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岐 张宇 田佳 高兴 李相宁 吴焜玥 刘宁
(1,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心 750002;2,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 750002;3,宁夏回族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750002;4,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信息中心 750002;5,宁夏回族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 750002)
奶产业是宁夏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产业。近年来,本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从源头抓起,始终把打造优质奶源、生产优质乳制品为目标,着力推进优势产区、优质高产奶牛、优质牛奶、优质饲草、优质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竞争、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3 大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宁夏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突出。(1)区位优势显著。宁夏地处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平均海拔1100m,年均日照3000h 以上,年均降水量300mm 左右,年均气温8.5℃,光热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奶牛受冷、热应激影响较少,是最适宜发展高端奶产业的地区之一。依托宁夏平原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建立了180 万亩优质青贮玉米、100 万亩紫花苜蓿基地,为奶牛养殖提供了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饲草料。(2)产业基础坚实。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奶产业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以银川市和吴忠市为核心、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两翼的奶产业带,产业基础不断夯实。2020 年,全区奶牛存栏57.4 万头、居全国第8 位,生鲜乳产量215.3 万t、居全国第5 位;人均生鲜乳占有量300kg、居全国第1 位。建成8 个2 万头以上的养殖基地,存栏100 头以上规模奶牛场355 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 个百分点。(3)技术水平领先。2002 年以来,宁夏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全面开展奶牛选育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冷配改良体系;实施了高产奶牛选育重大专项,建设核心示范牧场30 个;累计引进国外优质奶牛19 万头,推广国内外优质冻精405 万支;全面推广应用高产奶牛选育、全混合日粮饲养、生产性能测定、信息化管理等关键技术,奶产业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奶牛良种化率、机械挤奶率、青贮饲喂率均达到100%,成母牛单产达到9100kg、居全国第3 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kg。(4)牛奶品质上乘。舒适的生长环境、偏碱性的饲草和水,孕育出香气浓郁,滋味甘醇的宁夏牛奶。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优质奶源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到宁夏落地生根。伊利集团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单体乳品加工厂,蒙牛集团建成了全国标准化乳品示范样板工厂,新希望集团全资收购宁夏夏进乳业,上海光明乳业在中卫市落户。伊利、蒙牛使用宁夏奶源生产的“金典”“安慕希”“特仑苏”“纯甄”等高端乳制品畅销全国;新希望夏进乳业生产的枸杞奶畅销区内外;塞尚乳业生产的蛋白粉、稀奶油、厚乳等精深加工产品,赢得市场青睐。(5)政策推动强力。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奶产业发展,建立省级领导包抓奶产业工作机制,着力推进奶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做强“宁夏牛奶”品牌,打造“中国高端奶之乡”。明确将奶产业作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点产业予以支持,在财政扶持、用地用水、金融保险、人才培养、产业宣传、科技支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多方位支持产业发展。各市县配套制定了相关产业扶持政策措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配套服务不断提升。
当前,本区奶产业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对标世界奶产业发展形势,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区奶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土地、水等资源约束趋紧。本区适宜发展规模养殖的土地和水资源紧缺,新建养殖基地只能规划在荒山、荒坡,距农业种植区较远,受水资源配量限制,周边配套饲草料种植有较大困难。(2)乳制品结构单一。主要乳制品以常温液态奶(UHT) 为主,婴幼儿配方奶粉、奶酪、稀奶油等附加值较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低。全区只有1 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具有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经营许可资质,年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不足1000t,年销售额不足亿元。本地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开拓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3)饲草供给与养殖分布不匹配。本区青贮玉米不足,缺少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百万吨左右,每年区内县域间调购约2/3,成本很高。(4)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本区养殖企业与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要是以合同买卖关系为主,乳品加工企业处于强势地位,牧场基本没有话语权,签订生鲜乳购销合同周期长,且先收购后定价。生鲜乳供给相对过剩时,部分乳企提高标准、压低价格,甚至限量收购;生鲜乳供给相对短缺时,部分乳企哄抬奶价、争抢奶源,导致无序竞争,牧场对生鲜乳销售市场的稳定性信心不足。(5)精准化养殖水平仍需持续提高。部分奶牛场仍然存在重视硬件投入、忽视精准化管理和疫病规范化防治等问题,只关注单产效益,不注重生产量和经济效益,奶牛使用年限过短,牛群淘汰率偏高,良繁能力不高,主要依靠外购后备牛维持产能现象较为普遍。
为切实解决宁夏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现提出以下4 点对策建议。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引导奶牛养殖向饲草饲料丰富、生态容量大的优势区域集聚发展。围绕奶牛养殖巩固提升核心区和加快建设发展区,大力推进饲草料种植和奶牛养殖配套衔接,重点调整青贮玉米、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支持饲草品种选育、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建立多元化饲草保障体系,提高优质饲草供应保障能力。推广“青贮玉米+黑麦草”等一年两茬高效种植模式,就地就近为奶牛养殖提供饲草保障供应。
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数据信息化“七化”要求,加强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全混合日粮(TMR)饲喂、自动发情监测、机械化挤奶、饲草加工、粪污清理等设备;根据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要求,设计、建造奶牛养殖圈舍、挤奶厅等,配套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设施。
围绕标准化建设、核心群选育、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物联网应用等方面,建设“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效益优”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养殖基地,推进奶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分区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支持各地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资源,配套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奶源基地。
强化乳制品加工企业“内培外引”力度,加大龙头企业培育,推动奶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支持乳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大型乳业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扩大产能、精深加工,建设世界一流乳制品加工园区。积极引进全国乳业20 强企业,扩大加工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本地乳企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加大高端乳制品生产。支持大型奶牛养殖企业通过独资建设、多主体联合建设、引进外资股份合作建设乳品加工厂,形成一批区域特色乳品加工企业。突破本区乳制品加工以液态奶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附加值还不高的现状,提升价值链,将本区奶产业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品质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