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兰 弓辰翡
(1.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2.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造强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被陆续提出,高校是高质量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场所,是学校和社会链接的重要阶段,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劳动教育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一直以来受到“唯有读书高”等类似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普遍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对劳动的工具性替代,大学生对劳动本质认识偏狭,视劳动为低层次的“鄙贱之事”。由于长期忽视劳动,大学生成为了“知道怎么样做的知识废人”[1],长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劳动教育,使学生难以融入主体世界,更无法产生变革自我、变革世界的力量。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具有“生命自觉”的健康人,“生命自觉”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的自主性劳动。劳动教育使学生将理论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相融通,实现自主“成人”,促使学生由学习的“旁观者”转变为 “当事者”[2]199。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3]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校劳动教育的助推,劳动教育不仅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路径。高校劳动教育如同《列子·仲尼》中描绘的“近在眉睫之内”。
马克思指出:“劳动不仅仅是人类谋生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原因。”[4]196恩格斯指出:“劳动是全球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自身,同时创造了整个世界,劳动创造了所有的价值。”[5]550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他在智育、德育、美育、体育上取得良好发展,还需要他在劳育上达到较好的成效。劳动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没有劳动教育,在智育上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盲目的,所有的教育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内化于心、触动心灵。”[6]12
孔子认为一个主体的成人,需接受“文、行、忠、信”四教。对此,刘宝楠的解释是:“文即诗书礼乐等六经,是脑力活动;行即亲身践行;忠即尽心;信即坚守自身。即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不仅需要接受文学教育,还需要践行,而且文学相对容易,践行稍显困难。”[7]陶行知在《手脑相长歌》中强调,只要双手和大脑同时并用才能产生出开天辟地的成果,并提出“行动是知道的开始,知道是行动的成果”[8]。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把理想与行动链接起来,帮助所有大学生从真实世界着手,促进他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与掌握,有利于大学生从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身份转变,使得他们更快适应工作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劳动教育可以改变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劳动、不喜欢劳动和不会劳动的现状,引导他们拥有正向的劳动观,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提升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能使大学生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培养奋斗精神。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等成立了湖南自修大学。湖南自修大学的管理大纲中规定:本大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学友文文弱弱的习惯,以便学友们能够在脑力和体力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并且缩短知识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的距离,为此,每一位学友都应该重视劳动,亲自劳动[9]61。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大会上指出,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把寄生虫式的教育调整成劳动教育[10]1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9月,把“热爱劳动”确定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公德之一[11]253。1950年,钱俊瑞指出,“大学教育应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应该坚决杜绝轻视劳动,低看劳动者的态度”[12]。1957年2月,毛泽东指出,“教育应该使得广大受教育者全部成为拥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13]226。
1981年6月,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务必始终遵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互融合的教育[14]1952。1999年6月,国务院发文强调,教育只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可能培养出党和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012年,“立德树人”被正式确立为中国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之后,五育并举被陆续提出并践行。2020年7月,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所谓的劳动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所有学生从内心真正地热爱劳动,把劳动真真当成最光荣的事情,任何时候都有积极认真参与劳动的习惯。
综上所述,从建党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深受重视。然而,劳动教育的效果却似乎不尽如人意。
关于劳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割裂,使得对劳动本质的认识存在偏狭,使得劳动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1.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
教科文组织指出,在有些国家,把脑力训练和实践锻炼一分为二,把体力劳动当成是一种不幸而且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躲避,把体力劳动的操练仅仅留给看似天资不好的差学生[15]97。“思而不学则殆”,教育与劳动相伴而展开,学习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可以促使智力和双手的相互融合[16]7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可以完全脱离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否则,脑力劳动将是无本之木、无根之浮萍;没有可以离开脑力劳动的体力劳动,否则,体力劳动将是费时、耗力的低水平、低效益的简单动作。教育需要体力训练与脑力训练的融合,这个时代最可怕的是产生一群虽然拥有一定的知识但却根本没有行动能力,或者拥有一定见识而没有实干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学生[17]175。
中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工作的时候,他从事的不仅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2017年2月24日,吉林省委追授黄大年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 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割裂
“人世间最美好的梦想,唯有通过积极劳动才能变成现实;生命里的所有光芒,唯有通过积极劳动才能铸就”[18]46。需要大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诚实劳动、努力参与创造性劳动。创新性劳动是生产从未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产品,是对劳动产品“质”的跃变。创新性劳动因其创新性、挑战性,赋予劳动者新鲜感,激发劳动者的潜能与勇气。尤其当创新性劳动成功时,劳动者获得社会肯定和内心自豪感,这种精神世界的幸福是劳动的个人需求所在[19]。
2020年秋冬之交,中国海洋科技弄潮儿勇闯地球最深极——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进入万米(10 909米)海洋底的世界壮举,圆满完成了“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试验。他们当时是自豪的、幸福的,这不仅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是科技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个人奋斗目标。
3. 劳动与闲暇割裂
劳动最大的窘境是,一旦不进行强制,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躲避劳动。劳动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期望的,大学生对劳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高。但同时,许多人会在闲暇的时候选择从事自己喜爱的劳动,并将此视为享受闲暇。马克思说:“对于我来说,劳动是我自由生命的表征,是我快乐生活的乐趣所在。”[20]他们在闲暇时所从事的劳动,其实是在更高等级地享受着闲暇。劳动与闲暇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是基于自由的选择而非生存性的逼迫,自由劳动教育需要从大学生的兴趣和期望出发。
屠呦呦,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填补了中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将中医中药推向世界,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先生60多年潜心中医药研究实践,多次以身试药,她的日常“休闲爱好”就是看专业报刊、上网查阅跟踪最新学术进展,然后,记录下相关信息和自己的思考,用以指导工作。对于屠呦呦来说,工作就是她最大的休闲。
综上,关于劳动,存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割裂以及劳动与闲暇割裂三个方面的认知误区,从而使得大学生劳动教育常常事倍功半。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劳动是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独具特色的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逐步改造着自己,充实着自己。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协调自己同时协调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转换的一个必然过程”[21]207-208,与动物的劳动不同,人类的劳动有普遍的目的性。
1. 劳动是“手的使用”和“工具的上手”
劳动天生具备双重属性,劳动不仅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种谋生活动,同时也是追求更高级的释放自己的高度自由的活动[22]57-61。在劳动中,伴随着对人类的双手的使用,人的大脑和语言能力同时也得到发展。进化论指出,促使人的大脑变大的,主要是双手的不断使用[23]182-183。劳动天然需要动手和动脑相互高度结合。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人类在劳动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工具的使用,劳动同时也是个体对工具的认识过程。只对锤子进行“观察”,无论“观察”多么敏锐和细致,即使模仿王阳明格竹七天,对锤子“瞠目凝视”,也无法领会和解释锤子到底是什么,能够用来做什么。上手锤子,即使用锤子,使用得越多越努力,才能从中领悟锤子的真正价值。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上手,工具的真正价值才有可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不上手使用工具,工具就只是一个存在,并不能体现出价值。比如,一把坏了的锤子,无论如何都难以是一把真正的锤子,从本质上说,坏了的锤子只是一块废铁[24]。充分领悟锤子的真正价值,如果只是通过语言传达是非常困难的,或者说,对于一位从来都没有接触并使用过锤子的学生来说,无论教师或者师傅如何对锤子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和解释,都难以让学生真正领悟锤子作为工具的实际价值。劳动是领会和认识工具的重要途径,不动手“劳动”,或仅仅有所谓“脑力劳动”,世界并不亮相。上手的东西根本不是从理论上来把握的。
2. 劳动是“勤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勤奋”的定义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勤”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禀赋。习近平多次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等金句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揭示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的历史逻辑。治学之道,唯以勤奋居其首,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修炼,很难攀登学术高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勤奋学习,功效必见。勤奋是学者治学的基本劳动。只有脚踏实地、不懈追求真理、上下求索的人,才能深刻领悟到勤奋的力量。任何一位优秀者,百分之百都是勤奋者。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经清楚地指出:“成功等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的加总。”为寻找那株从来没有谁见过的、同时在国内外所有的文献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仅仅停留在人们希望中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日复一日,袁隆平和团队头上顶着熊熊烈日,脚下踩着坨坨烂泥,一个一个驼着背弯着腰、认真的、一穗一穗坚定地寻找着。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1965年,执着的袁隆平和他同样执着的助手们终于破天荒地找到了6株纯天然的罕见的雄性不育植株。再经过10个春秋的艰苦研究,1974年杂交水稻终于配种成功,1975年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从此极大提高了水稻亩产量,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3. 劳动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专门从事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是最低下的劳动。中国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劳动依然被视为是一种苦行的活动、一种低贱的活动,并被人们蔑视和排斥。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渐发展,劳动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劳动被看作是一种富有意义地充实人类生活的活动,一条通向满足、成就、威望、享受和财富的道路[25]356-357。人在劳动中认识世界、认识劳动对象,积累各式各样的生存智慧。劳动使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使人在实践中实现自己,从而获得幸福[26]。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痴迷核潜艇,乐在其中,“痴”和“乐”是黄旭华一生的写照。在核潜艇的第一次深潜实验中,黄旭华坚决跟大家一起下潜,虽然在下潜前做了大量工作,但风险还是存在的,深潜前一夜,黄旭华并没睡着。试验由浅潜到深潜,艇员汇报实测数据的清脆声音、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潜艇发出的巨响、焊缝的撕裂声等令人毛骨悚然。深度器的指针指向极限深度时,全艇无任何异常情况,艇长下令开始上浮。浮到100米时,突然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水扑腾起来了,到安全深度了,深潜试验成功了,大家握手的握手,拥抱的拥抱,无比幸福。黄旭华说:“任何工作都有苦有乐,作为一项特殊工作,科研虽然枯燥,但一旦能够突破,那就是其乐无穷,幸福无比。”
综上,什么是劳动?劳动是“手的使用和工具的上手”,劳动是“勤奋”,劳动是“幸福”。
我们大多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学而知之者” “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体的人因为少有或者没有机会上手工具而对工具缺乏真正领会,高校必须进行劳动教育。
1. 传统意义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正是因为对同时使用“工具”和“动手”的一贯重视而倾向于认为不动手、不怎么使用工具的、坐在那里的“脑力劳动”不过仅仅是“动脑筋”而已[27]。认真使用工具,同时使得双手和大脑更加紧密,融合共生,帮助人类不断成长的劳动才可以高效地发挥出教育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劳动教育”。本质上,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关于劳动”的理论教育,同时也是“通过劳动”的教育[28]。
高等教育是围绕高深知识进行的专业教育,其知识的高深性决定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与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统一起来。伯顿·克拉克指出,只要所涉及的高等教育是严格意义上的正规组织,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高深知识传播的重要社会机构[29]11。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与通常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是不完全一样的。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具体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的首要目的不是生产实践,而是学生教育;其次,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不是持续进行的,会有间断,之所以间断是为了产生所谓的“实践的阙然”;再次,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尤其重视双手和大脑的超紧密融合;最后,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参加劳动的大学生是劳动教育培养的主体,而不是相对不太重要的客体。
2. 新时代劳教育的新要求、新内容、新标准
新的历史时刻,劳动教育有新要求、新标准。首先,伟大梦想,劳动铸就,高校要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思想认知,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综合育人特点。学生需要在劳动中形成基本劳动能力,并从中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才干,逐渐树立起服务社会、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信念和信心。其次,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才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人工智能随着物联网、云计算、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如期而至,高新科技引发了劳动形态的巨大变化。简单重复劳动正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新产业模式持续催生新的职业,需要更高的劳动素质和高精尖创新技术,这些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内容。新时代需要把劳动教育与数字化智能时代的新需求密切结合,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数字化能力的劳动者。最后,高校劳动教育要落实落地,需要重视评价体系,新时代劳动教学需要结合高校办学实践,细化劳动教育目标,促进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劳动教育回归教育场域,以劳动教育推动人才的全面培养[30]。
清楚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后,如何在高校进行劳动教育?
古代汉语中“榜样”被解释为“样子”“模样”。《现代汉语词典》中,“榜样”释义为 “值得学习的人或事”。艾伯特·班杜拉指出,绝大多数的观察者都可以通过认真仔细观察其他人的举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习得他人新的举止模式,榜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有效的方式[31]。“子帅以正,孰敢不正?”[32]只有自己保证能做到的事情,才有可能要求其他人也做到,一件连自己都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还要求其他人做到,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榜样教育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能使受教育者主动修正自己的行为,自觉内化榜样精神从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的目的。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真正的榜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任何一所高校的劳动教育,其所有教师无一例外地应该起到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自身应该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应该勤于动手,善于使用工具;应该勤于科学研究,乐于教育事业。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教授周义朋,扎根新疆戈壁荒漠几十年,克服40摄氏度以上高温和零下30摄氏度严寒,每年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默默奉献核军工教育科研事业。他和团队攻坚克难,建成中国首个生物地浸采铀基地,为铀矿绿色开发做出重要贡献。周义朋经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2010年,课题组雇用两个当地村民协助,然而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其中一个村民连半个月的工钱都没要就“撂了挑子”。荒漠戈壁的艰苦条件,外人难以想象,就连矿山的职工也是连续工作20天,回家休息10天,用他们的话说,“20天上班期满,在戈壁滩多待一天就会疯掉”。然而,周义朋却每年坚持9个月,正是这份执着和坚守,周义朋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当有待遇优厚的其它高校和企业抛出“橄榄枝”时,周义朋说:“铀矿是事关国防建设和核能开发的战略资源,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是我的责任,野外工作虽然辛苦,但这些苦与一个个突破带来的成就感相比,就不那么重要了。”在周义朋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耳濡目染,勤奋好学,乐于动手,热爱劳动,都想成为像周义朋老师一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就是“树榜样”,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高校劳动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中每一位老师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就成为必要条件。
“躬身入局”是对“行动能力”提出的要求。亲身实践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实践同时是个体认知的基础,反过来,个体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标,个体的认知水平在改造世界的行动中持续升华。劳动实践是个体认知及其理论形成的最根本的基础,个体认知水平的提升与理论的形成来源于实践[33]381。高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做到要求所有大学生勇于面对真实的世界,并且以动手实践为最重要的方式,从而取得有价值的体验,并就此学会建造世界,造就自己。应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参与度,学以致用、“劳”“学”相长,互相促进;应帮助学生树立“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
学习不仅仅是老师努力把理论知识单向地、源源不断的传递给学生,而主要是一个学生自己努力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科所包含的所有课程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最普遍的方式。如何实现学生积极主动躬身入局,在学科课程中严格执行“勤上手”呢?首先,学科教育中会涉及学科相关的工具、方法。每一个重要的工具、方法,老师都要设计学生上手环节。如,在“会议服务”课程中,要让学生会议组织实践;在“文化建设”课程中,要让学生参与真正文化建设环节,如寝室文化、班级文化、课程文化等;其次,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要给学生安排实验环节。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安排“企业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真正掌握企业战略;最后,实践教学必不可少。如对于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毕业前至少有半年的企业实践环节;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有至少半年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时,要对各个环节的劳动实践进行合理评价。
黄文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专家。为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后用电量剧增但供给不足的问题,黄文虎将目光聚焦在“发电设备故障诊断”的研究上。当时,该技术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困难重重,需要边学习理论边做试验验证,但却找不到愿意提供支持的发电厂,多番寻找之下,只有一个处于偏远地区的小电厂——大庆新华发电厂愿意尝试。之后的几年中,黄文虎率领团队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往返于学校和工厂之间,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懈的努力,黄文虎团队取得突破,解决了“发电设备故障诊断”难题,先后获得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992年9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为支持中国航天发展的需求,黄文虎团队致力于攻关“飞船故障诊断”技术。1994—1996年,神舟系列飞船还没有完整的故障诊断系统方案,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凭着多年在故障诊断方面的丰富实践经验,黄文虎团队在没有资料可循条件下,仅用三年时间,便向飞船总体设计部门提交了载人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论证方案。黄文虎说:“虽然可靠度0.997已超过国际标准,但我们希望每一次发射都能成功,航天员都能安全返回。”黄文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50余年,培养了50多名博士,言传身教,手脑并用,深深影响了大批学子,如今他们工作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承担着国家建设的重任,黄文虎心里颇感欣慰。
内尔·诺丁斯明确指出,“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34]261。要想让劳动教育卓有成效,需要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劳动,觉得劳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如何让学生觉得劳动幸福呢?
首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认为劳动是一件自己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情,劳动对学生来说就是幸福。从心理学视域看,“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特米哈伊认为,每个人最开心、最激动的时刻往往出现在他全身心地为了一件虽然困难重重但自己却认为非常值得的事情而努力的时候,把自己的体能、智能都充分发挥到顶点的时候,通常,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流”,也就是一种非常靠近“幸福”的状态,是每个人在生活中最高级的体验[35]32。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唯有一个人意识到在劳动实践中一定可以得到比获得物质满足更重要的财富的时候,也就是他自己拥有的才能和天资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这时,劳动才可能成为他快乐的来源”[36]362。所以,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参与的劳动越复杂、越重要,劳动价值就越大,就越具有启发性,学生就越感兴趣。
其次,劳动越自由,学生感觉越幸福。这里的自由并不是说劳动不受任何制约,康德认为自由与自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积极自由指“纯粹理性实现自己的能力”,即积极自由诉诸于纯粹理性[37]。劳动自由指的是学生思想的自由,例如学生在“工具的上手”的劳动教育中,允许按自己的思路创新性地实现“工具的上手”,而不是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完全执行老师的指令;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路径;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最后,劳动越新颖,学生感觉越幸福。这里的新颖,不仅仅指劳动教育方法的新颖,如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更是指劳动教育内容的新颖,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心理学和消费行为研究表明,新颖性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积极联系。由于人们对刺激有着内在需求,劳动教育中内容的新颖性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从而维持幸福感[38]。劳动教育的内容越是让学生学习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新方法,学生感觉越幸福,越易形成自主的劳动学习。同时,对劳动教育的方式、内容是否新颖,需要制定进行合理评价。
卢梭指出:“假如不是让学生紧紧捧着书本学习,而是让他到车间去,通过手工劳动来发展心智,当学生将自己设想成一名工人时,他实际上正在成为一位哲学家。”高校劳动教育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师榜样教育、学生勤上手教育和师生追幸福教育,从表面“悬浮”变为深度“嵌入”,从而努力实现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直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然而,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什么是劳动、什么是劳动教育存在认知误区。实际上,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高校劳动教育需要从老师树立榜样、学生勤于参与、师生乐于探索等方面展开,脚踏实地、行之有效地践行。
最后,感谢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项目(项目编号:19xn0031)、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项目(项目编号:21syjs23)和西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编号:20sxb062)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