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虹,刘正涛,王蔷馨
(1.三江学院历史与文化地图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2;2.三江学院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1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高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开设省情教育是以区域特色为教育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其所在省一级行政区划(包含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的宣传教育,它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应用型高校作为以培养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更应担负起地方区域信息的建设和传播任务,而针对省情地情,开发相应的通识课程,将省情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之一。
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具体化和区域化。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应用型高校只有面向学生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新一代。省情教育是对本省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通识教学[1],应用型高校通过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抓手,开发校本特色省情教育课程,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热爱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这片土地,促进学生以地方文化为窗口,强化学生的集体情感和文化认同,不断夯实文化自信根基,建立对中华文化的初步认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全面推进省情教育建设,实现通识教育模式的创新,在提高教育效能的同时,能够切实做到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有助于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塑造健全的人格。省情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后,教师可以通过省情教育中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潜移默化,在课堂中教授知识的同时,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助于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教育的本质。
通识教育是打破应用型高校过于森严的学科专业壁垒,克服过于强调技术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弊端[1],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其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省情教育即是应用型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破题之处”。相比于不设重点、广泛讲授、结构和内容比较繁杂的通识教育来说,地情、省情对于学生具有更为形象、具体的特点,其直接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型高校通过省情教育能够使应用型人才了解他们工作决策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发生相互影响,使他们未来在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后更有公益观念。
我国目前各省高校的省情教育状况是良莠不齐的。从省情教育课程建设历程来看,2007 年以来,贵州、江西、青海等地各类型高校较早开设省情教育课程,不仅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还配有相应的教材,如《贵州省情教程》(目前更新至第6 版)《江西省情教育读本:魅力江西》《青海省情教育读本:大美青海》,这些省份高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科研亦颇多。此外,几乎与这些省份同时期,全国各省的开放性大学也立足本省文化资源,相继建设了系列地域文化特色课程,其中不乏国家开放大学精品课程,如福建开放大学开设的闽文化概论、闽台经济与文化,四川开放大学开设的巴蜀历史与文化等[2],这些课程大多作为通识选修课开设。然而,全国多数省份的普通高校尚未开展省情教育,或者仅在思政类课程教学中增加关于省情、地情的相关介绍[3-5],而非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立成课。
目前我国高校省情教育发展不充分,由此不难推测,全国高校中应用型高校的省情教育建设情况也良莠不齐。事实上,由于应用型高校的通识课程建设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与专业课关系不够明确,省情教育意识也更加匮乏。因此,将省情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也显得尤为迫切。
从省情教育内容来看,当前,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并没有编写出版统一的省情教材,形成系统的省情教育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也只是将一些省情教育方面的知识穿插到思政课程中。在思政类课程中融入省情教育的内容,固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是这种浮光掠影似的教育方式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宣传省情、地情。一省之省情,是一个多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其内容丰富、信息庞杂,既是一个省区历史、自然与社会概况的汇总,又是一个省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6]。按其内容来看,应该融入通识教育的体系之中,仅是在思政类课堂中以补充内容的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目前也有部分应用型高校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脉络和社会发展现状开设地方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例如,广东经济发达,粤商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经济史上举足轻重,广东财经大学通识课程中开设“粤商精神与广东经济”,以此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广东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海是我国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进程早,本地的海派文化与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文化相交汇,造就了现在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繁盛景象,上海外国语大学通识课程开设“上海城市史”“上海文化和上海话”,提升了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了解;淮安地处江苏北部平原,饮食文化享誉全国,淮阴师范学院和淮阴工学院则以淮扬美食为主题,在通识课程中设立了与淮扬美食相关的地情课程,提高淮扬美食的知名度。可在此类地方特色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省情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包括已经开设省情教育的高校以及将省情教育依托于思政课程的高校,教学方式大多以传统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少数建立了网络课程,教学形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大高校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省情教育因其与现实发展、时事政治的高度融合性也显得更加重要,值得应用型高校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教学形式。
省情教育虽然能够全景式、立体式地展示地域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的多样性,但在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教育方面的延展式、提升式引领与升华需要高度统一和顶层设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制订相应的高校省情教育指导方案,这也是各省对高校开展省情教育重视程度不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国家层面应制订应用型高校关于开展省情教育的指导方案,从宏观上对各省开展省情教育工作提出指导,但要避免与义务阶段省情教育知识重复,从而增强各省应用型高校省情教育的意识。
其次,省内可由某应用型高校牵头,推进各省辖市校际协同,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各地高校地缘优势,打造地方特色的省情教育通识选修课程,构建应用型高校省情教育共同体,让省内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学生跨校跨专业对地情、省情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
最后,地方应用型高校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功能,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制订相应的教学科研计划及激励措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将省情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开发省情教育校本通识核心课程。
省情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静态省情,二是动态省情。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资源概况、行政区划、民族宗教等基本省情信息中的省情知识属于静态。这部分省情知识既可通过图书馆和有关网站查询,又便于学生通过课本查阅。而一个省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决策信息,既具有时效性,又具有关联性,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动态省情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正确解读这样的信息,引导学生对相关决策加以正确理解,并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做出适当的调整。为此,应用型高校可以将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编写或推荐合适的省情教育教材,建设动态省情资料库、网站等平台,及时更新省情教育内容,基于已有的地方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主的省情教育课程体系。
在正确把握省情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载体,营造省情教育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学模式的创新。授课方式除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课堂体系,还要追求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主的第二课堂体系。包括从传统课堂到混合式课堂,从课内互动到课外体验,从线上活动到线下活动等。通过第二课堂,学生浸润其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如组织家乡经典阅读、乡村调查、省情知识竞赛等。教师也可以根据与学生互动以及学生反馈的情况,完善课程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营造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的省情教育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展现自我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二,社会力量的引入。社会力量也是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角色,它是通识教育非专业性特征的体现。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将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制作、民间戏曲等区域文化中的某些特点,采用亲身示范、口传身授的形式引入高校课堂中。该教育方法,既能壮大省情教育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又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在这样的双向互动中,不管是社会还是高校,在全面了解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得到自我需要的信息,并摸索出一条多元化的自我实现道路,真正形成社会参与教育、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第三,新媒体的运用。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在开展省情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传统形式与新媒体形式互为补充、互相融合的创新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省情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如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方式开展省情教育,让新技术和新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当前,我国正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应用型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人才阵地更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应用型高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地方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地方化的具体实践,能切实提高省内在校大学生对本省乃至于其他省份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省情教育融入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使学生通过省情、乡情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实践就业能力,成长为为民族、国家、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