混合液进行两轮喷雾防治,间隔15 d,效果较好[9]。上述药物均为广谱杀菌剂,目前还没有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专用药物,因此,还需要对侧柏叶枯病的病原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和掌握发生侧柏叶枯病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侧柏叶枯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保障武山县的林业资源安全。
4.5.1 选育抗性强的树种
选择栽植具有较强抗病力的侧柏品种,对预防和控制侧柏叶枯病的发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强化苗圃培育工作,合理育种,科学轮作,提高苗木的抗病害能力,避免各种有害生物对幼苗的侵袭,降低发生侧柏叶枯病的概率。
4.5.2 科学造林
在造林过程中要坚持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对防治该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其他有害生物可能造成的危害。造林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并强化营造混交林,科学搭配其他树种,增强林木的自然抗性,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10]。
4.5.3 加强林木抚育管理
在林木管理过程中,合理进行修剪与间伐作业,保持合理的林间密度,提高林分的通透性能,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发育,降低各类有害生物对林木的侵袭,严格控制病菌的随意扩散蔓延。结合林木病害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修剪,为树木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4.5.4 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科学施肥能够促进侧柏快速生长。每公顷林区施入碳铵1 500 kg,有利于增强树势,提高侧柏的抗病害能力[11]。如林区林木密度过大,应及时进行合理疏伐,植树造林时每亩密度应控制为1 650株/hm2,才能保证树冠具有良好的通风透气性,有效降低林区湿度,避免和降低发生病害的概率。对已经发生病害的林分,及时清除病害枝叶,包括地面落叶、枯枝、杂草,并集中销毁。
侧柏叶枯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林业病害,在防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防治方针。加强侧柏林区监测预警工作,强化检疫检验工作,在防治该病害的过程中,合理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防治手段,全面提升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降低该病害给植树造林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生态林业的健康发展,确保林业资源的安全,保障武山县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1]王军.陇县侧柏叶枯病发生状况及防治经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22):77.
[2]史小春.侧柏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探讨[J].南方农机,2019(7):49.
[3]吴海云,王春梅,吕成利.宝鸡市不同时段防治侧柏叶枯病效果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18,46(3):46-47.
[4]张舒瑶.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田间防治试验[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王春辉,王春梅.不同方式防治侧柏叶枯病的效果[J].中国园艺文摘,2017,33(4):39-40.
[6]穆忠学.5种杀菌剂防治侧柏叶枯病效果及适期测定[J].防护林科技,2018(6):38-39.
[7]杨满宏.七种杀菌剂对侧柏叶枯病防治效果及适期测定[J].陕西林业科技,2016(2):108-110.
[8]苏瑜宁,王宇萍,杨晖.侧柏叶病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C]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3.
[9]王文志.北方地区不同药剂及防治时期对侧柏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9(1):44-45.
[10]熊小娟,付园,胥红志,等.南郑县侧柏叶枯病发生原因之浅见[J].陕西林业科技,2016(2):114-115.
[11]汪晓凤,侯功科,张小花.天水市侧柏叶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137-138.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14
S763.7
A
2095-1205(2022)01-40-03
任君艳(1980- ),女,汉族,甘肃武山人,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