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 张 香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为学生传授基本数学知识,而且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以达到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效果。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情况、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领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深入知识学习与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拿破仑说:“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力的强大。”这句话突显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小学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枯燥性、抽象性,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学习难度大、理解难度大而产生退缩情绪,甚至会出现不愿意学、抵触学习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多以“灌输式”方式进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少,沉闷的课堂环境、被动的学习状态必然不利于教学效率提升。
小学生年龄小,其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对于问题的思考多以直观形象思维进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若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免会觉得难度大,感到学习吃力,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而且还可能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结合教学内容及小学生身心特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并且可以通过情境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也有积极作用。同时,以趣味性的情境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更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这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主动性,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有重大意义。此外,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及解题方法,促使学生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效率。同时,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还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第一,创造性原则。在为学生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教师应注意遵从创造性原则,通过有创造性的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从而逐步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这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如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表达,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二,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所以,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遵从趣味性原则,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直观形象地对数学问题进行呈现,以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相关问题和知识,并主动展开思考与问题探究,促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所在,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这一情感态度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实现乐学、好学的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点,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游戏对于小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是引导学生发挥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游戏情境对于学生必然有更强的吸引力,也更利于“寓教于乐”教学效果的实现。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20 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20 以内的数字,并学会比较数字大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教师提前准备好1—20 的数字卡片,并将数字卡片发放给不同学生,然后制定游戏规则,教师随机数一个数字或者一个数字范围,那么拿相应卡片的同学就要立即站起来,如我说小于10 的数字,那么手中数字卡小于10 的学生就需要站起来。”以趣味化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过程,促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认识数字并学会数字大小比较,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罗巴切夫斯基曾说:“不管数学的任一分支是多么抽象,总有一天会应用在这实际世界上。”这句话充分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数学是一门和日常生活实际有密切关联的学科,日常生活中渗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一特点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有效的生活化情境增加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连接,促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前,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在此基础上灵活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情境中,从而促使学生转变知识接受者的角色,促使学生成为知识探索者,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切入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在情境引导下促使学生深入知识学习探究中。如:“我们学校要在操场中用草坪铺设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活动场地,活动场地的底长12m,高6m,而一块草坪的面积为0.5km2,总共需要多少块草坪呢?”以学生熟悉的场景来构建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内容,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
再如,学习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过生日,切蛋糕”的场景来构建教学情境,具体为:“花花和霞霞都是这周末生日,花花家一共有4 口人,霞霞家一共有5 口人,花花将蛋糕平均分为4 份,霞霞将蛋糕平均分为5 份,那么花花和霞霞每个人能吃到多少蛋糕?她们两个谁吃到的蛋糕多呢?”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分数、了解分数大小,从而提升分数教学效率,强化学生对于分数的认知和理解。
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中非常常见以及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情境模式,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这对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及学习效率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效果。当然,在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以保证问题情境创设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善传统理论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
例如,学习关于“路程、时间和速度”等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具体为:“森林运动会上,松鼠琦琦、兔子贝贝、猴子兰兰同时参加跑步比赛,结束后他们三个都在炫耀自己的成绩。松鼠琦琦说他用4min 跑了260m,兔子贝贝用3min 跑了220m,猴子兰兰用4min 跑了220m,同学们想一想、比一比他们三个跑步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谁跑得最快?”再如,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关于“100 不敌60”的数学故事,在故事情境中为学生营造认知冲突,并以学生的认识冲突为基础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100 一定比60多吗?为什么100 不敌60 呢?”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充满童趣,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贴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在趣味化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思考,在思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意识,进而达到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效果。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是通过课堂提问方式来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对于课堂问题的提出则较为随意,问题的设计缺乏深度与引导性,甚至有些问题都无须学生深入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及培养思维能力。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时,教师要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通过合适的实践操作、实验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主动动手操作实践,从而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要怎么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呢?”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结合问题展开思考,更好地掌握关于“圆形的性质”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寻找、尝试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两支笔并排的方式来绘制圆形。”也有学生说:“可以以一支笔、一个图钉、一条绳子为工具来画圆形。”还有学生说:“可以用圆形的物品作为模型,绕着圆形物品来绘制。”在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提出想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画出来准确的圆形。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热情得到很好的激发,积极主动投入实践操作。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在无形中锻炼、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情境创设是小学各学科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将情境创设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同时还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师生互动的效果,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对于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仍需要深入探索情境创设教学的意义与应用方法,通过创设多样性、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切实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