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

2022-11-21 13:25张敏刘芳芳韩春磊
福建轻纺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张敏,刘芳芳,韩春磊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1 大学生抑郁情况现状

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然而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是影响治疗的因素之一。据调查研究显示,在2019年起,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就已经达到了总人数的2.1%,并呈现出了连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且根据统计我们可以得出,全国患抑郁症的人数超过了9500万人,这使抑郁症成为当代社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之一。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终生患病率为6.8%。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5至34岁与35岁至44岁群体之间心理健康指数差异并不显著,而18至25岁年轻群体的心理健康指数相比于其他年龄段明显降低。

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患者为7.4%。据报告可知,抑郁水平呈现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其中青年群体的心理障碍问题多发,因此在心理健康方面需重视青年心理问题预防与解决。

对抑郁症要坚持“早发现早治疗”,一般会有70%~80%的抑郁症患者可以治愈或改善。但当前我国针有关抑郁症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比较落后,群众普遍缺乏抑郁症防治知识和自主就医的意识,并且目前抑郁症尚未被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心理咨询也未进入医保范围。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

目前抑郁症患病现象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占比较多的是大学生群体。抑郁症并不是简单的“坏心情”,它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并不能依据个别症状或者是简单的抑郁筛查表就单方面认定自己患有抑郁症。

2.1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⑴ 抽样调查法。本研究对接地方精神卫生中心委托和组织的精神卫生健康状况调查,参与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组织的精神健康状况调查活动,在青岛市高校中进行大学生精神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⑵ 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动态跟踪机制。本研究以青岛黄海学院大学生精神健康管理机制为核心进行学生心理健康跟踪的日常管理,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室和心理健康协会,协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问题动态调查和管理,协助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搜集及教育工作。

⑶ 建立班级心理健康问题联络员。本研究利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覆盖面比较广的心理健康联络员机制,主动发现存在的可疑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柔性处理问题,建立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方式,实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消化。

⑷ 建立心理健康全过程保密机制。本研究团队在问题发现、心理疏导、自我成长、教育等全过程中始终坚持保密原则,尊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普遍规律,保护群体的隐私。

2.2 问题发现

2.2.1 原生家庭下性格缺失

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和压力往往是最为严重的,很可能会伴随一生无法摆脱。很多父母经常容易将“完美主义”和“追求卓越”混为一谈,但两者并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要求”是否过度。从小父母就以高标准、严格化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设定难以企及或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完全忽视了孩子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孩子此时所具备的学习能力。家长在为孩子制定目标时往往只关注标准下的结果,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努力过程中的闪光点,经常以原有固化的标准评价孩子,渐渐孩子会对自身丧失自我价值感和荣誉感。让孩子长时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环境之下,孩子变得焦虑,不断压抑自身的天性,造成“低自尊”人格,对于他人夸奖认为自己受之有愧;对于他人评价又一味否定自己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变得更加消沉、不自信,一旦这种性格形成,终身稳定很难改变,抑或是抑郁症的根源所在。

2.2.2 完美主义下过度需求

完美型人格义是追求尽善尽美的一种人格特征。据调查,拥有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与患有抑郁症风险的关联性极高,完美型人格对自身要求极高,他们会明显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对自己要求高标准化,总认为他人在不断评价他们的行为,担心犯错误,因此往往对自己持有批评、怀疑态度。对于完美主义者,当结果达不到他们内心理想的标准时,极易导致自我挫败,否定自己能力。他们把追求完美作为努力的动力,往往将目标理想化,而渴望完美与不完美的现实相碰撞使完美主义者总是处于低迷的状态,过度神经质是导致完美主义维度成为诱导抑郁症状的因素之一。

2.2.3 社交障碍下焦虑问题

在社会以发展经济为主流趋势下,人与人的交往通常混杂着趋利因素,阶层与阶层产生社交断层现象,阶层之间产生过大跨度会使人感到心理上的不匹配,进而产生对社交感到恐惧和焦虑。

社交焦虑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严重的社交焦虑继续发展会变为广泛性焦虑。焦虑的个体会本能地回避社交,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个体又会强迫自己压制焦虑和恐惧去忍受社交。对社交越是逃避,焦虑和恐惧就越会在心理上作祟,使个体对社交长期处于负面认知状态并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一般情况下,抑郁症状往往伴随着焦虑,焦虑的持续发展会成为引诱抑郁症的因素之一。

2.2.4 社会外界压力下学业问题

学习带来的压力和面对前途时的迷茫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也是威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生将希望寄托于在校期间所得的荣誉,以此来降低对未来前途的渺茫感。

学业方面带来的压力有双面性,适度的学业压力也被称为积极压力,有利于将有限的压力化为无限动力,维持着适度的紧张感,促使学生追求卓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学业产生消极影响,严重还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发生,长期处于过度消极的压力之下,会导致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如果没有得到正确且有效地缓解,那么该类情况越来越严重,易产生出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使精神处于消极颓废的状态,心理状态失衡。

2.2.5 互联网模式下娱乐交友虚拟化

随着网络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网络与日常生活联系日益紧密,在互联网模式下的虚拟空间交友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互联网虚拟空间凭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获取知识以及拉近友人间距离感具有积极的方面,但过度沉迷于虚拟空间也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过度的虚拟空间交友模式会弱化现实人际交往的能力,与社会产生“疏离”感,当离开网络虚拟空间回到现实社会中会感到不适应,缺乏安全感,在心理上会出现强烈的孤独感和落差感。

目前,藏匿于网络背后的色情和不良信息问题日渐突出,大量非法信息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巨大危害,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造成恶劣影响。长时间将情感寄托于由互联网造就的虚拟空间内,逐渐分不清现实生活和虚拟世界的区别,易造成学生难以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面对现实生活缺少勇气,无法积极努力去得到现实生活上的心理满足。

3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对策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所处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互联网也使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患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建立适合的教育环境,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心理,积极构建心理健康管理新模式,打造专业心理咨询新形式,建造良好心理教育氛围新形态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与希望。

3.1 实施“两动式”心理监测机制

⑴ 主动式

构建社区式扁平化管理,根据社区建立不同的服务管理机制,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模式及时发现、主动寻找社区内潜在心理障碍患者。以社区为单位利用“互联网+社区”在线上为大学生搭建心理检测平台,利用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对有心理障碍倾向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提供定向心理服务。

在社区内举办心理健康座谈会或抑郁症病友交流会,积极欢迎有心理障碍或者有抑郁倾向的群体参加,通过交流的方式让患者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共愈”效果。根据检测结果对应相应个体,细致系统地对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实时追踪检测患者行为动态。

⑵ 被动式

在学校、社区定期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检测,对于有抑郁问题及实施抑郁行为但没有进行过心理疏导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疏导,防止病情持续恶化。

开展公益心理健康进社区活动。制定心理健康自测表,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各个社区中寻找目标群体,对于痛点人群坚持“不错过、不放过”的调查理念,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的共同努力及时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员。

通过“二动”式心理监测机制可时刻清晰关注患者心理障碍问题,为患者提供实时检测结果、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案,实时跟踪患者的心理状况。通过数据比对分析患者心理状况是否好转,也可为心理康复提供治疗参考,让患者时刻了解自身心理问题,根据方案主动进行疏解治疗。

3.2 塑造互联网式心理咨询体制

当代社会大学生患抑郁症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利用互联网为载体提供交流可以解决患者之间以及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沟通的问题。一方面,患者抑郁心理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能力不足,利用互联网为患者提供封闭式的交流空间,促使患病人群与他人沟通,让他们进行交流使情感得以宣泄,互相疏解,实现患者间的共同治愈。另一方面,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互联网线上也能给患病人群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患病人群在病情状况、经济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不能确保都能受到正规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而互联网则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一问题。

利用互联网使患者与心理咨询师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拓展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覆盖面。实施线上面对面式心理咨询与治疗,通过“一对一”视频治疗通话,搭建患病人群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桥梁,为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隐秘、舒服的倾诉环境,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在线下则成立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选取相关工作人员成立工作部门,聘请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担任顾问,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保护中心。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性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案,提供全封闭式交流空间保证患者隐私及治疗内容的私密性。

3.3 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档案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自学生入学起,高校应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根据各类心理信息资料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为学生建立有序的心理健康体系。高校在每学期开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对收集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如实记录并进行分析。

高校应定期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实时记录数据并进行回访,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状态,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群体要随时进行心理观测,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追踪解决。对于分检出有心理障碍的人群要按类建立心理档案,由学生辅导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情感疏导;对于分检出有严重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群体,学校应及时送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进行诊疗。

由于心理档案会涉及到大学生隐私,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加强专业管理并保密。

3.4 搭建心理重塑扶持机制

大学生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及心理障碍问题应及时得到有效帮助和治疗,以免病情严重化。为了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患病几率,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的同时,还要与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合作,保证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可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社区定期开展“上门关怀帮扶”活动,邀请精神科医生以及具有从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在社区内会诊,强调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高患病群体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鼓励恢复良好的心理疾病患者成为社区志愿者,在系统的培训之后以自身治疗经验去帮助患者,与患者之间产生共情,促使患者对心理治疗减少戒备,更愿意接受医生建议进行积极治疗,提高患者的就诊率和康复率。

4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俨然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朝着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呼吁社会群体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加强互联网模式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积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空心病
低到尘埃里
心理咨询不简单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