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明桂 宾李天来范文丽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2.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园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方园艺设施设计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1)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2020年食用菌产品已成为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 在乡村振兴中,食用菌行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产业[1]。依据中国食用菌协会202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宁夏、青海、海南和港澳台等省区)的统计调查,全国食用菌总产量 4 061.43 万t(鲜品,下同),比2019年增长3.2%;2020年总产值3 465.65 亿元,比2019年增长10%[2]。 受新冠疫情影响,食用菌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中国海关网相关出口数据汇总显示,2020年全国各类食用菌产品出口量64.72 万t、创汇27.28 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5%、25%。 辽宁地理位置独特、气候冷凉,已成为我国北方食用菌重要产区,2020年食用菌产量125.52 万t,在全国产量超过百万吨的15个省份中排在第12 位,产值100.68 亿 元,与2019年 产 量120.43 万t、产值93.83 亿元相比,分别增长4.23%和7.3%[2]。 近三年,全省食用菌生产品种呈动态变化,总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北虫草栽培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黑木耳、平菇产量稳中有升,大球盖菇、羊肚菌产量持续上升,香菇、滑子菇产量略有下降,其他品种基本持平。 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辽宁食用菌产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辽宁是我国北方食用菌主产区,生产规模大、优势菇种突出。 据辽宁省食用菌协会统计,辽宁省食用菌种植总量已经超过14 亿袋,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抚顺、丹东、本溪、鞍山、锦州、大连、朝阳、沈阳等地,这些地区食用菌生产原料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栽培技术相对成熟,产业人员聚集程度高。 香菇、黑木耳、北虫草、平菇是辽宁省的优势食用菌品种,其中香菇种植总量已经超过4 亿袋,鲜菇年产量在50 万t 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岫岩县牧牛乡是我国香菇反季节生产最大乡镇;辽宁省抚顺县是辽宁省黑木耳种植第一县,2011年国家农业部向抚顺县颁发了抚顺单片黑木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全县黑木耳种植数量近5 000 万袋,年产黑木耳近2 500 t;辽宁省北虫草种植总量已经超过5 000 万盆(瓶),干品产量约2 000 t,沈阳市和辽阳市是辽宁省北虫草生产的主产区,占辽宁省北虫草总产量的70%以上;平菇作为传统菇种,栽培方式多样,易于管理,仍是辽宁省食用菌栽培的优势品种,产量约20 万t。
近来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当前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种养殖效益还比较低,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再留恋土地,农村青壮年外出城市打工成为普遍现象,造成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 新冠疫情使城市用工量减少、城市务工受阻,再加上部分地区道路管控,造成了人员流动困难,大量青壮年被隔离在本村,为当地的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 辽宁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重要抓手,正确引导返乡农民工加入食用菌产业,特别是掌握知识青壮年的加入,可以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机械化、智慧化进程,提升产业发展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它维护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筛选出了临床应用有效的“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有效提高了新冠治愈率、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3]。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提高,食用菌营养保健功能也受到重视,食用菌的药用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菌物制药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食用菌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有些食用菌本身就是天然的保健品和传统的中药材,如灵芝和桑黄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功效[4],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食用菌的医疗保健作用得到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越来越多人认识到食用菌药用功效,国内市场对食药用菌的需求量势必增加,药用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对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结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5]。
目前,辽宁省食用菌的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规模化、区域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但销售渠道仍过于依赖于农贸批发市场和超市,新冠疫情打乱了这种常态,使从业者可静下心来思考发展从生产到餐桌的全流程管理。 可以充分利用省内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资源,优先做好“互联网+食用菌”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结合现有的5G、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适合食用菌产业的生产管理平台和营销平台。 通过生产管理平台,可有效发布食用菌的生产信息,依据气候、土壤、环境因素和病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远程会诊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营销平台,依托互联网,搭建线上产销对接平台,增加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终端客户直接联系的对接桥梁,还可以充分利用淘宝、京东、网络直播、短视频、自媒体等新媒介,开展网上销售活动,及时组织电商企业、经销商、示范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专业化营销队伍参与销售。 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对提升辽宁本地品牌食用菌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减少中间商、缩短食用菌产品从农户到餐桌的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疫情对辽宁食用菌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生产企业,物流运输不畅、线下销售困难,线上销售渠道不畅、经营成本上升,资金需求压力大;对于销售为主企业,鲜菇出口受阻,国际食用菌市场需求萎缩,出口成本上涨,国内市场“无接触”流通亟待开拓。 因此无论在生产端、流通端还是销售端,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辽宁作为我国北方食用菌生产重要产区,其产量居全国前列,但规模化示范企业不多,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菇种有限,食用菌产业集约化程度偏低。 在疫情影响下,其线下栽培技术培训受限,虽然有腾讯会议等线上培训工具,但培训效果还不能与面对面的线下培训相比。 疫情使区域交流受到限制,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培训无法按时完成,特别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青壮年大多去城市务工的现实,关键节点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辽宁食用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足,大部分食用菌产品在产地由收购商收购,或由产地以原始农产品形式卖出,流通过程缺乏专业化队伍支撑,农产品多采用简单分装、包装加冰块运输方式,缺乏专用的包装保鲜技术,而且存在保鲜不当、物流运输中污染等问题。 疫情管控造成的流通时效性差突显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尤其是生产环节“最近一公里”冷链技术的缺乏,容易造成食用菌到消费者环节后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辽宁食用菌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要规避食药用菌产业在疫情影响下的大起大落震荡式发展。 应加大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均衡发展为目标,加速品种选育、支持规模化设施建设,推动设施食用菌轻减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同时以需求为导向搭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培养食用菌专门人才,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6]。 鼓励各地加大对5G 通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配套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进食用菌装备数字化转型,融入数字经济;探讨通过云计算来综合研判产量和销量,及时规避和预防食用菌整个生产到销售流程的风险;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不断完善适合辽宁当地的食用菌全生命周期管理算法,用科技为农业生产和销售提供辅助决策。 探索设施食用菌智能化系统,以满足人们对食用菌产品量和质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向森林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完成设施食用菌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7]。
后疫情时代,辽宁食用菌产业应加强对疫情期间新增应急产能消化的政策安排,通过合理布局、调整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等方式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改善营商环境,健全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康规范有序发展,鼓励食用菌合作社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带动菇农开展规模化生产,培育自有品牌;加强食用菌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加大食用菌综合利用,增加附加值。 根据食用菌产区发展区域市场流通的实际需要,促进产销结合,统筹规划引导和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不同层次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用“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从增加产量向增加质量转型。
全球疫情的爆发促进了身心健康的消费需求,大健康产业的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保健品、医疗物资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健康领域,科技与创新为健康产业赋能,借助技术呈现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服务形式,并不断向旅游、生态、康养等领域跨界融合,形成“大健康”产业链。大健康产业将是支撑辽宁食用菌未来发展的大产业、大机遇。 应充分挖掘食用菌的食用、药用和保健功能价值,积极探索开发“区域公用品牌+文化旅游+大健康”的融合发展模式。 建成以食用菌种植、科普、体验观光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主题公园和食用菌产业小镇的乡村休闲游景区,打造食用菌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带动消费,增加当地收入。 推进食用菌精深加工业发展,促进食用菌从餐桌蔬菜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领域拓展,培育一批食药用菌精深加工企业,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