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2-11-21 14:29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宋 建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京 21002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吹响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号角。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持之以恒地推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 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梳理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中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 对于中国共产党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中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先进分子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改写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走向复兴的过程中,迎来了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百年党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休戚与共,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 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中国焕发生机与活力。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武器和方向保证。按照发生学一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正是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迫切需要先进政党领导的必然结果。从历史上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1]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革命的实践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为指导。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理论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致力于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经历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帮助欧美各国建党和第二国际等阶段。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建党的思想指导,也是同各种错误思想坚决斗争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受到修正主义侵蚀后逐步蜕化变质。 列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划清界限,为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日渐衰微,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惊醒了中国先进分子,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器物不成转向制度,当发现制度难以适用中国之际转向思想文化领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进一步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野心, 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震动促使中国人“以西为师”转向“以俄为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也变得丰富和深化。 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2]。因此,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走向民间、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早期干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 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 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实际上,在建党前关于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曾展开激烈论争。毛泽东在和蔡和森的通信中讨论了党的指导思想问题。蔡和森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 ”[3]毛泽东在复信中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 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4]。这些探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原则, 为建立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 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5]尽管中共一大的纲领所列条文简单, 但是其以鲜明的态度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写在旗帜上。

(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推动者与创新者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在考察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 具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适用一切时代的“普世价值”。 如果不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再科学的理论也无法发挥正向作用。 当然,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能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6]加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契合之处,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创新发展有了可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而不息的精神血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 本质上都承载着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者天然地具有内在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践行者、推动者与创新者。 回顾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传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在省察自我经验、揭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反击党内错误倾向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推动者; 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三次历史性飞跃, 延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 创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者。马克思主义固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天然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 但是来源于两种文明的思想文化相交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靠自发实现。只有在二者高度相通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借力打力”,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7]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源泉。

(三)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之中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历久而弥新。 回溯百年党史,不难发现一条铁律, 即中国共产党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则党和国家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反之则遭受严重挫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很早就已经传入中国,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很快就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但是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关于中国革命领导权、武装斗争、农民问题等重大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认真分析,即使做出了探索也没有落到实处。理论和经验缺乏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能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8]面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在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左”倾错误斗争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9]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就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 “文化大革命”之后,围绕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争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的实质就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经过这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推进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

一言以蔽之, 马克思主义是建党强党兴党之源泉活水。 如果不能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无法创新发展、党的事业也就无法继续推进。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须臾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 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中国化”,是因为满足了中国需要。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大祈求。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差距逐渐拉大,地主阶级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纷纷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但他们最终因为没有满足时代需求而以失败告终。时代课题迫切需要先进理论和先进政党回答,能否满足这一需求成为检验一切的“试金石”,历史和人民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第一个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在长达28 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满足中华民族求独立、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推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摆脱了近百年的压迫剥削,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际“第二次结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此后中国一切进步发展奠定根本制度前提,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重要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问题。 为了摆脱百年来挨打的被动命运, 毛泽东在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特征的基础上,把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作为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 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1]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 回答了在中国如何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解决了在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不失时机地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完成了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理论解决了建设一支新型军队的问题。 党的建设理论解决了在一个 “两头小中间大”社会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

实践证明,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并未湮没在历史中, 它的许多思想精髓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性意义,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实践每向前一步,理论也会随之向前一步。时代条件发生急剧变化, 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接续在中国实现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时代主题转换的条件下, 通过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

从纵向上来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系统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基本路线,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党建等方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国际国内形势剧烈变化的情形下, 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牢牢地抓住发展这个大局,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从横向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它深刻揭示了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根本目的、发展布局、发展保障、依靠力量、发展战略、领导核心等重大问题,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以及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之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 迎来新的挑战, 新的问题亟待解决。从国内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历史性的变革,“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2]特别是将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新发展阶段, 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 从国际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13],世界至今仍未完全走出2008 年金融危机困扰,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地区性冲突不断,全球性生态问题加剧,重大危机事件频发。 可以说, 国情世情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需要理论创新以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能否在剧烈的变局中赢得主动、 主动作为, 成为衡量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主动作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正当其时。 “这一思想,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14]这一思想回答了中国正处于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方位,是理论之基;这一思想回答了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思想回答了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思想明确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思想提出了“新两步走”的战略安排;这一思想启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系统总结了“中国之治”; 这一思想深刻阐述强党兴党思想。 概而言之,“强起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动力、中心任务和根本指向。 从这个程度上审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 如果没有前者, 就无法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如果没有前者,就无法说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总之,三者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回顾历史并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不思进取, 而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以期赓续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创新发展, 积累了很多至今都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经验。

(一)整体性原则: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除了客观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没有从整体性原则出发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个别原理孤立开来,甚至造成“肢解”“对立”,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误解。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15]故而,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于在中国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 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2]马克思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出人类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最终揭示“两个必然”的社会历史趋向。 因此,在21 世纪的中国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实践整体性和理论整体性的统一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门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传入中国就源于它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中国创新发展就源于它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洞悉实践变化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是从历史中得来的经验,只有统一实践和理论两个整体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实践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实际。 “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总是具体的。”[16]脱离中国实际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没有根据的,根本不能对实践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起点源于中国实践需要。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而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国实际。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逐步形成“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认识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归宿在于满足中国实践需要。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发展,而理论的创新发展要指向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来的创新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中国实践需要, 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 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积极性有两种:一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性,一种是盲目的积极性。 ”[17]盲目的积极性不但不对事业有所帮助,反而有害。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而应深化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毛泽东在批评延安的文化界存在不良学风时指出,“这种主观主义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抗的。 ”[18]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发展改革时期, 都应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开放性原则: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 具有开放发展性的鲜明特征。理论之所以能够发展创新,源于开放。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总结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人类文明积淀,马克思主义也不会诞生。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参考坐标,即马克思主义是“内部”因素,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外部”因素。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考察对象, 可以从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个方面把握“外部”因素。

一方面,必须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表现为 “解决中国问题”“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也表现为与中华文化的深度互动。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是有经验教训的,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应当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适宜的民族形式, 二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

另一方面,必须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在总结其他民族、 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此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不仅为了满足本民族需要, 也为世界上那些想要发展又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民族和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为世界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四)人民性原则:以满足群众需要为价值依归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利益作为唯一价值尺度。 评判任何事物都应遵循真理和价值两把尺度, 实践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曾指出,“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承认少数人的作用,就是领导者、干部的作用,但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 ”[20]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故而,人民群众才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21]归根结底,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实践与理论成就来源于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实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 “1944 年毛泽东同志在出席张思德战士的追悼会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号召全体军民学习张思德纯粹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此,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被我们党不断深化改造,并被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 ”[22]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的主题, 其内涵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 成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