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九级塔小学(255000)高洁
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使读者更深入细致地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展开精细化的阅读活动,以促进学生阅读认知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展开精细化的阅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文本的细微处、隐藏点,读通读透文本的意义,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可在预习设计、诵读指导、鉴赏组织、训练延伸、应用演绎等环节进行精细化的阅读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规范要求,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的预习是深入阅读的保障。因此,教师在安排预习任务时,需要有精细化的设计意识,对预习任务进行详细分类,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预习任务的检查方式,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到预习环节。预习通常包括识字、朗读、梳理内容、搜集资料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力基础进行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明确的预习任务,都能达成预习的目标。
预习活动的精细化设计,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白鹭》一文,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助工具书,学习“鹭、嫌”等六个生字,会写“素、宜”等十个生字,掌握“精巧、配合”等十五个词语;二是熟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三是画出精彩的描写片段,体会作者描写的方法。接受任务后,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借助工具书解析生字词。在课堂检查阶段,教师运用提问、默写、朗读等方式对学生预习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肯定,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预习方法。
再如,与《白鹭》同一单元的《桂花雨》一文,是一篇表达作者怀念家乡情感的散文。在预习时,教师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桂花如何能够成‘雨’呢?作者家乡的桂花有哪些特点?作者家乡的桂花真的比其他地方的桂花都香吗?……”这样,学生在预时便会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从预习任务能够看出,其精细化特点比较鲜明——认识多少生字、书写多少字词、解析多少词句、鉴赏哪些语句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具体学习,高效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只有精细化的设计才能带来精细化的学习,学习才有针对性,才能帮助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
诵读是一种有感情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和情感的理解、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示范诵读,还要对诵读方法、技巧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不同的文体对诵读有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诵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诵读中,教师可从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掌握诵读的基本方法。在展示环节,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认为声音响亮、有变化就是诵读。对此,教师要做好针对性指导,让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猎人海力布》一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让学生听多媒体诵读音频,并提醒学生:“这个民间故事描绘了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所以诵读时要表达一种赞美之情;同时,在情节的起承转合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把握。”进入聆听环节,学生自发跟随音频展开诵读。听完音频,学生自觉地进行仿读。此时,教师跟进观察指导,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方法。这样让学生逐渐进入诵读情境,用心感受、体验海力布的奉献精神,同时掌握了诵读的技巧和方法。
《牛郎织女》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同样编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学生对这样的故事有主动阅读的意愿,在阅读中他们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诵读指导时,教师要求学生从语气、语调等方面进行考虑,既要读出文本的情感,又要读出文本的故事性、启迪性,让听者获得心灵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在诵读训练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对故事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很高,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学习心理进行引导,收到了很好的助学效果。
案例中,教师以播放诵读音频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自主掌握诵读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理解水平的不同,学生诵读文本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通过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细致观察,教师发现了学生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掌握诵读的技巧、方法。这样的精细化指导,使学生不仅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而且掌握了诵读文本的方法。
语言鉴赏是一种深度阅读,需要高阶思维的参与。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鉴赏的基本方法,不知道该怎样进行鉴赏活动。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文本的特点,从鉴赏角度、鉴赏过程、鉴赏讨论、鉴赏效果等方面展开指导,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鉴赏角度要考虑词语运用、句式特点、情感抒发、描写方法等多个方面,鉴赏过程要体现逻辑性。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季之美》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性阅读,找出文本中精彩的描写片段,进行个性解读和鉴赏分析,并给予方法指导:“描写的语段中,有的运用修辞方法,有的遣词造句形象具体。大家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鉴赏,说说这些表现方法的表达效果。”学生开始鉴赏文本内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鉴赏。有的学生说:“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写出夏夜的迷人。”有的学生说:“句子中运用了‘漆黑漆黑’这一叠词,读起来给人以形象感,更衬托了后面‘翩翩起舞’萤火虫的美妙,富有诗意。”教师对学生的鉴赏给予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语言描绘的画面美。
和《四季之美》在同一单元的《鸟的天堂》一文,是一篇描写大自然奇观的散文,作者展示的自然景色具有独特的美,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鉴赏学习:“阅读文本,找出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于是,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内容,很快就找到一些句子并展开鉴赏。有的学生找到这一句子:“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并进行赏析:“这是一个排比句,其中还用了‘的’字短语,读起来节奏感很强,让人觉得鸟不仅多,而且各有姿态,有一种目不暇接之感。”这样的语言鉴赏训练,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语言鉴赏实践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语言进行具体赏析,而且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鉴赏时学生大多只会关注修辞方法的运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拓宽赏析的视野,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语言,从而能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在整合阅读训练内容时,教师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以提升训练的覆盖面,增强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特别是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教师要精选读写内容,既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创新读写形式。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阅读训练中的精细化设计组织、评价等,能使训练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父爱之舟》一文,在深入阅读文本后,学生不仅对父爱的主题有了自己的感知,与文本、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而且对文章的语言特点、结构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为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训练:“作者用‘父爱之舟’为题,其目的是什么?如果让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写母亲的一个片段,你会如何写呢?”于是,学生开始讨论,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借鉴课文的写法,展开以小见大的写作。教师跟进观察,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有的学生写母亲做事情非常细心,持之以恒,不管多劳累都能按时起床,为一家人准备早饭……也有的学生写母亲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目的是为了节省坐车的费用。
与《父爱之舟》在同一单元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一篇体现家庭教育的课文。阅读这样的文本,学生有特殊的感觉,会不自觉地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引导:“这篇课文写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不同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合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这两种教育方式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会不自觉地展开思考和讨论。学生大多会认同课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与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评价。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与交流的情况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而且对父母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案例中,教师将文本内容、学生生活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的读写训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在阅读训练中,演绎活动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全面、透彻,从而获得对学科知识的巩固认知。在阅读时,教师要对演绎活动进行精细化设计,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学生缺乏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方法,所以他们的阅读积累常常处于消极状态,无法有效地转化为语文能力。而如何将认知转化为能力,这需要教师予以必要的引导。精细化演绎是一种将知识进行发挥运用的活动,能将消极的知识积累转化成积极的知识,形成学习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内容,对说明方法进行重点探究。通过阅读文本,学生清晰了解到全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对说明对象进行具体说明。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说明方法,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进行深入解读。有一个学生说:“作者将鸵鸟的速度与人的速度进行对比,说明鸵鸟的速度更快。比较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速度的快慢问题,让读者对此有清晰的认知。”教师继续引导:“请大家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一个句子,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具体说明。”这样教学,使学生将知识积累的消极状态转化成积极状态。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表达方法进行实践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演绎活动,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精细化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深潜文本核心,学习探究,达成阅读认知的目标。精细化的阅读指导,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观照学生的兴趣取向、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阅读诉求,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精细化阅读学习的进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