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语境”下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11-21 16:32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9期
关键词:媒人技能型文科

张 智 张 丹

科技为先,多元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规划,提倡科技为核,学科融合,努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媒体深度融合,迫切需要技能型智媒人才。因此,结合当前语境,摆脱传统培养观念的束缚,优化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模式,促成智媒企业、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三者互惠共赢的发展机制乃当务之急。

一、新文科与智媒时代语境分析

“新文科”以学科交叉、知识应用、适应国情为特征,满足了当下我国对于科技人才、复合式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之我国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逐步向智能媒体转变,也需要技能型智媒人才的加入。这两方面因素形成了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的内外动力。

(一)新文科——技能型人才培养内驱力

“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是在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背景下产生的,能够形成多元化学科交叉,适应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符合当下“互联网+技术”国情需要。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宣言》,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的提出首先强调多元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新文科”注重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型培养,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理工科的基础知识,也会成为新文科人才的必备培养课程。最后,“新文科”更加注重文科专业基础的夯实和素质培养,有意识地将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实际教学中。可见,在这种多元学科交叉与技术应用推广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为技能型智媒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向、标准和思路,以及重要的内驱力。

(二)智媒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外动力

2020年,我国先后出台了“新基建”、媒体深度融合等重要政策。可见,在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引领下,人类社会经历着从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的变革。因此,在传媒产业向着智能化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对传媒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首先,信息采集智能化。进入智媒时代之后,信息采集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新闻采访模式,除了原有的沟通和观察能力之外,更需要传媒人具备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其次,信息加工智能化。智媒时代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传媒人才过硬的知识素养和编辑能力,更需要灵活使用智能软件。最后,信息传播智能化。与传统的媒体不同,智能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借助了计算机、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加持,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进行互动传播。因而,从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播来看,传统的传媒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向智媒人才过渡,这也成了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的外部动力。

二、高校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教育部提出“新文科”建设以适应新国情、新需求,但是伴随智能媒体的飞速发展,部分地方院校的智媒人才培养依旧滞后,难以满足一线智媒企业的需求,不能很好地将人才与市场进行对接。

(一)思想传统,模式陈旧

对于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传媒教育而言,仍有相当多传媒教学活动停留在较为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之中,不仅无法满足当前背景下广大传媒学子的学习需求,而且会使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在现阶段高校传媒教学课堂中暴露无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智能媒体急速发展,而教学理念未能跟进有很大关系,以致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未能与智媒发展完美对接。

(二)积累不足,技术欠缺

就目前的教师队伍来说,在多元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对智能化技术的积累方面还有所欠缺,这导致大部分教师不愿轻易转换自己已经熟悉的教学模式,也造成了部分教师常常采用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三)硬件不足,缺乏合作

智媒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高的教育成本,无论教学实验还是科研都对硬件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大数据配套设备、专业的摄影摄像设备、虚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设备等,都需要投入较大资金。然而,许多地方院校受限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加之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经验不足,达不到对于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的水平。另外,校企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作,难以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集群化智能传媒产业。

三、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面对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的症结,地方院校应打破传统的培养教学思路,以“新文科”建设为重要语境,改进教学思想与理念,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养,强化与一线智媒企业沟通,逐步形成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以适应智能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

(一)教学改革,学科融合

对技能型智媒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新学科”为构建语境,统筹教学改革思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客观地讲,传媒产业本身就是复合型行业,尤其是短视频、直播等借助网络和大数据的智能传媒,更加需要多元化运营与发展。因此,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需要文科领域内外兼容。一方面,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具备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提升智媒人才的复合化理论和实践视野,建设学科交叉、文理交汇的培养方案,尤其是与信息科技相关的技术领域,可作为核心课程开设。另一方面,加强文科内部专业的交叉融合,夯实智能传媒的基础素养和价值判断。虽然“新文科”建设强调科技为重、学科融合,但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素养必须在低年级夯实,以此彰显传媒人才“智媒思维”培养的精神价值内涵。因此,在“新文科”语境下,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内的融合,从教学的思路和培养着手,以信息科技为重,注重智媒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智媒思维形成和内容价值判断的培养。

(二)师资融合,提升教学

师资力量作为保障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不仅需要多元融合、与时俱进,也需要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和多元化融合,在原有的专业化基础之上,适应智媒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该加强教师对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方面的培训,从教师层面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技术的引入与提升。其次,继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建设。为了能够使技能型智媒人才做到与时俱进,高校传媒类专业还应引进或者聘任一线智媒企业人才,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和创造理念带入校园。与此同时,还应该安排本校传媒类专业的教师定期到一线智媒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企轮换,以打造本校双师双能型教师。最后,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高年级实行现代学徒制。即与一线智媒企业合作,聘请业界的智媒技术精英来校当导师。如此,学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学习。在低年级学习文科通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在高年级可以跟着学校聘任的“师傅”开展实践创作活动。当然,也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核心,将学生引入项目,直接进入一线智媒企业当中,跟技术负责人做学徒,进行创作,以此改变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局面。

(三)产教融合,集群发展

客观地说,校企合作是实现智媒人才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从高校层面来说,对于智媒人才的技能型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能够与智媒产业升级发展紧密对接,不至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企业的加入能够带来项目资金,减轻地方高校的资金压力。从企业层面,通过与高校进行合作,不仅能够入驻高校创业孵化园区,为企业节省一定资本,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技术人员在高校中得到理论方面的提升,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素养。从社会层面来看,校企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地方社会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城市的点、线、面全面建设,推动地方社会的科教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以高校为载体平台,吸收智媒企业入驻,逐步形成文化、院校、人才,资金、平台、技术,三位一体的集群化发展策略。当然,集群化发展不仅仅是以项目为核心,优化校企资源配置,还可以直接进行产业合作模式,深入发掘校园文化资源,从而巩固高校与智媒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为技能型智媒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劲的驱动力。

结语:

由此观之,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媒体深度融合逐渐步入智媒时代,都为技能型智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外动力。在此语境下,部分地方高校传统的智媒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思维固化、积累不足、技术欠缺等方面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智媒时代的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因此,“新文科”语境下技能型智媒人才的培养应当更加注重教学改革、师资融合、产教融合三个方面的发展,以“新文科”建设为核心思路,整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力图将高校的技能型智媒人才培养与社会一线智媒企业的需求相衔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要。

猜你喜欢
媒人技能型文科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归零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相亲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孙文科
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