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锋 陈修勇
【摘要】“根脉”与“归属”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历史定位和引领,是一个有机整体。“根脉”是核心,是灵魂;“归属”是目的,是根本。本文以福建泉州广播电视台报道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谱牒文化”为例,说明媒体人只有切实增强“四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两岸文化 谱牒 根脉 归属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明确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在两岸关系如何更好地向前发展的话语环境下,我们同样面临着如何正确理解、准确回答“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重大时代命题。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具体实践中,广大媒体人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四力”、守正创新,不仅要把“从哪儿来”的“根脉文化”挖掘好、报道好,更要把“往哪儿去”的“归属认同”定位好、引导好,切实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服务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
一、以“根脉”为基石: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历史定位
谱牒,也称家谱、族谱、宗谱。谱牒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中华文明相生相长、相伴相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谱牒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根脉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文化延续至今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一种依托。面对如何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这一具体课题,只有真正做到以“根脉”为基石、以历史为鉴证,我们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厚度的新闻作品,这样的新闻作品也才能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历史洪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根脉”为基石,着力解决的是我们“从哪儿来”的疑问,集中回答了我们“应该怎样报道”的问题。这是我们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历史定位和核心要义。
2019年2月27日,台湾谱牒专家廖庆六应邀前往福建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做讲座。2月28日,泉州广播电视台通过广播节目和新媒体平台立体播发了《“我的祖先六百年前姓张不姓廖!”—— 一位台湾老人这样说》的新闻报道。该报道通过手机搜狐网的进一步传播,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关注,也引发了业界的较大反响。通过分析发现,该报道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它的深度和精准。虽然该报道时长只有短短的3分多钟,但是采编团队对该报道从题目到内容先后进行了7次修改和调整。这是一次体现“四力”的报道。该报道的主创人员通过前期调研、现场采访、资料收集、文献研究,掌握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和鲜活素材,再通过强化文章结构设计和故事内容表达,进而通过广播音频和新媒体多元手段的再创造,最终创作出一个深度聚焦谱牒文化、精准反映两岸文化交流、具有强烈根脉情怀、真正体现融合传播的优秀新闻作品。
从根本上讲,每一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及其新闻报道都是一次探“根”寻“脉”的过程。为此,新闻媒体需要进一步增强“四力”,特别是脚力和眼力,多做“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的事,多做走访调研、体验式采访的现场新闻,多写聚焦“根脉”、具有历史感的深度报道。
二、以“归属”为引领: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时代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强调:“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是民族大义,应该得到全民族肯定。”新闻媒体在进行两岸文化交流报道时,也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来思考、谋划和表达,真正做到以归属认同为引领,切实做好实现同胞心灵契合的正向报道,切实达成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正向效果。在本质上,以“归属”为引领,着力解决的是我们要“往哪儿去”的疑问,精准回答了我们“报道为了什么”的问题。这是我们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时代坐标和根本目的。
以泉州广播电视台聚焦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谱牒文化”报道为例,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做到以“归属”为引领。该报道以“四个发问”开篇:你曾经翻阅过你家的族谱吗?你知道你的祖先来自哪里吗?你了解族谱的作用和意义吗?谱牒文化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然后,通过台湾谱牒专家廖庆六先生讲述自己家族600年前的事情,自己持续40年不间断从事两岸“谱牒文化”研究工作、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做出的种种努力等内容展示,紧紧围绕廖庆六先生“台胞的祖籍地大部分都在闽南这个地区”这句话进行集中表达,最终将情感基调和情绪定格在“两岸一家亲”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上。报道不僅用翔实准确的史料和生动的一手素材解决了“从哪儿来”的疑问,还以真挚的情感定调和新闻主人公对祖源地的文化认同有力回答了“往哪儿去”的问题。报道不仅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同时彰显了新闻媒体人面向未来的时代使命感和民族大义。
要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达成“归属认同”。在具体新闻实践中,我们要真正做到以“归属”为引领,准确领会“人之相交,贵在知心”的丰富内涵,切实坚定“久久为功,必定能达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民族自信,全力推动台湾同胞“积极参与到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正义事业中来”,共同书写“两岸中国人要精诚团结,携手同心,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的时代华章。在本质上,每一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及其新闻报道都是一次增进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心灵“归属”过程,我们不仅要有“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的基本判断和使命担当,也要有“伟大祖国永远是所有爱国统一力量的坚强后盾”的民族大义和国家情怀,广大媒体人要不断增强“四力”特别是脑力和笔力,创作出更多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具有较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
三、“根脉”与“归属”: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的根本逻辑
“根脉”与“归属”是一个有机整体。“根脉”是核心,是灵魂;“归属”是目的,是根本。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真正用好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切实增强“四力”,做到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履行好作为“两岸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伟大征程记录者和推动者的时代使命。在进行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及其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用浓厚的“根脉”情怀回望历史,向历史找佐证、找价值、找灵魂,更要以强烈的“归属”意识向时代求认同、求共识、求根本,真正做到“根脉”“归属”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真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两岸同胞共筑中国梦的优秀作品和美好诗篇。
在2019年2月28日推出新闻报道之后,泉州广播电视台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双方进行了多次接触,并派出精兵强将组成共同小组,对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挖掘好、宣传好两岸“谱牒文化”进行专门研讨。作为以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历年收藏的两岸族谱以无可辩驳的历史史实,持续诉说着“两岸一家亲”的故事。双方团队一致认为,两岸谱牒文化是一个新闻富矿,需要我们共同挖掘,通过进一步增强“四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节目和优秀作品,来回应广大受众对这一重大题材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盼,以及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同胞对“谱牒文化”“根祖文化”“根脉情怀”的共同情感和现实需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背景下,双方团队对于这一题材初步勾勒出了更具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更加符合年轻人新闻阅读习惯和传媒产品消费特点的年度计划:以“我的根在大陆”为主题主线,做一系列服务台胞“寻根谒祖”的融媒体在线直播活动;以《小闽与台台》为题,推出一系列广播精品节目;以《赢在闽台缘》为题,推出电视竞技类季播节目。
从这个报道案例可以看出,做好两岸文化交流报道,只有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高度来谋划、布局,才能体现出中国主流媒体该有的历史担当和时代使命,才能彰显广大新闻媒体人肩扛“民族大义”的脑力和眼力。同时,只有站在“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的理论高度中去书写、表达,才能体现出中国主流媒体该有的历史思维和宏大格局,也才能充分彰显广大新闻媒体人心怀“为同胞谋福祉,为民族创未来”国家情怀的脚力和笔力。
中华文明历来重视“根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可以说,中华文明有多久远,中华文化的“根脉”就有多久远。作为中华“根脉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谱牒文化”必将在“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理应把它挖掘好、书写好、表达好、传播好,真正留住两岸同胞共同的“根”和“魂”,真正让“谱牒文化”这颗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更加闪耀、更加明亮。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林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