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跃
随着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词曲结构上与舞台表演等方面,体现出歌剧艺术的民族性,新歌剧的诞生,更加体现出时代性与创新性两者共同的发展,学者们通过多个方面对民族歌剧进行研究,此研究发现大多数文献都产生于上个世纪,从演唱风格到舞台表演涉及到多个方面,但在新世纪民族志中对歌剧演唱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的。而民族歌剧《沂蒙山》作为中国近代现代歌剧之一,通过时代和创新的发展,已形成全新的风格和特点。此歌剧在艺术表现上扎根于时代脉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和革命精神命脉为基础,以沂蒙山革命为背景,通过对基层革命者的描绘,来传递革命不屈的精神状态。作为新一代喜欢音乐的年轻人笔者认为有义务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把握当代中国民族歌剧演唱特色,并丰富有关民族歌剧《沂蒙山》的研究内容。
《白毛女》是国内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剧,2015年在国内进行大规模展演,在演唱风格上及舞台表现上深受大众喜欢,经典传承至今受众面依然很广。在17年开展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项目事项中,再次的强调要对民族歌剧的进行重点发展进行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始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到民族歌剧作品的创作中,开始深入挖掘本土的红色血脉,呈现出地方政府对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视和思考。歌剧《沂蒙山》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主创人员张桂林、王晓岭、黄定山以及王丽达等优秀者倾情参演,共同协同创作并演出。
歌剧《沂蒙山》共由六幕组成,共有四十首曲目,此民族歌剧是以沂蒙山抗日时期真实历史创作而成,剧情内容以海棠、林生、赵团长等为代表的沂蒙山军民团结一致抗战的历史故事,所传达出的是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山》歌剧的情节是以时间顺序进行六幕展演,情节内容主要以场一《蒙崖解危》、场三《崖洞义胆》、场四《夏荷托孤》、场五《海棠失子》、场六《军民重逢》以上五幕核心场景。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剧本结构构建,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横向与纵向并举的逻辑结构特征,具体来看:
(1)《蒙崖解危》和《崖洞义胆》之间的逻辑结构。《蒙崖解危》发生在歌剧的第一场,讲述的是崖子庄村民遇到日军袭击,被国内军队及时解救与危险之中,成为崖子庄村民的亲人。第三场《崖洞义胆》讲述的情节内容是以海棠、孙九龙等村民照顾的伤员被奸贼所出卖,孙九龙等村民穿上军装代替人民革命军队的伤员英勇就义。正是人民革命军队及时解危,才有了后来村民们照顾伤员的奋不顾身;(2)《崖洞义胆》和《夏荷托孤》之间的逻辑结构。《崖洞义胆》期间村民们与人民革命军队伤员之间建立了真挚的情谊,也感动了人民革命军队战士。而《夏荷托孤》则是队长夏荷为了掩护村民们撤离,不小心身受重伤并濒临死亡,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村民。正是村民们的真挚情感,才进一步形成了人民革命军队和村民之间的将心比心,能够托孤;(3)《夏荷托孤》和《海棠失子》之间的逻辑结构。《海棠失子》一幕,海棠接受了夏荷的女儿,并与自己的儿子共同抚养。可是鬼子在一次扫荡行动中,迫使海棠做出抉择,在两个孩子之间选择其一,最后她选择了保护夏荷的女儿。而从《夏荷托孤》和《海棠失子》之间不难看出,夏荷的托孤是对村民的信任,而海棠的失子则是对夏荷的承诺,有着相互指涉的关系。
在歌剧中,音乐是一部作品的灵魂,通过音乐的塑造,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具体最真实的情感活动。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音乐将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深深埋于歌剧中,音乐色彩是按照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模式进行设定,使整部民族歌剧的旋律色彩更加丰富,在注有传统民间音乐的前提下不乏异域风味。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创新较符合国内听众的审美习惯,尝试本土化进行改良,整部歌剧的展开,以传统民歌《沂蒙山小调》作为主导核心音调。同时,歌剧《沂蒙山》在民族音乐表现上,还吸纳了近代延安秧歌剧的音乐元素,如第一场的沂蒙山人民欢迎人民革命军队便融入了秧歌风格的唱段。此外,在歌剧音乐处理上,作曲家还进一步加入了山东民歌以及革命红歌元素,在贴合歌剧整体主体风格的同时,要传承经典。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舞美表现作为鲜明的特点便是对“山”这一意象的构建。在舞台设计时,“山”作为整部歌剧的核心符号,贯穿于整部歌剧,并与歌剧的故事情节发展向贴合,被赋予了多重舞美内涵价值。
首先,“山”的舞美设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本质的一个原型还原。整部歌剧中,人物的主要生活环境便是在大山之中。但这个“山”并不是人们所想象之中的青山绿水,而是结合时代背景下,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座座怪石嶙峋的冷峻之山。整体的舞美表达给人一种深深的压迫之感,如在第三场中,海棠立在山顶之上为几位挺身保护人民革命军队战士牺牲的村民,唱起了《无情的风雨》唱段,就是利用了“山”的自然符号,来激发观众对“山”这一元素背后的价值判断。
其次,民族歌剧《沂蒙山》对于舞美“山”这一元素的运用,还表现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铁骨铮铮和性格之中的闪光点。不管是保家卫国的视死如归,还是准守承诺甘愿放弃自己孩子的人性光辉,都不难看出“山”这一舞美元素对歌剧主体的托衬。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山”景舞美,已经超出了它本身所代表着的自然地理审美,更多的融入了沂蒙人们的精神内涵。
音乐是将语言用另一种方式说出来与观众沟通,因此语气的准确拿捏关系到观众所能感受到的感情。在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唱技巧表现上,强调语气的运用、字正腔圆的表现以及气息的控制,用正确的演唱技巧去表演演唱,使得整体歌剧作品的演唱表达更加能够实现与听众之间的共鸣。
歌剧中的歌词透露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以及意境,因此在歌唱时,对语气的处理是歌词的重要的环节。同一句歌词在用不同的语气表达时,所具有的感情,韵味也会有所不同,使歌唱具有了多重的艺术效果。如在演唱海棠的咏叹调《苍天把眼睁一睁》唱段时,就需要把握好海棠痛失爱子后悲痛欲绝的情感状态,在语气表达上要尽可能的沉重而悲痛;但是在唱《等着我,亲爱的人》这一唱段时,则需要理解的是主人公视死如归的气势,语气表现要宽广而豪迈。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将语言准确无误的进行输出是表演者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输出语言时,咬字与吐字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所谓咬字吐字在经过牙齿,嘴唇,舌头,喉咙等器官分解发音后,将一个字转换成不同的音,由几个器官协同操作,是咬字发音清楚的前提条件。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演唱表达同样需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如在唱《苍天把眼睁一睁》这一唱段时,就要注意每个字的开头要做到发音字正腔圆,不能延长发音,要发的利索轻快,找好着力点。同时字节中部要发音圆润,气息绵长,尾部则要收好尾音,将音节回归的恰好,若是结束过早会让声音听起来干哑无力,而结束晚了则会将字的原样也改变了。以此来表达出海棠痛失爱子后悲痛欲绝的情感状态。
此外,在演唱民族歌剧《沂蒙山》时,呼吸的吐出与呼进至关重要。例如在《海棠呀,让他去吧》中,在低音时需要运用沉气法,运用腹肌以及横膈膜的力量做到深呼吸。送气法则多用于感情上热情激烈的歌曲,它要求送气时的气流要很快。在这首唱段里,速度加快,情绪变得激动,因此在高音的部分用腹部力量进行送气,这样才可以使演唱效果流畅轻快。
幕中的声乐演唱作品中,情感就像是作品的灵魂,不可盲目的追求演唱技巧与乐队的演奏技巧,更要注重乐曲中情感的体现和表达,否则在作品的表达上不会太完整。歌剧中演唱片段,要求演唱者能够充分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并掌握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所要体现的故事内容,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状态。
具体结合民族歌剧《沂蒙山》音乐内容来看,在整首乐曲中人物的情感既有面对入侵者的无奈、悲痛、愤恨,也有着军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以及愿意自我献身的豪迈和壮烈。歌剧《沂蒙山》在情感方面,伴随着故事的发展,内容呈现出内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演唱者在唱段的表达上,体会出角色与角色之间情感的变化。表达中带有一定的情感和思维,对人物进行把控,在演唱中,需要演唱者能够结合故事了解作品内在含义进行演绎,将剧本中的内容与情感两者进行充分的融合,让剧目中的作品在演唱时不仅单单是技巧的展现,更多的是还对人物情感的表达,提高对欣赏者的感染力度,也是原创者与欣赏着共同的要求的标准,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艺术表现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状态,更多的还是通过塑造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画卷的形式赋予了整部歌剧作品以灵魂。表演的核心是动作,在整场歌曲的表演中,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内部独白对人物进行塑造,不同的情境、人和物发生着关系,都体现了较为真实的一面,整体感体现了价值和意义。
而结合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人物塑造表现来看,其主要是紧抓了以下两点来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
(1)以时代为背景,赋予人物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状态。通观整部歌剧作品来看,不管是为了帮助受伤的人民革命军队战士甘愿顶替他们牺牲自我的孙九龙、还是在战场上誓死如归的林生,亦或是不负夏荷遗嘱而舍子护孤的海棠,他们整体的形象表现都携带着时代的精神。这份精神是那个时代村民和战士们所特有的状态,是甘愿为了他人牺牲自我的大无畏精神,是为了保卫国家慷慨赴死的正义倔强;(2)以情节为主导,实现对人物形象灵魂的注入。在整部歌剧作品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是以整部歌剧的故事情节发展为依托而徐徐展开。如海棠为了能够保护人民革命军队战士临死前托付给自己的遗孤,甘愿去舍弃自己心爱的儿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注入,便是以情节的发展为基础来进行细节,先是有了托孤,再是有了保护,前后的情节递进发展关系,更是衬托出来人物内在精神品质的可贵,赋予人物形象以灵魂。演员在表演时始终用生命整体来支撑,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幕表演都是任务中的一个点,按照规定的情境,角色之间融入思维和情感,对人物进行塑造。
在这次的民族歌剧《沂蒙山》研究学习中,收获颇多。此部民族歌剧的成功离不开表演者自身的综合素质,表演者在舞台效果的呈现上以及演唱方面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诠释了演员的综合素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审美,才能对优秀作品有更好地理解,首先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下,我对作品的感情有了更好的理解。另外,由于这首歌曲包含着民族元素和意大利歌剧音乐元素,这些元素的融合让作品的韵味更加突出,也让我学会练习在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演唱方式。最后,歌剧作品演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这样的技巧可以让演出过程更加生动饱满。在民族歌剧《沂蒙山》中,气息的运用、咬字发声的处理、润腔等技巧都对我以后的表演有很大的作用,这些技巧可以将感情表达的更加生动。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自己离一名优秀的声乐工作者还有一段距离。我将会不断学习,在摸索中前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与表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