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坚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

2022-11-22 04:29赵丽华候园园
现代交际 2022年3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社会科学哲学

□赵丽华 候园园

(太原科技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24)

一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都受到严肃的政治批判和学术批判,它不仅危害我国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更渗透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造成恶劣的学术影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厚望,希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为指导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增强辨别和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能力。

一、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本质及其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方面解读: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历史虚无主义以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相反的唯心主义理论为基础,真理是假,伪科学是真;其次,从其性质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歪曲人类历史与发展规律,并以此否定中国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错误思潮;再次,从其影响来看,它抹黑中国历史与传统,曲解党的丰功伟绩和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最后,从其表现来看,它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诋毁历史英雄人物,扭曲历史客观事实及真相。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及其意识形态,企图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阵营。

历史虚无主义信奉唯心史观,以“回归真实”为由,否定、歪曲历史事实,达到破坏历史传统、腐蚀民族精神信仰的目的。与一般错误思潮不同,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和浓厚的社会意识形态,冲击我国主流思想阵地。我们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并加以抵制。

(一)否认歪曲历史,侵蚀民族思想基础与精神信仰

历史镌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选择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选择背叛。古语有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代以来,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如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在中国肆行。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在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的同时也为其思想找到了培植的土壤。有些人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错判历史与现实,用“全盘西化”的标准和“西式民主”理论来评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和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改革开放的观点,作为一种“怪论”扭曲客观事实,否定历史成绩,混淆国人历史印象,挑战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历史虚无主义故意违背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扭曲人们的正确历史认知,破坏民族共同的精神基础,从杜撰历史真相、混淆历史是非,破坏历史逻辑入手,不断消解民族自信的精神力量,否定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误导甚至颠覆人们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诱导民族自尊和民族文化陷入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漩涡。[1]

(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误导国人政治方向

历史上的中华民族饱受磨难与凌辱,国家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的曙光,指明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指引下,全体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中华民族一步步实现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根本前提和保证。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企图否认和篡改中华民族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企图从历史脉络出发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取得的历史成就,否定中国道路与未来方向。更有甚者,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建立说成是偶然性历史事件,而非必然的历史选择。历史虚无主义颠倒是非,企图将质疑的想法和怀疑的情绪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国人对党和历史的理解之中,以此来误导国人政治方向,从根本上损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根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

(三)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冲击主流思想阵地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先进的革命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取得了一系列丰功伟绩。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吹捧唯心史观和唯意志论,从源头攻击马克思主义,危及意识形态领域,冲击我国主流思想阵地;利用唯意志论将历史及其实践活动描绘成纯粹主观意志与精神产物,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生命力,已经过时,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为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者,不断挑战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权威性。历史虚无主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制造混乱,严重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二、明确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4]哲学社会科学是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先进思想与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思想阵地的守护者。面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乱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繁多。近年来,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隐藏身段、翻新样式,增加了辨识难度,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防不胜防,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一)恶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尤其要注意到历史虚无主义以各种新面貌干扰我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客观科学的历史认知,提高警惕,自觉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现实影响看,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范式转换、学术包装等手段,打着“创新”的幌子,披着学术的外衣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兴风作浪,严重恶化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历史认知问题上主观主义化,对历史缺少客观认识

哲学社会科学本是学者交流学术思想的圣地,却被历史虚无主义者视为自己的庇护所与藏身地。历史虚无主义以较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在哲学社会科学园地随意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进程,背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基本立场,偏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向,对一系列历史问题凭主观臆测,毫不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与标准。历史虚无主义者以“解密”“爆料”为由诋毁革命英雄先烈,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和光辉形象。对于历史事件,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厚此薄彼,选择性“失明”,大写批评过失,淡化历史成绩。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如何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一步步富起来的事实轻描淡写,却极力渲染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曲折以及走过的弯路,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历史。在历史进程问题上,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放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做法,认为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这完全背离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内涵与正确方向。一些学者在缺乏有效信息和全面考证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质疑的想法和怀疑的态度,在一些历史认知问题上陷入主观主义,形成一种粗疏学风。

2.历史共识问题上产生学术认知分裂,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理论品质在中国大地展示着其持久生命力与丰硕成果。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这势必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使他们陷于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描绘的共产主义产生迷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果在学术基本原则和学术认知上达不成共识,在重大问题上不予以支持,必然会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内部严重分裂和对立,形成不良社会效应。

历史虚无主义在本应形成历史共识的问题上,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产生干扰。例如,有学者对抗美援朝的正义性与合理性提出疑问,认为抗美援朝阻碍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尽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少学者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批驳,但因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界继续披着“学术”的神秘外衣,对一些学者来说仍具有极大迷惑性。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难免受其影响,产生历史认知偏差甚至学术认知分化。

3.对已定历史结论提出疑问,挑战已有历史定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飞速进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呈现欣欣向荣景象。然而,在学术繁荣的背后仍隐藏不良倾向。有学者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提出批判,完全违背党中央决议的基本精神,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利用历史敏感问题大做文章,不断触碰历史底线,给学术界和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恶化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保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清醒头脑,改变被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局面,牢牢掌握与错误思潮做斗争的主动权。

(二)削弱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为国育人育才功能,以引领社会风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为学科目标。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会削弱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一方面,作为育人主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受历史虚无主义蛊惑,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学术专业性以及辨识度不高的情况下,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错误思潮的传播者和西方话语的传声筒,直接作用于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客体——学生;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他们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且拥有求新猎奇的心理,处于三观形成的拔穗关键期,是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重点群体。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极易导致学生“信仰迷失”“精神缺钙”,这给承担着育人铸魂职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带来挑战。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难以化解学生在价值取向与历史认知上存在的种种困惑,就会为历史虚无主义渗透该领域并削弱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提供生存空间与可能性。

三、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中把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

(一)树立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方向

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诉求十分明确,在思想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政治制度上反对以共产党领导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标志。[5]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危害及其意图显而易见,我们要明确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标识,正确把握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政治方向。

1.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是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保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的一系列独创性、原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与坚强政治保证,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沿着科学方向发展的有力武器。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达到更高发展水平,离不开党的重视与支持,更离不开党高瞻远瞩、立足实际提出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为人民著书立作的保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做到为民立德立言,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契合;而脱离党的领导的创作必然脱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强大生命力,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漩涡。

2.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批判精神能够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批判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可能;其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以开放、发展、鲜活的思想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注入新的活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最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了共同的思想内核,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6]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的知识分子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发展起来的。近代史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如今,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学术研究的指导思想,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巩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的思想基础,团结一致,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来看,从社会主义问题到党的建设再到科学发展,直至新时代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哲学社会科学围绕社会主义发展每一时期进行理论阐释与研究,是其在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雾中沿着正确轨道繁荣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发展历程来看,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伊始到“双百方针”的提出,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学科体系的健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与时代共同发展,与人民齐步奋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成果与理论智慧、忠于党和人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宗旨和方向,有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规律中更好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方向,哲学社会科学才能面向实际、实事求是,不断解决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矛盾,才能不断推动历史前进。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为我们真正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所鼓吹的唯意志论与错误观念、区分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二)严明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导向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历史与传统,企图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构建西方话语体系与学术体系,诱导我国部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鼓吹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误导,坚持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导向。

1.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具有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双重属性。[7]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严格区分和处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认识到两者是相统一的。其一,学术追求真理、无界、自由,坚持科学性的学术导向本身就与历史虚无主义等伪科学、伪真理区分开来,科学性是哲学社会科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的重要品质特征。其二,政治服务于特定国家、人民、政党的需要。强调政治性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术是构成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用于意识形态建设,否则学术将失去它的价值。其三,学术与政治虽彼此独立,但两者又有联系。学术创作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能够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样,失去政治引领与支撑的理论也终将失去价值与前进方向。在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扩大或简单化学术与政治问题,将具体学术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说成是政治立场、政治问题,把严肃的政治问题戏说成学术问题,甚至利用重大政治事件和时间进行学术炒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严格把握学术与政治的标准线,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做到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防止在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中随意扩大化。

2.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淡化历史真相,否定历史真理,颠倒历史是非,摧毁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文化自信心,通过宣扬“世界主流”“西方理论”等灌输其意识形态。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兼具中国精神和世界眼光,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民族性给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坚持民族性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的起点,坚持民族性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旗帜鲜明地捍卫历史真相,坚定历史自信,勇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世界性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具批判意识。我们要做到既不排斥也不全盘吸收外来学术思想,针对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能够用辩证、科学的眼光进行分析;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主动化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既不完全自我否定也不全盘西化,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放眼世界、认识世界,借鉴吸收不同文化,将中西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有机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8]

3.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体现主体性与原创性,要体现学科本身的特色,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所谓主体性、原创性就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继承性赋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汇聚了优秀哲学思想和治国理政智慧,赋予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勇气和底气,更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宝贵资源。坚持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针对当今主流与非主流多元社会思潮并存的局面,筑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大厦的有效应对之法。创新性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回答与解决新问题、保持生命力的源头所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针对学术界历史虚无主义的“创新”欺骗手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用新方法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新面目”。

(三)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9]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与价值评判取向才会具有生命力与影响力,才不至于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下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历史虚无主义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宣扬“坏人不坏,好人不好”。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代表世界人民利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人民革命,攻击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美化中国近代史统治阶级,讴歌欧美资产阶级。[10]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谋未来的宗旨,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做斗争中不断壮大成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逻辑、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向都遵循以人民为师、扎根人民这条主线,继续坚持为民立言的价值取向。哲学社会科学应在坚持这一创作导向中继续发展,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2.坚持集体主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价值准则

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尤其在当今这个快节奏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人们消遣、消费的“泛娱乐化”倾向,挑战历史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本应有的庄重与严肃。如各种网络视频内容,其制作者完全不顾历史真相与社会影响,只顾自己的流量和私利,对历史事件进行调侃,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戏谑。历史虚无主义借助这种“及时行乐”“娱乐至上”的乱象,把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说成理所当然。这种思潮渗透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会形成“唯利益”之风。受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学术价值及评判标准取向也会逐渐利益化、功利化。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功的学术研究标准是“唯论文、唯奖项、唯帽子”,这种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他们不愿意在教学、社会公共论坛、政府咨询服务或其他学术活动方面投入太多时间。[11]这种个人主义倾向导致社会效益低下,背离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初衷。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侵蚀,将集体主义、社会效益最大化贯穿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

四、积极探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路径,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在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形势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着重要作用,面临着繁重任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政治文化安全中积极探索发展路径,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

(一)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意识形态重要战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直接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安全。[12]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发挥治国理政的作用,坚守我们的主阵地,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其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在研、学、思、践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方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丰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党的会议决议精神,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让一切错误言论不攻自破,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推动者,敢于向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发声亮剑,加强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建设。

其二,立足本土,客观阐释,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广泛宣传中国发展理念与道路,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与舆论主导权,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国际声音”的底气,坚持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用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取得如今的一系列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成就。用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智慧与理念,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由之路。

其三,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建设,抵御历史虚无主义,要兼顾世界局势与中国历史方位。纵观今日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演变,我国迈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面对世界局势深入演变,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中外学术思想交流提供了机遇,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政治偏见,他们企图通过向中国传输各种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来渗透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因此,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深刻分析和把握世界形势,趋利避害,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线。

(二)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业水准

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学术思潮,其本质是一种有害的政治思潮,在表现形态上又带有学术色彩。因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仅停留在政治批评层面,还要具有更高的学术含量。[13]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承担着育人铸魂的使命,还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担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清当前历史使命,加快学科体系建构,提升研究水平,提高应对新发展阶段问题的能力,才能不负时代担当。

面对国内外不同声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研究分量,向世界展示“学术中的中国”,让世界了解更加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各种错误思潮时做到主动回应。面对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呈现的学理化形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加大研究分量,将其纳入专题研究,可有效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花样,也能更加有理、有力、有据地澄清历史真相,做到精准应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是科学预见历史虚无主义发展态势、增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我们应当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同度,利用国内外舆论平台和宣传阵地在进行学术交流时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主动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规范哲学社会科学价值评判标准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规范学术不端现象,而且对学术引导、学术研究都有很大的激励与推动作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正向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话语体系、健全的学科体系,更离不开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众多评价因素中,价值评价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规范其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评判标准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价值宣扬、引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守发展初衷的路径之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以肩负时代使命,致力于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为旨归。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价值评判中存在以文评优现象,学术创作已成为利益追逐的手段与谋生存身之道,一些人无法将小我融入大我,更无法胸怀远大理想。因此,应通过规范哲学社会科学基本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立足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本需要对学科研究价值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也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符合实际、能够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繁荣的评价方法纳入其价值评价中。正确的学科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持其科学性、创新性,不落窠臼的关键,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通过规范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导向来避免学术研究的功利化趋势,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自私论”;要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价值主要是其教化与社会功能,可将社会多方因素如人口、经济等考虑在内,作为学科价值评判标准的相关指标,引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导向。坚持多主体、众受益的评判标准不仅有利于端正学术研究,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作创新积极性,更有利于引导其学术研究初衷,提升其思想境界,自觉做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支持者,维护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社会科学哲学
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近演化态势与特征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五届编辑委员会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及其限度——韦伯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哲学意蕴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越是在历史前进的路口,越是不能彷徨——《历史虚无主义与苏联解体》观后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