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恰图良钢琴曲《C大调小奏鸣曲》的民族特点与演奏技巧

2022-11-21 20:18:21邓筱筱
黄河之声 2022年7期
关键词:触键乐章民族音乐

邓筱筱

哈恰图良的音乐创作风格特色鲜明,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乐观向上、充满热情,他的音乐风格并不只是传统音乐,而是在传统音乐中融入了多元的民族音乐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C大调小奏鸣曲》是作曲者为音乐学校的学生所创作,具备鲜明的民族音乐色彩。

一、作曲者介绍及曲目研究

(一)作曲者介绍

哈恰图良是苏联著名的作曲家,1930年出生于格鲁吉亚梯弗里斯,1911年他被送达寄宿制学校开始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时期对音乐有了新的认知与喜爱[1]。在寄宿学校的音乐课程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音乐作品,还将亚美尼亚等许多地方的具有民族音乐特点的歌曲在课堂上聆听、讲解,使得年幼的哈恰图良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是来到莫斯科后的学习旅程,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在大三时将所学专业转到音乐专业,并被格涅辛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开始了更加系统的音乐学习,之后,由于自身的努力成为了这所学校音乐学院的教授。哈恰图良的音乐作品民族特色鲜明,涉及较多领域,有许多优秀的、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如青年时期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年时期创作的《第二交响乐》,老年时期创作的《斯巴达克》等,哈恰图良对于俄罗斯的音乐发展也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二)哈恰图良的创作作品风格

哈恰图良音乐作品风格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2]:一是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哈恰图良在高加索地区生活,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这使得他在之后的音乐创作风格展现了浓郁的民族特点,充分结合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拉伯等民间音乐,民族特色文化、音乐元素的融合,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具特点,有较强的辨识度;二是旋律丰富。许多钢琴曲的旋律丰富多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三是表达的情感积极向上。他的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态度都是正向的,充满热情。

(三)《C大调小奏鸣曲》创作背景

这首钢琴曲于1958年创作完成,这首作品是哈恰图良在艺术的不断积累之后所创作,相对与哈恰图良的其他音乐作品更为成熟,风格更加鲜明,是献给普罗科佩夫斯克小学音乐学校学生的曲目。

二、《C大调小奏鸣曲》民族特点分析

(一)带有亚美尼亚民族的音乐特点

这首曲子采用了亚美尼亚民族音乐常用的三音体系和固定低音演奏,两种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相辅相成使得这首曲子更加充满民族特点。首先,三音体系是这首作品的主旋律,主要有两个中心音和润饰音相结合[3]。乐曲的开始和第二大句都采用了这个体系,第一大句是骨干框架音结合润饰音,第二大句是二度与半音相结合,音乐上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向上的,同时营造紧张刺激的氛围,展现了这个民族慷慨激昂的民族特征。其次,固定低音演奏是该民族民间音乐常用的演奏方式,在整个演奏的过程中频繁的出现,但是出现的形式、节奏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短暂的停留,这个演奏方式占据了歌曲的大部分,主旋律是丰富多变的,但是间断、平稳的重复出现同一个旋律。

(二)带有格鲁吉亚民族的音乐特点

从持续音和平行进行两个方面,分析格鲁吉亚的民族音乐特点。哈恰图良将该民族的音乐充分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中。一是持续音。不同音乐家对于持续音的演奏方式以及解释都不尽相同,在钢琴曲《C大调小奏鸣曲》中持续音的运用主要是强调主题和声和划分乐曲结构[4]。对于强调主题和声,是指某个音节持续的出现,虽然频繁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乐曲比较单调,但是通过调整弹奏的速度,就能更好的突出音乐主题,既强调了音乐的调式,又突出某一旋律,使得这个旋律萦绕在听众耳边,绵延不绝;对于划分音乐结构,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在一个乐句的最后,起到划分音乐结构的作用,使得音乐给人的感觉十分清晰,这也是格鲁吉亚的民族音乐特征之一。二是平行进行。这首钢琴曲主要使用了三度、五度、八度平行进行,对平行音乐的使用,更加凸显了民族特点。八度音在音乐中比较常见,给人的感觉轻松愉悦;三度音则比较热烈,可以将音乐推向高潮,展现主题。

(三)带有阿拉伯音乐的特点

在这首作品的主旋律中使用了大量的润饰音,润饰音在阿拉伯音乐中比较常见,并占据重要地位。此外,这首作品中的四声音列调式音阶也与阿拉伯音乐密不可分。

一是阿拉伯音乐中的润饰音。作者将润饰音加入到这首作品的旋律之中,借助润饰音营造的效果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点。通常来看,润饰音主要有四种技法的运用。在第一乐章的最开始,左手就使用了典型的办润饰音,主音C在上行变化的基础上引出了左手润饰音的出现[5],这是对阿拉伯音乐的典型运用。紧接着第二节的左手又出现了半润饰音,主音C在下行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润饰音的使用与配合,让整篇乐章充满了神秘气息。

二是阿拉伯音乐中的四声音列调。作者通过对四声音列调的使用为作品定下了独特的基调,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这首作品中,作者主要使用了三种四横音列调。在第一乐章第二小节部分,作者使用了阿吉姆,让作品的异域特点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第四小节部分则使用了努哈万德[6];在第八小节部分则出现了库尔德。这种旋律给听众以听觉上的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不仅让这首作品的旋律更加的完善与饱满丰富,还体现了该作品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民族性特点十分明显。

三、哈恰图良《C大调小奏鸣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节奏具备民间舞蹈特质

就节奏而言,这首作品使用了典型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不管是钢琴曲第一乐章的节奏使用,还是第三乐章对节奏的使用,都出现了十六分音符。前面对于音乐创作背景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节奏的出现与作品的主题相吻合。这首为小学生音乐教学创作的钢琴曲用十六分音符这种跳跃感强的节奏一方面是对学校严肃纪律的渲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校园活泼烂漫、朝气满满的氛围感。

这种具备民间舞蹈特质的节奏型音乐体现在作品的所有乐章,在对这首作品演绎时首先应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加以把握。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作品的主音是C大调的E,润饰音则是围绕着E音展开的,就像民间舞蹈作品一样,伴舞在主舞的周围跳舞旋转,每位舞者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欢乐、积极乐观的笑容。为了将这首作品的主音凸显出来,在演绎时应当使用均匀且清晰的速度进行,将演奏的重点放在三指的E音上,突出效果,其他手指在手腕的自然带动下与三指进行配合,让每一个音符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更加流畅[7]。

在第三乐章一开始也有十六分音符的使用,并且出现了第一排的空音,在演绎时应当是右手围绕着左手进行转动,主音应当在左手上,通过左右手的配合将音乐的跳跃感与节奏表达出来。

(二)多种触键方式的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音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钢琴的触键方式则会影响音色。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作者使用了两种触键的方式。一是垂直的触键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快速强烈。二是柔缓的触键方式,这种方式相对而言是比较柔和轻缓的,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以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为例进行说明,在这一乐章中出现了很多三音体系的旋律,这些旋律多是由十六分音符与调音加以结合而来的,这种旋律的结合营造了一种激昂向上、活泼明亮、催人奋进的氛围与意境。在演奏时,应当注意通过左右手指尖的控制弹出干净、清亮的声音。手腕的松弛与紧张应当是交替进行的,通过手腕的紧张将润饰音的烘托效果展现出来,又要通过手腕的放松将十六分音符清脆干净的特色演绎出来。

在第一乐章的最后一个小节的演绎时,应当注意到曲谱上标记的渐强音。为了演绎好这一部分,演绎者需要将下键的力度尽量控制在音程的高声部上,在这种控制下的旋律才会清晰地展现出来[8]。左手与右手相配合进行抓音,顺畅自然的将旋律弹奏完。该乐章第31小节的触键方式则与开头的触键方式相反,前面营造的紧张的节奏逐渐消失,进而转为平缓温和的节奏,为了实现触键方式的顺利快速转换,演绎者在演奏时应当让左右手的指面触键实现自然的转换。

在第二乐章部分,演绎者应注意对感情的把握,触键方式应当是舒缓的,给听众流畅的线条感,旋律具有一定的歌唱性。

(三)不同踏板的运用

踏板是对钢琴个性的体现,是钢琴的灵魂所在。尽管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是比较紧凑的,但作者仍然将旋律线条安排其中,增加了作品的歌唱性与旋律感。乐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采用了音后踏板的处理方式,当弹奏完第一拍的和弦音之后就踩下踏板,并适当留下一定的空间,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当左手弹奏完小节的最后一个音时再将踏板缓慢地松开,这样既可以保持低音区的持续,增强旋律的持续性与色彩感,还可以保证旋律之间的流畅衔接。三音在十六分音符中的出现往往给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第二乐章的前两小节中,左手是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加上右手的八分音符给听众传达强弱不但交替的听觉效果。在演奏时需要注意踏板的运用,演奏的时候踏板应当在重音出现后迅速踩下,踩的时候要迅速且果断,为作品增添节奏感。

(四)对速度和力度方面的把握

在速度与力度的把握上,作者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处理,速度与力度的把握是对这首作品民族特点的体现,并能够体现作者的独特编曲风格。在第一乐章开头部分,作者对速度与力度进行了标记,这一部分的演奏应当是愉快、轻松的,速度与力度在与十六分音符的相互配合下营造欢快、活泼的氛围。右手在这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作者规定的150—160的速度上快速、均匀的下键,此时手腕给的力度应当是f。

在第二乐章的一开始,作者标注的“andante con anima”与“rubato”,意思是自由的、有感情的行板,作者在这一部分给的力度是p。演奏者在演奏时需要舒缓轻柔的触键,指腹应是贴合琴键缓慢按下,乐曲旋律的强弱变化加上踏板的配合使用让音符之间的衔接更加稳定、自然,一气呵成。

在第三乐章中,在15拍到18拍之间,作者标记了“marcato”,这四小节之前是四分之四节拍,此时变成了八分之三拍。在这部分的每个音符上作者都进行了重音标记。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对力度的把握,避免使用太大的力气去戳琴键,应当是通过手臂的变动,带动手指快速的按下琴键,弹奏出清晰明亮的声音,弹奏时的力度应当是均衡的,在踏板的配合下可以起到对这些音进行强调的作用。

结 语

哈恰图良在《C大调小奏鸣曲》中使用了特色鲜明的创作手法与创作风格,为后来的作曲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开创性的将传统音乐与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巧妙结合在一起,不管是在音乐的曲式方面,还是在音乐的调式方面都特点十足。并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将这首钢琴曲体现的民族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是民族性元素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对这首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其创作背景与演奏技巧,演奏者在演绎这首作品时可以更加自如、更得心应手。■

猜你喜欢
触键乐章民族音乐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艺术启蒙(2022年4期)2022-04-25 08:00:32
谱写肌肤新乐章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4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18
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触键技巧探究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北方音乐(2017年19期)2017-01-28 14:14:36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戏剧之家(2014年17期)2014-10-09 03:34:44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大众文艺(2014年2期)2014-07-12 08:48:27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