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何苏鸣
2021年7月1日,作为报社的特派记者,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在祖国的心脏,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荣光。在曾经历经了百年沧桑、也见证了大国崛起的天安门,我听见了历史,听见了伟大,听见了力量,听见了未来。当时,我就在想,作为一名记者有幸见证和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了,这一份贯穿百年的《决议》,以更全局的视野和更宏观的角度,让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了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了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我又在想,作为一名记者,还能够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做些什么?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殷切希望,也为我们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年多来,浙江日报紧紧抓住“红色根脉”这个党在浙江百年奋斗历程中最鲜明的底色,立足“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这一定位,突出红色主旋律,先后推出《使命·从起航地出发》《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百年大党的支部力量》《浙江县(市、区)委书记说党史》等一系列全媒体系列报道,展现“守住‘红色根脉’,建设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11月初,我们又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开设“浙里潮音”青年讲师团,短短一周,就有1万余名青年讲师入驻。这些尝试,不仅使主题报道更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和现实意义,更使党的创新理论和百年成就,以更易读易感易共鸣的方式,传入寻常百姓家。
“六讲六做”大宣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天地——百年来,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有多少翻天覆地的巨变,有多少日新月异的进步,有多少震古烁今的史诗,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我们的纸笔和镜头,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浙江故事、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成为日常,成为经典,成为永恒。我相信,这就是记者之于国家、社会和时代的意义。
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我们一定会以永不疲倦的脚力,奔波在基层,奋斗在一线,走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以敏锐的眼力,把采访对象当朋友、把群众当亲人,从平凡人家里看到伟大祖国进步的希望,从日常生活中看到时代车轮前进的轨迹;以不竭的脑力,锤炼胸怀天下的眼界与格局,不负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以朴实而坚毅的笔力,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讲好新时代一个又一个最鲜活生动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