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珑玲,唐艺窈,尚伟,袁珺暐,刘佩琪,赵麒清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给人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国家的发展规划都带来了冲击,国家为此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服务与需求补助,我国在医疗卫生防控空间的建设效率上更是体现出“大国速度”。同时,针对我国的医疗资源供给速度较慢这一问题,社会各界也提出了多项医疗资源的供给新策略,但当疫情爆发,如何在保证现有基础医疗设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更加完善病患隔离点的建设模式,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力损耗以及时间成本,并快速地扼制疫情发展,形成更便捷实用的临时应急供给系统,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网格区域,并根据各种协调机制达到各网格区域共享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理念[1]。较早时期,欧美国家曾倡导医疗服务“星座式”发展模式,即该服务趋向网格化,早期美国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建设医疗设施联合体,由一所核心医院及其周围的医疗“卫星”设施组成,由核心医院来承担危重病治疗,便是网格化的早期形成模式。
基于国内“网格化”管理发展,2020年《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2]。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模式,以划分管辖地为若干网格状单元、城市部件与事件为主要管理内容、依托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治理资源下沉、数字信息化、全方位动态管理为主要特征。上海曾应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抗击“非典”,由此开创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先河[3]。现如今我国多地政府都已基本落实“网格化”医疗单位的建设,例如平顶山市湛河区先后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建设“网格化”格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了“小病不出村(社区)”的“十分钟医疗服务圈”。诸多举措说明早期我国已经有了探索医疗网格化管理的基础,并且“网格化”医疗单位的完善建设正在继续落实中[4]。针对“网格化”的提出,国内学者亦对在突发事件下的“网格化”管理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其中,现有研究认为网格化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共享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可以提升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管理能力[5],并且提出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急管理,可以完善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6]。
由此观之,“网格化”医疗管理模式将是大势所趋。
在现有的医疗供给模式下,普通社区制医疗服务网点的占比较大,但其中大多数以民营医院为主,原本民营医院的基础定位便是补充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缺失,但大多社区网点的目的仍是盈利,主要是服务基本医疗问题,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社区制医疗服务网点并不具备有效的医疗条件。
2017年,武汉市共建立354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96家,民营医院258家,民营医院占比72.88%,但在疫情期间,提供定点服务的医院共48家,其中民营医院仅仅4家[7],这就是“一床难求”的原因,且大部分的医院防护能力不够,无法承担起救治收治病患的重任。
武汉市的医院数量比我国其他城市平均医院数量多,但其用地空间普遍局促,其中武汉市70.8%以上医院床均占地面积小于70㎡,低于全国床均82㎡和国家标准床均85㎡的水平[7]。
武汉市分级诊疗制度仅关联于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患者亦是自动分流,普通诊疗的需求由社区医院满足,重症、急症由公立医院接收治疗[8],但特殊情况下,如新冠肺炎爆发,诊疗制度陷入瘫痪,下属机构基本无作用、无能力,所有负荷都承载在公立医院,密切接触者的自主隔离情况不善,医疗资源的分发亦是陷入无人问津的状态。
2021年3月22日至4月2日,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滚雪球抽样法的方式抽取了143例研究对象,其中以湖北工业大学的学生为主,同时进行网络调查,最终研究样本覆盖了全国6个省,且研究对象处于疫情期间隔离地,大多为甘肃省(43.56%)及湖北省(33.57%)。
调查数据的纳入标准为:18周岁以上有主观思考能力的居民;疫情期间居于国内的居民。排除标准为:既往有认知障碍和精神疾病史的;配合度不高导致问卷填答完成度不高者。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143份,有效率为100%。调查显示,表示了解什么是社区医疗网格化的对象占51.05%,表示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社区网格化的对象占49.95%,两者差异较小,可见仍有部分群众对于什么是社区医疗网格化的概念存疑。
居民对新建专控疫情的社区网格化节点的期望程度如下:有88.11%的群众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内增设专用于社区密切接触者隔离与治疗的服务网点,也有11.89%的群众认为没有必要,数据悬殊较大,可认为群众对于专供于疫情防控的社区医疗网格化节点满怀期待。
从问卷中可得出结论,群众目前对于网格化管理缺乏了解,对于专控疫情的社区网格化节点仍有期待。
网格化设置最主要是形成地毯化精细的管理,供医疗资源的细密性,完整性,不容缺失性发放完成[9]。其中,主要管理的城市部件应如何更完善细密,且方便管理区域网格化模式是现如今的趋势与需求,城市部件的数量以及质量也应具有一定的标准。现存的“网格化”管理仅停滞于社区医疗网点的管理,网点与网点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失与矛盾,且无法深入每家每户。各网点的目的为盈利,偶遇突发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亦是无效用,更不能成为隔离疑似病患的有效网点。这些“网格化”的节点,有着城市部件作用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点所不具备的条件。对于此,如果增设更多的城市部件,深化“网格化”节点,专供于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的患者隔离与急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城市的防控能力将会有巨大的提升与改变。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期的第一道防线,发挥其中的各种优势对于我国的疫情防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网格化之中的节点设置对于疫情防控也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10]。
“网格化”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普通医疗服务之上,应更深入改善,提供适用于任何情境下的便民利国的医疗模式。
多功能模数化医疗小方舱主要用于应对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是疑似人员、密切接触者自我隔离点。具有医疗模数单位,应急抢救单位功能,且小方舱的选址应比社区医疗网点更精细,防控功能也应更完善,小方舱可利用装配式建筑组合手法,随时随地组装,随地拆解,也可以与其他小方舱单位拼装,也应配备合理、完善的医疗抢救、隔离的资源与设备,为小方舱“网格化”体系运营提供配套设施。
针对现实生活中医疗设施的使用,首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在任何时间段,公共医疗设施都可以向某个空间点提供服务,它不会因时空距离的变化出现服务与不服务的变化,只存在所提供的服务量的差异,它反映了一种理想状态下的供应。其中,对于尺度的合理以及选址问题,需满足为某个空间点提供服务,尺度能适合各个空间点且能够提供一定的服务,以及相比较一般集体化的医院的尺度而言,尺度理应相对较小。选址问题亦是一种考量,该模型的选址大多位于街道、社区、校园内,可更细致。
如何让需求模型能更加合理地承担起医疗系统的媒介作用,该模型应具有如下特点。
①装配式技术的运用,可存在于各种尺度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变化性,随着时空距离的变化,该模型也应具有可持续性,可存在、可拆卸。
②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该模型属于应急医疗系统的媒介,其中亦是反映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的一系列医疗体系,所以理应具有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11]。
③功能多样化。应不仅仅限于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理应具有其他功能,比如突发医疗事件的应对,其余安置式设施的功能等。
多功能医疗小方舱主要应在辖区内为散点化、网格化布置,其中小方舱应以街道、社区为单位,由有资质的医院进行区域性管理。
图1 医疗网格化管属分级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①人口密度及考评数量探究
根据人口密度、周围医疗系统设置配备、辖区性质综合考评数量,其中应设定相对应的评判标准,从而进行统一调配。
②运营流线探究
小方舱的主要运营流线拟发展以下两种:
个别疑似病例的控制与传输,以管辖作用为主的公立医院与街道小方舱网点为主;
集中隔离治疗后期运营流线,主要取决于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爆发阶段,以多个街道内部小方舱与最新选址的大型方舱医院为主。
图2 小方舱运营流线策略及示例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综上所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应保证医疗资源补给的及时性、细致性,医疗资源供给分配有条不紊,也是我国防疫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智能小方舱模型体系的诞生,能够更加合理地对医疗资源进行供给分配,补充患者所需的医疗空间,能合理地解决问题。小方舱的提出与实践、网格化的布置策略,具有实践性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