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呈琛 郑诗琪 高 鹏
(1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2汉中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陕西汉中 723000)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有利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提质和成果的巩固,有利于化解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性矛盾,有利于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脱贫[1]。《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强调,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分析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以便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农民增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2-3]。同时,农村产业融合也从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逐渐向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电商销售、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结合扩展[4-5]。
一些学者在如何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特色产业振兴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陈 云等[6]从资本视角探寻民族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合理路径。何序哲等[7]通过对沈阳(县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发展“飞地”经济。刘海雯等[8]对浙江省文成县的特色产业——杨梅开展了实证分析。但是,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导致我国乡村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基础和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因而对典型区域的产业进行研究是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
陕南秦巴山区位于我国南北交界处,学者对该区域乡村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的较少。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胡家坝镇罗家河村位于巴山深处,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区域之一。该村远离交通主干道,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但由于山多沟深、广种薄收,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在实现脱贫之前,罗家河村与秦巴山区其他贫困村庄类似,因而对其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陕南秦巴山区的罗家河村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罗家河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罗家河村位于宁强县胡家坝镇政府西南方向,距县城40 km,有耕地574.75 hm2、林地1 239.25 hm2,全村427户,13个村民小组,共计1 534人。由于其山大沟深的特殊地理区位,耕地多为土壤贫瘠的林地坡地。全村并没有特色主导型产业,农户也都是自由耕种。但是,不同农户在体力、智力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全村产业种类较为分散、杂乱。无论是畜禽养殖业还是农作物种植业发展都良莠不齐,全村在发展特色产业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罗家河村农产品种类多却不优,虽有政策扶持但缺乏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整体规划。农户自主独户分散发展,跟风现象严重,全村主要种植油菜、蔬菜、核桃、香菇等。由于没有长期持续的农业产业规划指导路径,缺乏整体规划,全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无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不具备规模效应。此外,罗家河村一直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整个宁强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多为家庭作坊式,因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扶贫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宁强县基本民生得到了保障,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通组产业路、农田排灌系统等设施农业建设总量与平川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罗家河村坡耕地和碎片化耕地面积占比较高,产业分布零散,无法进行规模化种植,导致农田不能进行机械化耕作,土地产出率低。全村只有一个调蓄水池,且暂时没有修建排灌系统,全靠农户肩挑背扛或自行连接管道进行灌溉,遇到枯水期或作物需水关键时期,无法保证精准灌溉,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较弱。此外,全村在脱贫攻坚时期完成了全部通组公路建设,但是部分特色产业如林下中药材、银杏、山桐子等种植区域还未建成产业路,极大地限制了农产品销售输出,因而打通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罗家河村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人数占总人数的98.2%,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限,加之地理位置的劣势和经济发展缓慢,长期缺乏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指导,因而种养殖技术较为落后,缺乏精细化农业技术,没有加工产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占比较大,机械化水平不高。全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较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较低,且品种也单一,在主要农作物玉米、油菜、马铃薯优良品种选用,农药、化肥升级等方面比较薄弱。
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时期,农村产业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不匹配的问题十分显著,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重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9]。在对罗家河村的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优劣势进行客观评定后,帮扶单位与宁强县政府及罗家河村“两委”进行多次会议讨论,确定了罗家河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引进改良品种实现基础农业增收为核心,联合企业发展制种油菜为助力,通过种植元胡、丹参等,因地制宜培育罗家河村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联合发展模式,培育、扶持和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通过采用联合发展模式,截至2021年底中药材种植产业共吸纳带动村民400余人,种植元胡4.09 hm2、丹参0.67 hm2,建成银杏采摘园60.67 hm2。在确定主导产业后,无论是宁强县政府还是罗家河村“两委”和驻村干部,都真正做到一切服务于产业,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切实从产业需求出发进行帮扶和指导,累计投入资金97 591元,为罗家河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内生动能。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有序开展。政府及帮扶单位着力完善罗家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硬化及拓宽道路总计约10.8 km,修建便民桥1座,新修沙石路4.5 km,有效提升了罗家河村人居环境质量。基于罗家河村目前自然资源及坡耕地较多的情况,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要求,建设蓄水池4个、基本农田灌溉堰坝水渠3个,解决了13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100%。同时,积极探索治理罗家河村的碎片化耕地和坡耕地,对重点发展区域耕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展梯田建设。对较多的碎片化耕地进行合并,平整土地面积逾66.67hm2,优化土地利用,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着力建设集中连片的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建成1个玉米高产示范片3.33 hm2,建成1个马铃薯高产示范片2.8 hm2,实现马铃薯较常规品种增产8 550 kg/hm2、增收5 100元/hm2。
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加强农业技术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指导与支撑作用,借助科技力量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10]。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近几年,通过科技特派团等形式选派相关农技专家指导帮助罗家河村建设银杏采摘园。与种植业不同,养殖业受前期投入大、瘟疫传播等问题的影响在罗家河村一直发展不起来,经过养殖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帮助,罗家河村发展了土鸡养殖、中蜂养殖,其中发展贫困户土鸡养殖1 300羽、中蜂养殖26桶。同时,不断发挥农技专家人才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加快和促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应用。此外,发动宁强县当地农业部门、乡镇农技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100余次。针对罗家河村的元胡种植主导产业开展对口技术服务,对种植户进行集中培训、现场培训,结合农户在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罗家河村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难、现有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变革难等问题,宁强县着重培育家庭农场主,让其成为罗家河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者、农民致富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同时加强宣传吸引本村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投资农业产业,吸引懂市场、懂营销、懂管理的人才回乡开拓农业市场,扶持培育出银杏高产示范户2户、天麻种植大户5户、香菇种植大户2户、母猪养殖户3户,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一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返贫的风险较高。罗家河村是陕西南部一个典型的山区乡村,受巴山地形及地理位置的影响,乡村封闭、自然灾害频发。虽然罗家河村自然资源丰富但并未形成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合理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山区碎片化耕地和坡耕地的治理,提高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在政府、农业农技专家、企业的指导和帮扶下,罗家河村在2020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并且在消除贫困的基础上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后期将继续发挥群众的内生动力,重点培养乡村互联网新型人才,构建互联网营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