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2022-11-21 14:29钟燕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中职传统

钟燕平

(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 福建 龙岩 364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若烟海,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1]语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师作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桥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材,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感受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汲取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广泛传播与有效传承,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处于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 ”因此,在中职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不仅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文化传承与参与的核心素养。 ”“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也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增强理解和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中职教师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程学习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学习的兴趣是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强化剂,具有推动学习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举行经典诵读、书写比赛、成语故事大赛、诗词大会等有趣味的传统文化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空间,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联、二十四节气、书法、戏剧、剪纸、服饰、中医药、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还广泛蕴含于中职语文教材中,如《林黛玉进贾府》《牛郎织女》《将进酒》《窦娥冤》《师说》等文章。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材相结合,丰富了语文教学空间,使学生的学习走进生活,不再局限于课堂里。 另外,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比如包粽子、做汤圆,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收获,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树立传统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承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 ”[3]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 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侵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中职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为更加全面、 具体地了解当前中职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笔者对龙岩市中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中职一、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发放《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调查问卷230 份,收回228 份,有效率为99.1%;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传统文化的内容少且编排缺乏系统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提出发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但是并没有配套的教材实施。现有的中职语文教材版本众多,98%的教材虽然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课文篇目数量较少,仅占8%~10%。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也缺乏系统性, 无法达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完全对等。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具有传统文化内容的篇幅仅占10%,它们大多数以古典诗词和小说的形式呈现,方式比较单一,编排也缺乏系统性。

(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且知识积累不足

网络时代,中职学生阅读主要来源于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且内容更多倾向于娱乐信息,对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关注度不高。调查显示,57%的中职学生喜欢通过微博、微信关注娱乐信息,33%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只有14%的学生会去关注传统文化。 另外,中职学生易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盲目崇尚外来文化,有8%的学生认为“国产的传统文化”不时髦,不时尚,跟不上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极低。

当前, 中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来自于初中阶段,而处于升学阶段的初中,老师虽然会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与分析,但是内容有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36%的学生回答不出四大名著、四书五经具体书目,52%的学生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和风俗,71%的学生说不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时间, 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相对不足。

(三)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单一

在“你认为导致当下学生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的调查中,57%的学生认为与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单一有关。 中职的语文教学大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以教材为主,认为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只需要根据语文教材现有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粗浅地讲解,不需要再另外补充知识。传统文化内容也只限于学习书本上所选的有关篇目, 这样不仅不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影响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种单一的只讲授教材而不拓展多样化教学途径的教学方式, 不仅使得中职语文课堂枯燥无味, 而且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重组教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

针对现有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篇目少且编排缺乏系统性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打破课本和教材的界限,在学懂弄通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专题选篇目, 以此来对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重组,丰富教学内容,使中职学生能更系统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例如:儒家思想文化专题选取《诗经》《论语》《师说》等篇目,可以使学生感悟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重视经典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宋词文化专题选取《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青玉案·元夕》《一剪梅》等篇目,可以让学生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进而感悟人生, 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味;传统节日古诗专题选取《元日》《正月十五夜》《清明》《岳州观竞渡》《鹊桥仙·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除夜作》等古诗,使学生了解中国12 个传统节日的由来及文化习俗,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医学养生专题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学习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调养、养生保健等相关知识,通过节气了解中国历史、习俗,体悟生存之道;四大名著专题选取《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课文,不仅可使学生加深对四大名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还提高他们理解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通过重组中职语文教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专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扩充学习传统文化的典范素材”[4], 从而提升中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民族情感,培养中职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二)创设情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生动形象、具有一定文化氛围的情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经过体验, 学生才能真正认同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在情境中得到体验成长。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 如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字,充分体现了儒家“礼”的思想。 文中,深受弟子们爱戴和尊敬的孔子和学生坐在一起, 孔子用平易近人的态度、 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各述其志。孔子问志、弟子的答志体现了儒家思想倡导的胸怀天下、报效国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儒家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改编成情景剧,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表演子路的“且知方也”、冉有的“以俟君子”、公西华的“愿为小相”、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礼治”精髓。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现代流行相结合,将古诗词唱出了经典,唱出了流行,深受中职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节目平台,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进酒》《山居秋暝》《观沧海》等课文之前,播放这些词的演唱视频,让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吟唱经典诗词,同时唤醒传统文化的记忆,重构传统文化的记忆,丰富情感体验,进而爱上传统文化。

(三)结合专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去依靠语文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一些有限篇目,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例如,中医药知识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诗经》共有305 篇,其中涉及植物的有144 篇,这些植物中的中药品种类繁多,如“蒹葭”“卷耳”“艾草”“茯苓”等。因此,在学习《诗经·采薇》一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介绍文中的“薇”——其不仅能吃,而且还是一味草药,普及“薇”的特性及用途。结合中医药学生专业特点,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诗经》中有关中草药的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诗经里的中药知多少”活动;还可以举行中药知识手抄报、中药绘画、中药知识讲解比赛、探访名中医等活动,增加中职学生对中药知识的了解及积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课内与课外结合,充分利用微写作来开展实践活动。微写作针对性比较强,强调学以致用,其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延伸课后学习,还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和文字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使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应承担起弘扬中华国粹, 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责任。 中职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所见所闻所悟,结合专业特长,通过微写作写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志向和决心, 提升自己的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巧借微写作,将中职学生的所学专业特点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能够使学生身体力行参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挖掘资源,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5]。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充分挖掘资源,积极挖掘和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譬如,中职语文教师在讲述七夕这个传统节日时,除了结合古诗词讲解七夕节的由来,还可以结合地方的传统文化来讲解。 如,闽西的“七夕节”又被称为“女儿节”,“麻老”是这个节日的乞巧之物,象征着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 每逢过节,家里的父母都要去购买“麻老”赠与女儿,尤其是出嫁后的第一年,都会用传统的小箩筐整担挑送上门,而亲戚好友也会在这个传统节日来临之时互赠“麻老”,送上人丁兴旺的祝福。通过传统节日,学生不仅能感悟到传统节日习俗就在身边, 而且能感受到家乡的文化魅力,对激发家乡的热爱情感是十分有利的。再如,在学习宋词《青玉案·元夕》时,教师除了讲解诗词以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元宵节举办的一些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观看视频,一起看看连城姑田的“游大龙”,讲授“游大龙”的历史及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教师利用地方优秀传统用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不仅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的认同感,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 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激励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技术技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应该学好知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升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6]。

猜你喜欢
中华中职传统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