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润
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活创作道路和审美情趣及审美习惯,作为一位在云南土生土长的作曲家,陈勇教授从小就受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熏陶。云南又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摇篮”,在这种背景下,陈勇教授的音乐创作无不彰显出其对这片红土地上的民族音乐创作情怀,其代表性作品有:艺术歌曲《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火把节的火把》《月光恋》《红土地、红土魂》;合唱《中国收获着希望》《螃蟹歌》《布依人家》;钢琴曲《赋格曲》《彝山风情画》,交响组曲《铜鼓魂》,大型舞剧音乐《敲响铜鼓》,歌剧音乐《涛声依旧》等。
对于民族音乐的创作来说,作品所体现的民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民族性更浅显的来说便是民族音乐的风格和个性,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次炤教授在他的《音乐创作的本质及过程》中说到:“音乐创作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其本质是作曲家用音响表达自身和他人的内心,又是作曲家审美经验付诸实践的过程”。所以,从民族音乐的创作角度来说,作曲家在自身的审美基础上所写出来的民族音乐不仅需要表达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知,还要表现出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及内涵。陈勇教授在他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对于民族性“本源”的回归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研究的。现就其艺术歌曲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艺术歌曲《火把节的火把》进行分析。
《火把节的火把》其表现出典型滇南彝族音乐的特征。作品开篇以独唱加合唱予以应和的形式,突出了不同声部间男女声音色在纯四、纯五度间空灵的流动与对比,为全曲的展开进行了审美的预设。作者以歌词营造的意境为审美基础,使音响超越了地域表达的局限,因符合了当代舞台表演的审美需求而广为传唱。作品是一首带引子的单二部曲式,从旋律上看,作者凝练了滇南彝族民间音调的特征并加以变化发展,多次出现变化半音,以及歌唱时滑音、波音的使用,增加了旋律个性化的韵味,陈勇教授在给我们作曲系同学上课时也说到:“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是来源于外出采风时所收集到的一些彝族民歌元素,通过反复聆听和对比发现彝族音乐中运用最典型的是5、7、1、2、(#)4(首调)这五个音,便根据彝族这种典型的旋律特点创作了这首歌曲”,如《火把节的火把》这首歌的引子部分的衬词就有了典型的彝族旋律风格,让人一听就能想到彝族风格。同时,旋律在平稳的进行中设计了“涟漪”的绵延波动,使音响在流畅中略带起伏的张力。第一乐段以明亮的g徵调式为基调,在节奏使用上,在四二拍、四四拍律动的进行中,辅以带舞蹈性的八六拍烘托情绪,而在旋律的构成上,最为点睛之处是用b7音搭建的小三度的关系,使“成语性”音响形成柔和内敛的色彩,这与彝族民众热情而略带羞涩的表情形成同构,第二乐段以同主音转调的手法转换为柔和的g羽调,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两个乐句上,作者通过紧密的衬词排列、将音域拉宽、特别是采用模仿大三弦节奏这种赋有标志性的背景衬托并构成和声结构,推动旋律不断起伏抵达了情感表达的辉煌,揭示出节日的狂欢景象,作曲家对民族音乐风格的这种原声旋律风格的把握、民族风情文化的意境刻画以及使用彝族特有的火把节作为歌曲名,充分体现了这首歌曲创作对民族音乐“本源”的回归,同时,作者在曲式上的拓展,充分挖掘了人声的表现空间,更符合现代歌者演唱技法的充分发挥,将音响赋予了现代的审美韵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陈勇教授对于民族音乐创作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格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体现着和谐统一之美,因而作品于1999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而成为众多专业歌手的保留曲目。
历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绝大多数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亦如冼星海、聂耳、马可、李焕之、吕其明、刘炽、施光南等,他们熠熠生辉的艺术足迹,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哪一个艺术家的音乐创作不关注生活不表现生活,无不表达出与现实生活永难割舍的血肉联系以表现社会的心声,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努力同他们所面对的生活场景保持一致的状态。我们从那个年代众多历久弥新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审美隐喻中,均能聆听到时代风烟滚滚的回声,感悟到民族历史变迁的脚步以及艺术家火热的情怀,由此,绵延乐音的流动,与后世建构了一种永恒的可对话性。下面对陈勇教授的两首声乐作品及一首钢琴组曲进行分析,来探寻其音乐创作对现实生活的写意、抒情。
《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以降A调明媚大气的色彩贯穿全曲。旋律布局采用了疏密相间的构思并通过节奏运动中大量重音移位的手法构成情绪的张力,同时,依托快速的跳音进行与流畅乐句的相互对比,调整了人们的审美惯性,最终以歌唱技法多样性的使用和音乐线性结构的谋篇,以气势恢宏的意境完成了对金沙水、乌蒙魂的赞美。特别是依托艺术的创意,歌曲人声与钢琴就构成了美声旋律的横向流动美与钢琴和声的纵向结构美的呼应、更实现了专业技法构思与主流价值导向的呼应。
《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首歌曲为一首带前奏和补充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曲调跌宕起伏,诉说般的旋律在钢琴伴奏下显得真挚而深情,是一首赞扬家乡好山好水的一首歌曲,旋律流畅优美,情感饱满,钢琴伴奏与旋律相呼应,深化了音乐形象,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小溪水流,依山傍水的清新与亲切之感,二度音程的使用加强了民族的音乐特点作曲家按照歌词的音乐形象在伴奏音型中加以衬托来表达音画色彩,补充音乐旋律中不能体现的隐形色彩与内涵。整体伴奏运用以分解、半分解以及柱式和弦为主,营造一种轻快,清新的感觉。引子部分的10小节多用琶音和流动的八分音符来铺垫出一种小溪水流,依山依山傍水的清新与亲切之感,钢琴右手同样也是具有旋律感的,二度音程的使用增添了民族的特点,与C乐段开头的衬词乐句是遥相呼应的。B乐段采用同音转调的方式将调性转至F角调式,其钢琴伴奏音型为了衬托歌词中所描写的意境,左手以八度低为主,右手的钢琴伴奏织体以高音区带旋律式的音程织体作为铺垫,逐渐下行,给人一种微风拂面,山高水长之感。
钢琴组曲《彝山风情画》也被多种钢琴教材收录,成为其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彝山风情画》依托云南禄劝彝族的民间音调为素材进行创作,丰富了钢琴这一西洋乐器表现云南风情的曲目,表现出曲作者在不同乐器种类上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组曲由《对歌》《马车》《火塘》(篝火》《跳脚》五个场景,分别以音乐展现画卷、音画合一,描绘了一方民众别样的生活风貌。
“形”在音乐创作中主要是指音高、旋律、调式、和声、和弦等外在的形式,“神”在音乐创作中主要指的音乐创作者的创作意图,音乐创作的形式美在音乐结构的音高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音高在音乐创作所扮演的角色是形式中音响结构的音程定位。
钢琴伴奏在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钢琴伴奏对于歌曲情感表达以及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合格的作曲家来说,钢琴伴奏的写作技能是不可忽略的,在陈勇教授的创作中,尤其是对于他的艺术歌曲来说,钢琴伴奏与歌词情感、歌唱旋律都得到了良好的统一,相辅相成,作为伴奏来说,在弥补了人声音域限制的同时把钢琴这一乐器的特点也体现的很到位。现对《红土地,红土魂》、《茶马古道》这两首艺术歌曲进行简要分析。
《红土地,红土魂》这首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曲调跌宕起伏,倾诉般的旋律在钢琴伴奏下显得真挚而深情,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艺术歌曲。作曲家按照歌词的音乐形象在伴奏音型中加以变化来表达音画色彩,补充音乐旋律中不能体现的隐形色彩与内涵。如B乐段的前两个乐句是进行曲的感觉,伴奏采用前八后空的柱式节奏型,与歌词中的脚步、长征、古道、马帮等词恰好结合,陈述化的旋律加上钢琴进行曲的伴奏衬托,后面的两个乐句由于其不断提高的音区钢琴则以连续的左右手八分音符进行来丰富和声音响层次,在中间的旋律空隙处钢琴伴奏的高音部分又给与了十六分音符迂回式的半音线条流动,使得音乐情感连绵不断,最后一个乐句伴奏随着歌曲的情绪逐渐舒缓。整体来看,伴奏织体是多样化的,同时又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丝毫不显得繁琐沉闷,每种织体都运用的恰到好处,为歌曲增添色彩。
《茶马古道》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整首作品的伴奏音型呈现出多样化,并且运用了多次转调,并且伴奏在个乐段都有所对比,衬托歌词与旋律。前奏六小节钢琴部分采用跳音与二度音程的音效效果来模仿马行走时的感觉,这种小二度的在左右手交替使用,给人一种轻快之感,为歌曲演唱做了充分的背景铺垫。整首歌曲,旋律流畅优美,与歌词的结合是很契合的,所体现出的钢琴伴奏织体也是多样化的,所要体现的情感做到了三部分层次分明,即统一了词曲,又不失作为钢琴伴奏为歌唱服务的宗旨,给歌曲呈现了很好的情感转换,使演唱者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作曲作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为抽象的一项艺术技法,音乐内容的表达就更依赖于形式的支撑。而音乐的形式首先是“旋律、节奏、节拍、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音色、速度、力度、强度等要素的组合方式、结构布局和发展程序”的综合表达。
《淮南子·说林训》曰:“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于一体。”是说不同的音高组成的音律也不相同,不同的形体之间也无法合成一体。纵观陈勇教授的音乐创作,其在音高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不同情感的歌词、不同声部选用不同的音区,在旋律的设计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体现出了丰富的形态设计,以其独特的旋法和作曲技术谱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陈勇教授的课堂上,他也时常告诫我们,他说到:“对于歌曲写作来说,歌曲大方面的结构往往不是最难把握的,难点就体现在对于乐句的写作上,怎样写出符合歌词意境特点的乐句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在对于其他音乐形式的处理上,上述分析已经谈到过一些方面的内容,在此就不多做探讨。音乐创作中的“留白”意境的塑造:“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范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对于音乐创作的“留白”意境常常表现为音乐进行中的抑扬顿挫,不仅是指的所谓的休止,还包括了音符时值的长短与强弱,这些在上述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除此之外,作品中对于歌词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等的处理也体现出了一个优秀作曲家的素养。
陈勇教授的音乐创作扎根于云南本土,其歌曲创作以内秀的抒情性而见长,多元化的创作技法与民族音乐相融合,使得云南的音乐创作有了属于地域特征的独特语汇和特有的形式手段,提高了民族性音乐音响内容的审美表达。作曲学科可以说它是音乐学科中最为重要的活动,也是最见学科功力、最富创造性、最具有第一性价值的艺术活动,然而,现阶段值得我们作曲学习者思考的是,在学习传统作曲的同时如何去对待现代的作曲技法以及电脑音乐制作的普及,在跟随陈勇教授学习作曲的过程中,他经常强调的是,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来帮助我们学习作曲,但不要依赖于它,对于作曲技法来讲,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派我们都要从其音乐内容的需要出发。陈勇教授的创作之所以可以在一个很宽广的领域驰骋,原因就在于他能以科班积累为背景组织出作品严谨的音响结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丰富的音乐创作美学特征及多元化的技法表达与个性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