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探析
——以雅安市名山区为例

2022-11-21 16:23:13杨万辉刘忠友任国业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规范农民农业

杨万辉,刘忠友,王 昕 *,任国业

(1.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农业农村局,四川 雅安 62510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农业研究所,成都 610066)

1 发展农民合作社的重要性

我国农民合作社是在农村重大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应运而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广大农户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1],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被认为是实现小农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2];是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引领产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激活乡村资源要素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从我国的国情、农情来看,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将是中国农业主要的经营形式,如何使其提质增效更深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为小农户经营模式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社不仅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有重要意义,而且与农业稳产增收的理论逻辑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于我国家庭经营政策从“生产社会化”向“服务社会化”演变,弥补农业家庭经营功能不足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农业生产的“产前和产后”服务环节具有明显优势[3]。

2 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乡村已进入全面振兴、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农民合作社也由培育发展转向规范提升发展,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规范已成为其发展的主题。政府对合作社的鼓励和扶持也是与合作社的规范发展联系在一起的[4]。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农民合作社数量快速增多、涉及产业领域不断扩展、农民合作社单体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农民合作社也普遍存着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与成员联结不够紧密、专业化服务体系不全、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服务功能较弱、“空壳社”“僵尸社”大量存在等问题[5],亟需规范改进,提升发展质量和运行成效。

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为例,名山区现有13个镇(街道)98个行政村17个社区944个村民小组,农户78996户、农业人口263920人,农用地面积4.47万hm2;全区现有注册农民合作社387家,以村平均近4家/村,其中,种植业244家(茶叶苗木105家)、养殖业120家(生猪72家),农机服务23家,现有国家级示范4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市级示范社24家、区级示范社30家,各级示范社总量占全区农民合作社总数的18.86%。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3.6万余户,年度分配盈余达300万元[6],经营范围从茶叶、生猪养殖、水果、蔬菜等拓展到了农机服务、农技推广、乡村旅游等,经营内容从单一的生产服务向产加销储运纵向一体化转变。农民合作社在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民合作社发展不平衡、规模小、生产管理环节松散、“空壳社”“僵尸社”多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据统计,名山区农民合作社中组织机构健全、内控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不到50%[6],农民合作社服务引领名山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功能还有待增强。因此,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3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做法

3.1 以外部资源导入为关键,增强发展动能

外部资源的导入有助于克服单个合作社存在的观念缺陷、资源缺陷以及能力缺陷等问题,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名山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导入各方力量合力推动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引入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学院、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等资源,推动合作社带头人培育、合作社品牌建设的同时,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省茶科所开展深度合作,为合作社茶叶繁育、科学生产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多家合作社还与企业建立了股权合作、共建基地、长期购销契约等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例如蒙峰茶叶种植农民合作社与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组成产业基地联盟,走上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可追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导入各类外部资源,有效地克服了单个合作社观念更迭滞后、市场敏感度差、资金技术不足等弊端,增强了合作社发展动能。

3.2 以经营领域拓展为重点,降低发展风险

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市场的双重叠加风险,加之,因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无法向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工业大生产一样,源源不断地创造产品和价值,导致农业盈利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薄弱。名山区农民合作社采取多样化产品组合,在生产一种主导产品的同时,又发展一些其它种类的产品,这样既不脱离主业,又获得了范围经济效应和分散外部风险的好处,保持价格平稳。例如,香水苗木种植合作社在种植茶叶的同时,发展本地气候土壤适宜、劳动投入密集度低的油茶产业,实现了市场风险的分散和劳动力需求的降低。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农机服务合作社在提供服务中,也开始通过流转土地进入生产领域。名山区通过采取拓展经营领域的方式,实现农民合作社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等多重效益。

3.3 以绿色服务供给为导向,提升发展质量

绿色生态是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名山区不仅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引导合作社遵循绿色、生态、循环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并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奖励补助等方式,引导成立一批农机服务合作社,开展人畜粪便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茶叶、水果种植类合作社为对象,实施“有机肥代替化肥”“沼渣还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叠加效益。2020年名山区在百丈、红星、马岭、茅河等镇(街道)30多个村建设了“茶-沼-畜”模式示范片,推广沼渣沼液还田增施有机肥0.23万hm2,实现了种养循环[6]。

3.4 以人才队伍打造为支撑,释放发展活力

名山区创新“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跟踪式服务”等培训模式,开展农民合作社建设以及与合作社发展密切相关的茶叶种植与加工、猕猴桃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技术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鼓励农民合作社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深度的合作机制,通过项目签订、平台搭建、科研合作等方式,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实行结对帮扶,为合作社提供经营管理、生产、加工等全方位的发展指导,推动合作社发展质量提升。时下,一些观念新、学历高的青年人才加入合作社的意愿逐步提高,为合作社注入了新鲜活力,有力推动了农民合作社的经营创新、产品迭代、业务变革。全区73家区级以上示范社的302名管理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凭有10人,占比为3.2%,其中6人为合作社理事长,35岁以下有43人,占比为14.2%[6]。

3.5 以产业全链拓展为主线,强化发展效益

由产品竞争上升到产业链竞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名山区部分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链延伸和升级,即通过向前参与到农用生产资料供给环节以把握住“进”,并向后延伸到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以把握住“出”,着力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服务等环节贯通衔接的全产业链闭环,强化合作社发展效益。例如,作为主流的茶叶种植合作社始终坚持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衔接,推动种茶、育苗、茶叶加工厂建设,实现了茶苗育种、栽培、加工、销售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4 农民合作社发展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4.1 合作社注册门槛低,部分合作社发起人具有投机心理

部分合作社在注册时,发起人以套取资金扶持为目的,并无实质性经营规划和具体经营活动,导致无牌子、无机构、无制度、无人员、无基地、无营运的“空壳合作社”出现;一些农业企业公司设立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套取国家补助资金,从而组织当地农民凑人数设立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只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以合作社的名义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成为“僵尸合作社”。还有一些农民合作社则是以家庭成员出资,合作社的运营、利润分配往往由一个人说了算,成为“一人合作社”。

4.2 合作社内部利益联结不紧密,互助合作意识不强,责权利难统一

农民合作社作为“三民四自”组织,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业农村、供销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其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没有强制管理职能,部分农民合作社章程只是形式,普遍缺乏奖惩机制、缺乏约束力,内部社员往往只讲权利利益,不尽义务责任,有好处就上、讲义务就躲,违背了合作社的互助共赢宗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7]

4.3 合作社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

相当一部分农民合作社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成员文化程度低、小农意识强、民主意识缺失、管理水平差,虽然依据章程设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和相关管理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仅停留在字面上,可操作性不强,真正发挥作用的寥寥无几,运营和管理随意性较大,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内部控权”问题严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4 合作社缺乏积累,发展后劲不足,服务带动能力弱

农民合作社对社员以无偿服务为主,缺乏直营收入,自我发展难,加之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未按比例提取足额的公积金公益金,合作社对社员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较小,社员受益小,在不同程度上,也许服务受益得到了体现,但资金受益仍显不足,合作社活动拓展难,做大做强乏力的同时,服务带动作用也难以发挥,对社员缺乏吸引力、向心力。

4.5 合作社缺乏各类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

农民合作社的参与者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科技专业知识贫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低下,相关青年专业人才匮乏。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所在村组负责人或当地的种养殖大户担任,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和新科技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要求[8]。大部分合作社依据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经营,由于自身认知的局限,对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对合作社和产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对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相当缺乏,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5 精准施策,改进提高,促进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

5.1 依法严格农民合作社注册管理,畅通注销管理

市场监督管理和金融等部门配合,加强对农民合作社注册资金、成员出资验资,对实缴情况真实性予以审核,镇村组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基地情况的审核,从而从根源上杜绝“空壳合作社”的产生;同时,畅通注销管理,简易农民合作社注销程序,降低退出成本;加强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加强指导服务,实行合作社年报公示制度,连续两年未网上年报公示的,予以注销,从而剔除“僵尸合作社”,确保农民合作社名副其实,发挥农民合作社应有的积极作用。

5.2 强化利益联结,责权利统一,实现互助共赢

实行合作社成员带资入社入股,入社成员不仅要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而且要出资入股,形成必要的真正的利益联结,才能形成同心同向、合作共赢,责权利统一的合作发展良好格局。人人同心、其力断金,农民合作社要真正走得远,做大做强,利益联结是关键。

5.3 完善章程,健全制度,规范运行

有规矩成方圆,农民合作社章程就是合作社自己的“总家规”,合作社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其他一系列因社制宜的监管制度,均要依“总家规”制定,理事长依制度进行经营管理、落实发展规划,监事长等依制度进行监督,克服运营和管理随意性,合作社运行规范有序有向有效,从而实现互助合作共赢。

5.4 规范收益分配,建立合作社发展基金和风险保障金,增强服务带动能力

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效益原则,农民合作社在做好对内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运营服务,规范财务管理、规范收益分配,按比例提取足额的公积金公益金,建立合作社发展基金和风险保障金制度,不断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同时,做好二次分配,充分激发合作社对社员的吸引力、向心力。

5.5 整合合作社政策资金效用,做好合作社人才培养,培育合作社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组织工作的领导,形成发展农民合作社合力,为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场监督、农业农村、供销、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鼓励合作社用好相关支持政策,用好财政扶持资金,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将财政扶持资金用在合作社最急需的基础设施、生产运营发展、产业培育、品牌创建等方面;同时,加强对合作社理事长、财务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综合能力的培训,包括政策法律知识、项目资料能力、现代网络电商知识等等的培训,不断提高合作社参与人员的政策法律和文化素养、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冲创参与现代国际市场的能力,增强合作社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合作社桥梁纽带作用,带领广大社员共同致富,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6 结论

我国农民合作社已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已由简单外延式发展转向规范提升内涵式发展。事实证明,农民合作社有助于打破小农户在生产、经营与销售中面临的“孤立无援”困境,促进小农户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求,畅通有序地融入现代市场体系;有助于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因农户耕地细碎化所造成的效益低下、产业链短等问题,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协同村“两委”、村集体等,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经济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培养农户自治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能力,推动实现乡村善治和乡村治理体系优化。促进了扶贫产业发展。尽管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只要找准“病因”,通过精准施策促进合作社规范提升发展,必将为小农户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更大助力。

猜你喜欢
规范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