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启华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在经济不断深化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活环境被严重污染等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升为千年大计[1]。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为实现生态文明在全社会落地生根开花,迫切需要培养出能担当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型人才。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 而培养生态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为此,本文以化工专业为例,就“二元制”视域下高职院校生态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索。
2016 年,福建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号召, 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高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指导思想,学校通过单列计划、单独组织考试,招收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管理,学生可以在规定年限内分阶段完成学业;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技能实训考核标准,构建满足行业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 聘任企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学生的技术技能导师。同时,整合优化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由学校教师承担理论教学,行业企业导师承担技能实践教学, 最终实现全面提升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目标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态型人才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新生术语, 是指在生态文明思想背景下培养的新型人才[2]。综合众多学者观点,笔者将生态型人才定义为:拥有深沉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深厚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秉承人与人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和谐共融的生态文明理念,能够传播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能够担当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重任的复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这些技术技能人才毕业之后,将直接投入到开发、 加工自然资源等改造生态环境的一线工作,他们是否拥有丰富的生态伦理知识、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 先进的绿色生态创新能力将对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专业技术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 在培育学生专业技能时注意结合绿色生态文化, 提升其生态文明素养,使之在未来的技术开发、管理、操作等方面朝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前行。 不同的学科领域所要关注的生态问题侧重点不尽相同, 如化工生产要注意减少对水、大气的污染,机电生产要注意控制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农业生产要注意降低对水、土壤造成的污染等[3]。 因此,面对不同专业领域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有各自的重点方向。
化工行业属高风险、高污染行业,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种类不同的污染物。因此,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想, 可以帮助学生牢牢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个人的人文生态素养, 使化工行业真正成为环境友好型行业。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二元制”化工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于水泥企业和金属冶炼企业,在其专业教育中融入生态文化教育, 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在生态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在生态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生态文明教育未能有效融入课堂教学等现象。
“二元制”化工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 他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年龄梯度大,老中青各占一定比例;二是岗位差异大,有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三是文化水平差异大,有初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有些甚至只有小学文凭;四是具有多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又是学校学生等。 由于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和照顾家庭,再加上自身主观能动性不够,很少有多余的精力主动去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因而普遍缺乏生态基础知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此外,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态科学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 在工作岗位上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不断枯竭的问题考虑不多, 很难正确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4]。高职院校培养生态型人才,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但无论是企业师傅还是学校教师,都是非科班出身,都未曾参加过系统的生态文化培训,缺乏必要的生态伦理知识储备, 这势必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教学效果。 少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较低, 对政治性知识的教学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 有些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更偏向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 忽视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 不利于生态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生态文明课程涉及诸多学科,综合性较强,其课程设置既要注重生态理论知识, 也要注重生态实践能力。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国内生态文明教育尚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缺乏成功经验的借鉴, 教育界也尚未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在设置生态文明相关课程时显得较为盲目且随意, 课程设置整体不规范、不成体系。“二元制”化工专业的主修课程中并未涵盖生态文明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仅有少数教师会讲授些许绿色环保方面知识; 在实训实习过程中,也较少涉及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生态型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 缺乏统一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材,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仅凭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平时收集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传授于学生, 这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体系,影响生态文明教育质量。
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与思政课程融合不够等问题,教育效果不理想。第一,“二元制”化工专业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二元身份,这个特殊身份要求他们既要完成工作岗位任务, 又要完成学习任务,且其课程大部分通过线上完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师生缺乏互动。在讲授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时,如果没有丰富多样的素材做支持,课堂缺乏生机,就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效整合。第二,“二元制”化工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课程,课程思政是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等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5]。 由于“二元制”总课时相对较少,导致课程中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偏少,且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专业课中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微乎其微,部分专业课课程思政内容与思政、 生态文明知识融合度不高。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高职院校要科学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元制”化工专业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生态文明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作为一名学生,要树立生态科学意识,除了吸纳课堂中的生态文明知识外, 还需养成自觉学习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习惯,通过电视、网络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案例, 真正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作为一名化工企业员工,要有生态危机意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工作岗位实际,积极思考自然资源利用、能耗降低、污染废弃物排放等问题。 第三,作为一名公民,要自觉认同生态文明行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电用水、不食野味、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养成绿色生活习惯,成为一名能真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 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教书育人作用。 高职院校在培养生态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生态文明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生态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开展卓有成效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 教师发展中心应该与企业密切配合,定期邀请生态环境专家、学者对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师傅开展专题培训, 传授理论与实践知识以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水平。第二,鼓励教师参加生态文明社会实践考察。 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地考察, 积极参加校际间的交流学习, 借鉴学习其他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成功经验; 企业师傅也应该多深入同行企业开展交流, 学习其他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第三,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学校遵循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原则,真实地反馈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开展情况,将“二元制”化工专业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岗位竞聘和职称评聘中。同时,企业对企业师傅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开展情况也要进行考核评价。
教材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编写生态文明统一教材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效果。第一,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的教材编撰队伍, 编写契合时代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性教材。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点、本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本土教材,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第二, 重视与生态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公共必修课,以培育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开设化工专业相关的特色选修课,如绿色化学、化工尾气处理技术,让学生确实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针对“二元制”化工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应充分挖掘网络开放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通过网上学习生态文化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是生态文明教育实现课堂价值的重要影响因子, 高职院校要在生态文明教育层面探索渗透式的、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方法[7]。第一,在信息化背景下,生态型人才培养中应当充分融入“互联网+”技术,创造性地开发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可视化的课程素材,让学生对生态文明有更直观的感受;利用翻转课堂,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介绍社会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用仿真、VR 技术展示绿色环保科技, 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第二,企业师傅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走出去,到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化工绿色生产一线,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三,发挥思政课程在生态文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将最新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思政课堂当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同时,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挖掘专业学科课程中生态文明要素,并渗透到专业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