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锐
音乐编辑学是近年来兴起和逐渐建立完善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音乐学和编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学习内容既包括音乐学又包括编辑学两方面的内容。音乐编辑方向的书籍少之又少,文本编辑活动往往呈现于实践层面,缺乏系统的文本编辑理论方面的关注。《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①的问世是是音乐编辑学科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针对该领域学科教学、学习和应用实践。笔者抱着学习的态度和探知欲观看此书,在此谈谈自己看的发法并作出进一步的思考。
《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是作者作为音乐专业核心期刊副主编的多年从业经历以及在各院校讲授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著述。其适用于广泛领域的音乐从业者,融学术性、知识性、应用性于一体。
整本书分为前言、绪论、七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结语和后记。《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在对“绪论”进行基本概念、各部分内在关系间的初步梳理,提出音乐文本编辑理论创建的迫切性和音乐文本规范的未来构画外,其他的内容将分为七章展开,这七章根据文本内容顺序编排,层次分明、内容全面、逻辑严谨清晰。
七个章节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音乐编辑人员工作内容、行为特点、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工作对象进行介绍。音乐编辑人员应当具备音乐家的专业化素养;要求音乐编辑具备尽可能过硬的文化功底;具备编辑出版领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素养;具备政策水平、市场意识、成本观念及经济核算的本领。
其次,是对于音乐文本内容中的一些要素的规范讲解。一、文论中各级标题的设定及其序码的使用、中西方音乐作品标题的设定命名、各类数字形式在文论写作中使用的常见问题。二、音乐领域文本中的字符文本。(一)对如何正确使用汉语字词进行讲解,并进行文本内标点符号使用问题的探讨,包括标题和序码中的标点运用。作者在此处告诫我们要重视和提高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对语言文字学习的提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79页)。(二)以外文中英文字体各种格式的使用以及五线谱中各类技术术语的外文应用为主,兼顾其他语种情况,来探究其文字和标点的应用问题。三、作为行业特色体现和常见类型的乐谱文本。以所见、所用和传播最频繁、广泛的五线谱和简谱为对象,探讨其写作时遇到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和规范化应用的概括,并对文本中出现的与乐谱符号相关的其他问题一并探讨。
再次,对音乐文本核心内容之外的一些补充内容的规范介绍,这部分的学习适应于各科各类文本。一、对于标注(注释、参考文献)问题缘起及概念做出释解,对于国内外的主要标注体系及学界的具体应用方式予以阐述,直至对标注的标号位置、注释内容、各类标注形式的恰当应用等问题做出分析与归纳。二、对于正文之外的附属材料,如摘要、关键词、图表、附录、参考文献等的编写和运用做出讲解。
该书的一个精华部分是对每个知识点的探讨说明中,附上了大量的例子讲解、案例分析,并进行正误对比,使读者能更直观的理解文字讲述的内容,这也说明作者为了使读者更好的学习此书做了大量辛苦细致的收集工作。
还有特别可贵的一点是,作者首要提出了要善待出版人的意识观念。将文本编辑与文化传播链相衔接,在文化领域提倡人人树立编辑意识、敬畏出版物并尊重出版人劳动的理念,并将这一切上升到音乐编辑学学科建设的高度做出总结。
书的前言、结语、后记,虽不是书中讲述知识的核心内容。但,却是非常值得拿起书,先阅读一番的内容,能够从中看到作者书写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对此领域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看法,也更能了解作者和这本书的意义。
这是一部“软硬相合”的著作,书中前后作者的自我论述篇章中看出作者对行业、学科的关怀和未来展望,书中七章中心内容又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型讲解。
此书除了书本作者对知识的阐述,还有在结语的最后两段(第251、252页)对学科的看法,是笔者非常之赞同,并且想要以此,作为今后的行动标杆。对于音乐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当下并非是探讨编辑历史的进程,梳理出版物发行得失,也非为争取学界承认和学人的青睐到处呼吁辩白,不应在乎学科被列为几级……而应该如编辑职业工作特点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尽早创建规范、统一、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和国家相关标准的书谱著述标准,为推进应用性音乐编辑课程的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而努力。踏实下来,做好本职工作,为中国的音乐事业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随着音乐类学科的深入研究、学科建设的完善和越来越多的音乐类书籍、文章的出版发行,也应越来越重视音乐类发行物的规范化发展。相对于一些广为人知、成熟且完善的学科,如音乐教育学、音乐史学等,音乐编辑学这一学科名称就显得陌生且新鲜,甚至还会被部分音乐人士不屑地讪笑,对于这一名称的相关问题,现代音乐编辑学家蔡际洲②的文章作有详细论述,“音乐编辑”一词作为一种从业者的称谓,或是作为音乐传播活动中的一种音乐行为,都可以看到它的踪影。但作为一门“学”,并对其开展学术研究,却是在改革开放后“悄然兴起”,如编辑工作的特点——“为他人作嫁衣”一样,默默无闻地在进行着。
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都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规律的产物。要看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否向它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并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要看其自身活动发展规模的大小,实践水平的高低和经验积累的丰富程度而定。
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普通民众也开始逐渐对于生活建设必须的专业之外的领域—音乐,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学习,这也使得音乐类普及文本的爆发式增长,而以此为工作对象的音乐编辑人员的需求增多,这也是笔者认为促使音乐编辑学这一学科的一个迫切需要发展的原因。
音乐编辑行为作为业界执业者的组成部分,从工作性质上来讲并不能直接创作或创造新的作品和成果,只为音乐及音乐学术的保存和传播从事服务。由于当今社会对音乐及音乐学术的保存、交流及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大,就不能忽略音乐传播链条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在这个链条上发挥作用的各类音乐编辑们的作用。音乐文本编辑人员像是音乐界的“螺丝钉”,作为幕后人员看似渺小却又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曾遂今在《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③中谈到在当代社会中,没有音乐编辑对音乐传播活动的参与,没有这种枢纽环节的构成,音乐家将孤立于社会之外而不能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音乐文本的编辑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5页),从春秋时期就有确切的考证,如后世所称的“六经”中的音乐作品集《诗》、乐论文献《乐》,而孔子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音乐编辑家。因此作者也可贵的提出了要善待出版人并敬畏其劳动成果。
面对文本规范问题,早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讨论并进行深入研究,发表文章对其进行论述④;一些机构或相关部门等也发布各种文本规范的相关规定。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⑤,自2012年6月正式实施以来,在教育界、出版界得到广泛应用,也引起社会公众的一定关注。但可能因为该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发布施行多年来,很多人还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这个新的国家标准,也没能严格和自觉地执行这个标准。如在此标准中有讲到一点“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但像一些已出版书籍却没能按照此规范,例如黄镇伟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的《中国编辑出版史》2016年再版后,却还是出现了这方面错误。可见,文本规范普及的重要性和文本编辑人员的重要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给学子读者造成误导。
针对于此问题作者也在书中进行了论述(第102页),分析其问题及缘由大致存在如下原因:对于书名号的使用规则不尽熟悉;对于“作品”范畴的判定存在偏差;对于标点符号应用规则的调整,没有及时给予关注。在音乐文本中,课程名、课题名、音乐会主题、讲座名称等非“作品”名称和标题可以按照正常行文书写,不着任何标点;如若在行文时担心其与普通文字混同,想要有意的做出强调时,可以将之施以引号(“ ”),起到辨识和凸显的效果;对于音乐会主题名,正常行文时可以施以引号作为区别;对于媒体开辟的节目、栏目名称作为“作品”来看待,对之施以书名号,以区别于普通的语词。
在音乐领域,比较早关注文本规范问题的是当时留学澳大利亚的青年学者杨沐,杨沐在文章《我国音乐学学术文论写作中的几个问题》⑥曾以学术批评的方式提出音乐论文的格式、引文、实证三方面的问题。讲到多年以来,我国音乐学界在学术文论的写作方面一直存在一些被普遍忽视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专门提出讨论可能会被认为是小题大做或是钻牛角尖。但是实际上,这些被忽视的小问题常常关系到一篇文论的写作质量与学术价值,还能反映出作者的研究及写作思想是否严谨、态度是否严肃、方法是否科学,甚至可以反映出作者学术道德的高低。学术研究在思想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固然应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但学术文论写作的书面形式必须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现以具有较广泛的人群使用的关于文论写作的巨细规范⑦,而我们当下缺乏这样为学界所广泛认同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指导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文本问题的重视程度,对每一位严谨的音乐家来说,即使没有这样的公认文本也应该认真对待此事项,因为自己的成果是要接受专业界同仁检验的,是会成为青年学子引以为学习研读使用的,是要保存传承给后人的,因此,要时刻保持编辑家的职业习惯:认真、严谨、规范。
多年以来学校内对于各式文本的教习、书写多以“大致齐”的心态和模式,或以经验式的认知在运行。大多数老师只是对学生文章的内容水准进行把关指导,并没有过多对文本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很多人会觉得是“吹毛求疵”只是觉得大致可以就行,或者是“比葫芦画瓢”、粘贴复制,并不明白格式为什么如此写、有几种规范模式等。这就导致很多学子在获得更高学位后还是对自身成果体现形式问题,知之甚少。
因此,提高高校学术规范建设意义重大,需要高校对此重视,从校园入手,让新兴的学术学子有规范意识,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对专业成果的体现形式问题不能只靠简单的“论文写作规范”把关,只将重心放在标注法,要对文论格式的各方面订出具体规范。对于学术论文要行文严谨,注意文法规范,语言不可太过随意。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学习音乐编辑学的教科书,除此之外还能够促动学界同仁对文本形式规范化的思考,提升广大学子的文本书写规范意识。不管是音乐编辑学学科的学生还是广大其他领域的学子,这都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拿来研究学习的好书。音乐编辑学本身作为一门冷门新兴学科,此方向的专业学习书籍就非常少,这本书的问世对该领域的贡献不言而喻,是里程碑,又是新的起点,弥补了音乐编辑学领域教科书方面的空白,使此学科的学子从文献学习走向立体的书本学习。■
注释:
① 陈荃有.音乐文本编辑理论与实践[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
② 蔡际洲.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M].中国音乐年鉴(2001年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3-31.
③ 曾遂今.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04):5-11.
④ 蔡际洲.音乐学学术规范论略[J].音乐研究,2004,(02):5-17.
⑤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2011-12-30.
⑥ 杨沐.我国音乐学学术文论写作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8,(04):69-74.
⑦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编著:《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第16版),吴波、余慧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美]约瑟夫·吉鲍尔迪:《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第2版),沈弘、何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美国心理协会编:《APA格式:国际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手册》(第6版),席仲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