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以福建省为例

2022-11-21 13:25:50邓美珍
福建轻纺 2022年3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教育资源

邓美珍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自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思想以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成了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更是成了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一大目标。终身学习不仅能使个人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生活及工作技能,满足社会生活及工作需求,还能通过学习“休闲娱乐”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首先需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而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的差异则影响着地方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因此,本文立足福建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终极目标,深入研究分析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适当借鉴其他省份乃至其他国家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教育信息化、终身学习理念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逻辑关系

终身学习理念要求人们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学习,更应重视“学校后教育”的学习。毕竟学校是针对学生的普及教育,即便是大学教育也主要是对大学生开展与所选专业相关的普及教育,但是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学校后”,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与可能碰到的种种难题,还需人们从不同渠道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终身学习要求人们的学习场所从学校延伸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情境,包括网络教育、社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等等,从中学习生活工作中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是贯穿于一生的学习。而“全民终身学习”能否实现不仅在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在于国家以及地方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否完善,其是否能够引导民众进行自主学习、能否提供完善的教育资源、能否给予合理公正的学分认定等。可以说,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的前提条件。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育信息化,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层出不穷,如风靡全球的MOOC、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等,它们的出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强大助力[1]。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者能不限场地及时分享教育资源,开展教学,使教育形式多样化,而学习者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搜索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使学习者可以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之余自主选择时间与平台进行学习。因此,教育信息化是全民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根本保障。

2 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2.1 现状

2.1.1 出台相关政策,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政策支持

福建省于2005年9月出台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它是我国首个关于终身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条例[2]。条例明确指出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终身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要求各级设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确立终身教育日(即9月28日)活动制度,同时,还明确确定了各类社会组织参加终身教育活动的原则。该法规的实施必然能促进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一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2.1.2 建有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平台支持

一是建有“福建开放大学”(前身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它不仅有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还涉及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建有“福建终身学习在线”,涵盖“公民修养”“文化艺术”“实用技能”“文娱休闲”及“家庭生活”等众多优秀资源。三是丰富的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如MOOC、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等,使全民终身学习有了更多的渠道。

这些平台很多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的平台还有开展同等学力的申硕项目等,这些无疑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2.1.3 建有“学分银行”,为全民终身学习搭建“学分转换”立交桥

福建省教育厅于2018年9月7日发布了“关于成立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学分银行的建立,使得学生在学分银行的联盟院校获得的相关学分可以相互转换,改变了学校和机构之间曾经存在的“相似课程无法互认,还需重学”的困境,为全民终身学习搭建“学分转换”立交桥。

2.2 不足

从近几年福建的终身教育实践不难发现,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2.2.1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福建省目前虽建有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来保障“全民终身学习”实现的“硬件”,但与之匹配的“软件”即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动力还不足,取得的效果也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宣传机制不到位,9月28日为福建省“终身教育日”,各地市会对本市的终身教育成果进行总结与展示,但从福建省终身教育的最终成效来看,相关部门的宣传机制还不够完善,“终身学习”理念未深入民心;二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机制,既不能促使相关部门人员起到“全民终身学习”的引领者,也无法有效激励全民自发性地“继续学习”。

2.2.2 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度不够

目前众多教育机构都备有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也提供了众多的教育资源以供全民终身学习,但多数存在各种教育形式自成系统的弊端,开放性与共享度不够。例如,高校具有经验丰富的教师、丰富的教育资源,可是很多资源却未对外开放,虽然某些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了,但是教育资源不够公益化。教育资源开放性不足和资源的共享性不够影响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2.2.3 学习成效的评估方式不够多元化,无法实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成效的全面评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学习方式逐渐多元化,不仅包括了高校、教育机构以及网络平台等认可学分的“正式学习”,还包括人们生活工作中的“非正式学习”。众多的网络学习平台成为“学校后”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正式学习”的重要渠道,其学习成效可以通过考试、报告及作业等形式评估,虽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估学习成效,但至少是目前的终身教育体系可以进行评估的学习方式。从全民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逐渐习得的经验、技能、资历以及完成的业绩等“非正式学习”的成果完全不亚于“正式学习”,可目前终身教育体系的评估方式不够多元法,还无法实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成效的全面评估[3]。

3 国外及他省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经验借鉴

目前众多有开展终身教育的国家和我国其他省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对终身教育进行了积极宣传和激励。

3.1 宣传方面

日本:日本通过举办“终身学习文化节”活动,形式包括讲座、演讲及作品演示等,向民众普及“终身学习”文化知识,宣传“终身学习”经典事迹。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通过每年9月举办的“成人学习周”活动来推广“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成人教育、妇女教育及老年教育,并且每年会根据其终身教育情况进行目标及侧重点的调整。

3.2 激励方面

德国:德国政府为了提高继续学习者的比例,每年为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作为学习课程补贴的教育奖金。

韩国:韩国为了使更多人能够参与终身教育,针对满19周岁以上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了终身教育福利援助——“终身教育使用券”,该券可经申请获得并可用于支付终身教育的教材费和听课费等。

浙江:浙江省德清县社区教育学院为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向社区居民发放“德清县全民终身学习积分卡”。该学院一方面每年都对有注册“学习积分卡”的学员的学习积分进行统计与排名,再结合其社区活动及相关竞赛的参加情况,评选“学习之星”,并予以表彰奖励;同时,针对推动“学习积分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单位及其管理者给予表彰奖励;另一方面,将“学习积分卡”推进工作情况作为“示范性”学校、学习型家庭及个人的重要考核条件[4]。

3.3 学习环境方面

日本:日本为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民间活动,成立了“野田教育中心”,营造良好的民间学习环境与氛围,该中心主要通过组织些义务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来推进终身学习事业的发展。

3.4 学习成效认定方面

韩国:韩国1997年分布了《学分认证法》,直接承认那些修完课程并被评估认证通过的学习者学力,从而有取得学位的机会。

美国:美国开源软件组织Mozilla运用“开放徽章”来认定某个人通过完成特定的项目、课程或者实践活动而获得的技能、兴趣和成就。

欧洲:制定的欧洲学分互认体系规定,学习者通过一系列为取得预期学习成果的学习(如项目、实践工作、讲座、讨论、自学和考试等)并且其学习成绩经相关机构评估认可后可授予相应的学分。该学分已被众多国家和地区认可,并可进行学分转换与积累。

4 信息时代下福建省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信息时代下福建省“全民终身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人人想学”和“人人可学”。笔者认为,通过“终身学习”文化的宣传、完善的“终身学习”激励制度以及学习成效的公正评估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人想学”,而改善“终身学习”环境,建立“人人可学”的终身教育服务机制则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人可学”。

4.1 加大“终身学习”文化宣传,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理念

只有“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民心,民众能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能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才有可能有效地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时代给终身教育事业的宣传提供了诸多的可行方式。因此,福建省应借助信息时代的便利加大“终身学习”宣传力度,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理念。

首先,虽然我国有“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但目前终身教育宣传效果还不尽理想。笔者认为,可将福建省原先的“终身教育日”活动延长至“终身学习周”,活动可按时间分配成“成人教育日”“老年教育日”“妇女教育日”以及“其他专题活动日”,各教育日活动的具体内容需事先进行“线上调查”,了解民众最想学习了解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再制定相应的主题活动,真正做到“因需而教”。

其次,要求各地市、县、乡镇政府做好活动的线上宣传,包括政府官网、新闻网以及微信推送等。

最后,应针对不同学习群体的主要关注点进行宣传,如针对低技能群体,应着重宣传该技能学习未来可能产生的预期回报,进而带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2 完善“终身学习”激励制度,促进“人人想学”

人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于自身需求、外部压力和外部动力。自身需求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包括从低到高的五层次需求,即:生理、安全(工作)、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人往往出于各种自身需求进行知识的学习,外部压力通常来自于社会竞争,外部动力则更多来自于制度激励。要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着力于完善“终身学习”激励制度,形成“吸引人”的外部动力以驱动自身的学习需求,从而带动人们自主投入到学习中,促进“人人想学”。

首先,国家应设立、推广并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积分卡”的地位和作用,即应充分肯定从各种合理、有迹可循的学习渠道所获得的学习积分;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考虑从政策角度规定用人单位要为员工创造继续教育的条件,要求其从严落实职工的教育及培训经费[5],而针对低收入自由职业者,则可借鉴韩国对其发放“终身教育使用券”以资助其继续学习。

其次,福建省应在此基础上完善终身学习奖惩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将员工的“终身学习积分”并入到员工绩效考核和岗位晋升考核中,对于再教育且完成相应学分认证的职工适当的教育奖励。

最后,政府可对推广“终身学习”理念成效突出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专项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

4.3 改善“终身学习”环境,建立“人人可学”的终身教育服务机制

“人人可学”的终身教育服务机制即保证人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服务,实现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的体制与制度。教育信息化给“全民终身学习”的实现带来了成功的可能,然而目前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存在的教育资源开放性与共享度不够的问题影响了“全民终身学习”的推进,因此,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终身学习”环境,进一步开放教育资源,建立“人人可学”的终身教育服务机制[3]。

首先,进一步开放教育资源。适时开放高校图书馆与线上资源,国家应鼓励高校根据在校学生的图书馆使用情况,设置部分时段允许校外学习者使用。

其次,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及自主学习情况,适当加大社会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馆等公益性机构场所的建设,并低成本对外开放。同时还可借鉴日本的“野田教育中心”,鼓励与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终身教育活动。

最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智慧学习空间。智慧学习空间是学校(开放学校、成人教育机构等)管理者和教师基于智能技术准确判断学习者行为,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以及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并用的学习场域。第一,建立涵盖云服务平台、资源平台、互动课堂软件(超星、雨课堂等)、教师移动教学智能终端以及学生移动学习智能终端等的智能化学习环境;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分析其“偏好”,向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学习路径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第三,基于智慧空间平台构建智慧学习社群,加强学习者互助学习,提高其合作交流能力;第四,运用“AI”技术,打造可人机交互与情境感知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乐趣[6]。

4.4 拓展新的学习成效评价方式,保证“终身学习”成果评定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终身学习成果的公正认定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条件。鉴于终身学习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传统的成绩评价、学分认定、资格证书等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已不满足于新型终身教育体系的学习成果认定,必须拓展新的学习成效评价方式,保证各种“终身学习”形式成果评定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宽开放大学的合作单位,借鉴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建立以“福建开放大学”为中心、多数高校、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学分联盟”,这样从联盟单位获得的学分可以更广范围进行互换认定,学习者的学习渠道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针对无法用传统的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的技能型学习,建议借鉴美国的“开放徽章”方式对其学习成效进行认定。在数字时代下,“开放徽章”可变成“数字徽章”,如学习者在学习中完成了一项比较难的项目并获得了相应的技能,就可获得“发布任务者”给予的“数字徽章”,学习者获得了“数字徽章”可作为获得相关技能的证明,可把它发布在自己个人简历或社交网站等,为自己的能力“加码”,增加应聘或加薪的筹码,为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增加驱动力。

5 结语

总之,信息时代下,福建省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大“终身学习”文化的宣传,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接着建立“人人可学”的终身教育服务机制以形成“人人可学”的学习条件,再配以更加完善的“终身学习”激励制度以及学习成效的公正评估方式,才有可能更大程度地促进民众的“人人想学”,进而真正地实现“全民终身学习”。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分教育资源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学分美食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5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