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凤
(广东省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34)
失眠是指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睡眠维持困难、早醒和睡眠变浅为主要特征[1],并影响到身心健康、思维活动、情感、记忆力和社会活动功能的疾病,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晕头痛、心悸、疲乏等,长期失眠还会出现焦虑、抑郁、记忆力及社交功能下降等[2]。据研究表明:入睡困难、早醒、持续睡眠时间过短等在成年人睡眠障碍中,分别占37.7%、52%及61%[3],而在我国的成年人中有睡眠障碍症状高达57%[4],而女性的患睡眠障碍的风险比男性高1.5 倍[5]。
失眠在中医学称为“不得眠”“不寐”“目不瞑”等,其根本病机是“阳不入阴,阴阳不交”,治疗多以清热、化痰、滋阴、潜阳之法,此多有攻伐、镇潜、伤阳之虞。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临床中发现因“阳虚”而失眠的患者也不少见,且呈逐渐增多趋势。人身的气机遵循着“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的圆运动规律,即中轴旋转于内,四维轮转于外,此为阴平阳秘的状态。当人体的轴与轮运动异常,则阴阳升降失衡,遂形成病理因素,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睡眠和觉醒。笔者认为失眠与圆运动息息相关,笔者试从六气圆运动的“气机不升”的角度探析阳虚不寐的病机特点,以温阳、调中、复圆为治疗指导原则,现将探析思路介绍如下。
宇宙万事万物由六气运变生出,而以圆道的形式,即以圆周运动形式不断变化生亡转型[6]。目前普遍认为圆运动起源于河图洛书,萌芽于先后天八卦与周易,在《周易·系辞上传》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意指阴阳的交易融合形成相抱如环的圆结构,交易互化,如环无端;其理论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春木主生,夏火主长,秋金主收,冬水主藏,中土主化”的季节生长化收藏轮转变化,并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强调遵循圆规律的重要性。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劳伤解》[7]曰:“中气衰则升降窒……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因于中气。”认为中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本、气机运动之枢轴,并论述了“一气周流”的学术思想,为圆运动理论奠定了基石;清末民国医家彭子益[8]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创造性地提出了“中气如轴,四维如轮”的“圆运动”理论体系,构建完整的中医运动模型,使其思想内涵趋向成熟。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自然界与人具有遵循圆运动的规律的客观性,如《周易》有言:“天地交,泰”,天地阴阳交则泰,人体的阴阳交则和。亦如彭子益所言:“人身之气,乃升降运动息息皆圆之体”。当体内圆运动规律平衡打破,表现为中轴不转,阴阳不交,四维之轮升降错乱,则病气偏见,产生病理征象。
一年大气的圆运动对应五行,惟火有君相之分,故为六气。六行六气,是融合不分,和平不偏的圆运动。若五行运动不圆,则偏见病气,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对应圆运动的六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正常的六气圆运动:初之气,大气由寒转温,地下所封藏经秋收的阳热动而上升,阳热与寒水化合为厥阴风木,为一年之阳根也;二之气,木气从地下阴位升出地面,大气由温转热,呈上升之象,有如君位,故为少阴君火;三之气,地面上的阳热盛满,而地下的阳热不多,故称少阳,中气旋转,则上下交济,有如君臣之职,故为相火;四之气,地下阳气亦尽数上升,此时地上阳热满甚,而地下寒甚,火气在水下则生气,火气在水上则生湿,寒热相迫,遂成太阴湿土之气;五之气,阳热升极而降,经秋气收敛,逐渐降入地下,为阳明燥金;终之气,地面的阳热,经大气的沉降,进一步沉入地下水中,封藏不泄,水外为寒,水内藏阳,故称太阳寒水,为来年初之气温升的物质基础。
《圆运动与古中医学》云:“五行运动不圆,作用偏见之气”;《四圣心源·六气解》亦云:“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因五行六气,与人体脏腑阴阳彼此相应。若六气圆运动轨道顺畅,其阴阳交合,环环相扣,则无见病气。当六气圆运动失常,则偏见该脏之病气,如肝则病风、心则病热、脾则病湿、肺则病燥、肾则病寒等,体内气机运化失常,阴阳失衡,百病由生。
人身乃由阳热化气,中气运轴,四维轮转,阴阳交合,调融不分,而形成牢固的有机整体,并遵循着圆运动轨道生化不息的规律。寤寐由阴阳轮转调控,故睡眠的生理亦遵循圆运动规律,如《黄帝内经》曰:“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经则寐”,即人体的阳气正常运行,“入阴”则寐,“出阴”则寤,形成睡眠和觉醒圆运动规律。彭子益指出:人体六气圆运动也是正常的睡眠生理基础,如肾阳蒸腾,寒水温升,涵养肝木;肝木疏泄,温养心火;君火升极而降,又随肺金肃降潜入寒水中,水火既济,则心火不炎,肾水不寒,则神魂得安,故昼精夜寐。另外,脾土为中轴,中气为圆运动的动力之源,肾阳为元气之根,是中气幹旋及六气圆轮转的核心驱动能源。故阳虚气弱,气机不升,则六气轮转失衡,则运动不圆,寤寐失度。
4.1 太阴脾虚,中气不升 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枢轴,亦是气血生化之源。脾升胃降,中气运轴,四维轮转,升降有序,阴平阳秘,故寤寐有度[9]。若太阴脾虚,中气不升,幹旋不及,导致气机失畅,阴阳失交,六气圆运动不利,则见偏见之气,故可发生不寐;中土虚衰,脾胃纳运不得,胃不受纳,脾不升清,则无以上荣于心,故夜寐不安;太阴湿土,得阳则运,脾阳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滋养心神,心神不宁而失眠[10]。此外,《素问》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脾胃升降相因相随。若脾虚中气不升,中轴无力幹旋,胃腑不降,而胃络通心,故出现“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脾土不温,中气大虚,枢机运轴不灵,升降平衡打破,无法实现气机圆运动的动态平衡,是发生不寐的根本因素。
4.2 厥阴木郁,肝阳不足 肝木秉肾阳蒸腾涵养,肝木条达,气机流畅,上奉气血养心,则魂归肝舍,神安于心,故神安则寐,魂静则梦少也[11]。肝体阴用阳,主升发疏泄,藏血而舍魂。木得阳而动,其发挥生理功能需要肝阳的温煦与推动,正如宋鹭冰所言:“肝气疏泄,亦有赖阳气之温煦”。肝病临证常以升发太过、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多见,亦有肝阳虚弱,升发不及者。而肝阳不足,必伴有肝气虚,因肝气源于肝阳的转化,二者有区别,但却密不可分[12]。因肝阳虚衰,水寒木郁,木气不泄,肝气虚弱,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肝藏血匮乏,则魂不归肝,肝血无以滋养心脉,君火温润不足,故神魂不安,发为不寐;当肝气升发无力,君相之火无助力升极而降,六气圆运动升降之力皆不及,运动的“圆”轨道失衡,则见该脏偏见之气,遂神不守舍,魂游于外,夜间难寐,甚至噩梦连连。可见,肝阳在推动六气圆运动运转、调整生理睡眠的重要性。
4.3 少阴虚寒,寒水不升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指出阳气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人体六气圆运动的升降轮转都需要阳热的推动,睡眠也是顺应着阳气周流,阴阳交替而形成节律性的寤寐[13]。肾为先天之本,人之有肾犹如树之有根。肾中元阳,通过圆运动的枢机转动,输送到全身而滋养脏腑经络,并化生各脏之阳气。当少阴虚寒,水中无阳,寒水不能上济于心,无以升则无以降,心火无寒水交济,心火独行于上,圆运动中水火不相融,失眠由此而生。正如《医法圆通》所言:“不卧一证,因内伤而致者,由素秉阳衰,有因肾阳虚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可见,少阴虚寒,肾阳不能顺着圆运动轨道上升,故发不寐;亦有肾阳虚损,圆运动四维轮转滞缓,无以推动心火下移,火无水上济则浮于外,扰乱心神,故神烦不寐。另外,人年老而肾阳日衰,气血化生渐匮,经络脉道涩滞不畅,营卫阴阳运行不利,圆运动失常,神机不宁,故老人多有不寐[14]。由上可知:少阴虚寒,阳弱不升,心火不降,水火未济,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因素。
4.4 少阴阳虚,心阳不温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统管人身之形体、官窍、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主司魂、魄、意、志等神志活动。心气主司全身血液的循行,通过心阳推动脉中血液的运行,并调控脏腑的气血,发挥滋养功能,以温养心神,故五志安宁,神安能寐,故心阳在调和心脏气血阴阳和神志寤寐方面起着关键作用[15]。正如《蒲辅周医疗经验》所言:“心阳虚,则善恐不乐,自汗,心悸,惕惕然而动,少寐”。指出当心阳不足,君火不旺,失其温煦、推动作用,则血脉缓滞,心神失养,故见精神萎靡,神识恍惚,神不守舍,惊悸不寐等症。另外,因心阳虚弱,火不培土,则脾阳不足,运化水液失职,痰湿内生,蒙蔽心神,亦可导致失眠。火不化土,中土运轴能力减弱,太阴己土不升,阳明戊土不降;因戊土为燥气,胃家之燥,失于和降,上扰于心,则夜卧不安[16]。
4.5 少阳胆虚,胆火不升 《圣济总录·胆虚不眠》言:“肝虚胆寒,夜间少睡,睡即惊觉,心悸神思不安”。胆属木,具有储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的功能。若胆虚胆寒,则多有忧思惊恐,犹豫不决,失眠易醒等症[17]。《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肝的升发疏泄之性,源于胆中相火的推动。当胆火不足,其温升肝气能力减弱,则圆的上升运动不利;加之胆寒不温,决断无权,表现为忧虑易惊,不敢独处,转辗反侧,彻夜难眠诸症。《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胆少阳相火,具有辅助君火调控生命活动及神志的作用。在圆运动中,少阳相火位于人身的右部,随金气主肃降时,能助君火下沉与肾水相交。当胆气虚弱,辅君之力亦弱,且少阳相火下降不及,脱行圆运动轨道,化为妄动虚火,故出现烦躁不安、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等症。
4.6 太阴肺虚,宣发不足 圆运动是人身的一个整体的运动架构,圆内的阴阳气血必是升降有序,在气机运转的任何一环节出现紊乱,皆可以导致圆运动不利,寤寐失常[18]。在人身圆运动中,肺位于人的右部,肺应秋气属金,主宣发肃降。君火位于圆运动之上部,借肺金之力,左升右降,沉入水中,水火既济,故夜能安眠。肺为贮痰之器,若肺阳不足,痰涎壅滞于肺,肺气上逆而出现咳、痰、喘等症,扰神而不寐。肺气不降,不能助君火下沉于肾水之中,则心火炎于上,故神烦不眠。若肺阳不足,则肺朝百脉力弱,肺气壅滞,血行不利,导致心脉气血瘀阻,心神滋养不足,又可致不寐。可见,因肺阳虚出现六气运动不圆,导致失眠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黄元御言:“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可见,治病之要,重在温阳调中。肾为气之根,肾中阳气离位化清阳,遂中气则有力幹旋升降的枢轴。中气旺,脾升则肾肝亦升,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亢。水火升降协调,人身气机运动成圆,故神志安宁,百病不生。失眠的治疗应遵循圆运动之法,以补中气、调升降、和阴阳为主,同时兼顾四维旋转之性,标本兼治,以复运动之圆。
5.1 温脾补土,以复枢轴 黄元御认为:“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因太阴脾气虚衰,枢轴轮转不利导致的失眠,应以补中土、复枢轴之力为原则。黄元御善用“黄芽汤”调补中气,方后注曰:“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制水,则宜甘、苓”。方中以人参补中气,干姜温脾土,茯苓、甘草运脾制水,全方共奏温阳培土、运脾和中之功。彭子益用理中汤健脾补中,本方组成与黄芽汤只有一药之差,以白术换茯苓,加强健脾化湿之功。彭老认为此方是中气虚寒之运轴转轮的基准方,可治中轴旋转停顿,四维升降倒作,圆运动不运,上下左右俱病之诸症。当脾土虚衰,气血化生乏源,不足以周流滋养全身,脏腑失养,神魂不养而不寐者,临床常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养心脾,益气生血,气旺血足则神安能眠。现在研究也显示:归脾汤能缓解脾虚失眠患者的症状,延长睡眠时间[19-20];补中益气汤参与了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21]。中焦脾阳虚损,致寒饮水湿停滞中焦,阻碍中气的枢轴运动,出现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倦卧欲寐等症,治疗多以附子理中丸和四逆汤以振奋脾阳,调中化湿。现代研究也发现附子理中汤调节orexin mRNA 的表达,抑制HPA 轴的激活,降低应激反应,改善睡眠质量[22]。故脾阳振,中气旺,寒湿化,气血生,气机运转成圆,则神志安宁,自然入眠。
5.2 温肝疏木,以调升降 《血证论》曰:“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若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肝藏血,魂有居所。肝疏泄推动气机运转,通过统血调节脏腑血量,将气血上奉于心,则神魂居安有养,睡眠正常。说明肝的疏泄、统血、藏魂等功能与睡眠密切相关[15],而肝阳是鼓动其生理功能运行的原动力。针对肝阳虚、肝气不升所致失眠者,当以温肝疏木,调气升降为治则。黄老认为:“木火之衰……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当肝木温升而化阳神,脾土即左旋则圆复其运动轨道,善用“天魂汤”以温肝脾,复枢机。方中用人参、桂枝达木扶阳,附子、干姜暖脾温肾,茯苓、甘草培土泻湿。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当归、生地黄、首乌等阴中求阳,以培肝阳之源。彭老亦认为:“甲乙升降,一气如环”。若肝寒木枯,土气不转,胆气不降,烦躁不寐者,以吴茱萸汤温肝补中,并降胆胃之气。若素有久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予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散肝寒、补中土、温血条木通经络。若厥阴肝木寒郁日久,风木克土,中土败坏,水火分离,故见厥热往来、消渴、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等症。治以温清兼用,以乌梅丸温扶羸弱之肝阳,补益气血复肝体之用,复其疏泄调气之功,敛肝魂使其归于舍而能安眠,其组方严谨,契合肝阳虚导致水火土木皆作之病。在临床上,刘赟等认为乌梅丸具有温水补中降火之效,方中以附子、花椒、细辛、桂枝、干姜辛温之品补肝脾肾之阳,温水散寒以培木气,并能补肝之用,助肝条达,切合病机为上热中虚水寒的失眠[23]。陆红梅等亦用乌梅丸治疗肝阳虚失眠,只要辨证精准,则疗效确切[11]。
5.3 温肾散寒,以和阴阳 《景岳全书》中言:“气为阳,阳主神也”。肾中阳气为元阳,全身气机之根本,是鼓舞人体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神由气化生和滋养,故曰阳主神也。当阳虚无以化生,无力推动体内“圆”的运转,阴盛逼阳,阳浮于外,则夜寐不安。针对肾阳虚、寒水不升所致失眠,治以温肾散寒,和其阴阳。黄老采用苓甘姜附汤以温肾阳,散寒水,彭老多用附子汤治水寒土衰之证。用附子温水气之寒,补肾阳,人参、茯苓、白术以扶土气之衰,补中泻湿;又因肾阳复,易动风木之气,加芍药以和肝熄风。使火土复而木气安,水中涵阳,阳与阴平,运动复圆,是以病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肾阳虚损兼痰湿扰神的失眠,予以金匮肾气丸和半夏秫米汤治疗[24]。祝味菊运用温潜法论治阳虚失眠,以附子、桂枝、干姜、淫羊藿等温阳散寒,生龙骨、生牡蛎、磁石、龟甲等潜镇摄纳诸药共奏温补阳气,潜阳归元,阴平阳秘之功,使心神安宁,夜能安睡[25]。杨志敏遵循《伤寒论》少阴阳虚的治法,对“但欲寐不能寐”的失眠状态,以扶阳抑阴,运转枢机,引导阴阳升降之法,运用四逆汤和桂甘龙骨汤加减治疗失眠,获良效甚多[26]。
综上所述,天地之间,日更月落,四季交替,六气轮转,无不因阴阳顺圆轨道周流更替。人生天地之中,人身亦是一小宇宙也,人体元气,内含阴阳,升则为阳,降则为阴,中气为枢轴,幹旋阴阳升降,此人身之圆运动自然而成,故阴阳和合,五脏安宁,寤寐有常。六气圆运动体现了人体阴阳升降的规律,中气为枢轴,阳动而化气,阳气则为驱动圆运动的核心能源,且在四维轮转也起关键作用。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因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熬夜劳倦、冷饮宿醉等行为不断耗散真气,日久伤及阳气。因阳不化气,气机不升,导致六气圆运动失衡,出现不寐的患者也逐渐增多。临床上辨阳虚失眠者,应审证求因,知常达变,切不可拘泥于固定思维模式,果断应用温阳之法,需阴阳、气血、上下并调,补泻兼施,以恢复正常的阴阳升降,使运动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