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娟霞,王岳娜,李海青,苏佩蓉,朱坤坤,贾婷婷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毒供应科,陕西西安,710038)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水平不断提高,大量高精尖手术的开展,各种类型的精密手术器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精密器械的处理过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精密器械是指结构精细、复杂、易损,对清洗、消毒、灭菌处理有特殊方法和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1]。精密器械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腔镜器械,显微器械、眼科器械、医美整形器械、移植手术器械、各专科的动力系统器械以及用于五官科的内耳器械等。精密医疗器械在运送、清洗、包装方面都有其特殊性[2]。这类器械多用于特殊手术中,且无法代,因为价格昂贵,一般购买数量有限,使用频率较高,若管理不当,会影响器械的正常使用,延误患者的手术治疗,增加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威胁患者安全,继而可能引发医疗事故[3]。其特殊性决定了对精密器械的处置有着高要求。
科学维护与保养能有效延长精密器械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是科室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遵循厂家说明书,制定简洁实用的规范化操作流程,严格落实精密器械管理措施,有效降低精密器械损坏率和维修率,保障手术正常进行和患者安全[4]。PDCA循环作为一种全面循环改进模式,在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精密器处理全过程实施PD⁃CA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1年5月—6月消毒供应中心接收处理的4870件精密器械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对精密器械进行处理。选取2021年9月—10月消毒供应中心接收处理4372件精密器械作为试验组,采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处理。
对照组精密器械按照传统管理方法进行。试验组精密器械采用PDCA管理办法进行处理。科室成立PDCA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及质控人员等6人组成,分析精密器械处置不规范的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计划阶段(P)
PDCA小组成员深入分析精密器械处置不规范的原因,主要包括:清洗质量不达标,清洗包装流程欠规范,精密器械全程未做有效保护,转运不当,未做预处理,器械使用损耗,其他影响因素等。针对问题制作查检表并汇总数据,分析2021年5月—6月消毒供应中心接收的4870件精密手术器械的处理情况,计算出精密器械平均处置规范率为91.97%(4479/4870),绘制柏拉图,根据“二八法则”,确定3个改善重点:清洗质量不达标,清洗包装流程欠规范,全程未做有效保护。针对改善重点,绘制鱼骨图,采用“头脑风暴”找出真因,制定8个有效对策:①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②建立精密器械管理档案;③加强精密器械知识培训;④完善各岗精密器械规范处置流程;⑤制定及修订各类精密器械清洗包装操作流程;⑥加强质量控制;⑦增设收送岗;⑧规范各岗精密器械保护措。最终整合为3个对策群组,经上级部分审核批准后开始实施。
1.2.2 实施阶段(D)
1.2.2.1 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将使用说明书整理成册完善紧密仪器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
1.2.2.2 建立精密器械管理档案精密器械档案化管理,请专业人员对精密器械进行检测,并为所有精密器械建立档案,记录科室、名称、规格型号、购买日期、灭菌方式、使用次数、问题记录等,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1.2.2.3 加强精密器械知识培训:加强精密器械处理及质量控制相关理论培训,各岗制定精密器械清洗包装操作培训,对各类精密器械逐一培训。科室工作人员到手术室轮转学习,培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确保人人达标。
1.2.2.4 完善各岗精密器械规范处置流程:①清洗岗处理流程:清洗岗在清洗精密器械时,使用专用清洗工作站,专人专岗,将精密器械放置于带硅胶软垫的清洗池或清洗方盘内,可拆卸仪器应拆至最小单元后进行清洗,参照精密器械使用说明书,根据器械种类的不同,选择不同大小、不同种类的清洗毛刷,也可选用压力水枪和压力气枪进行管腔的清洗,按照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的流程进行,操作全程注意动作轻柔,做好器械保护。②包装岗处理流程:器械包装岗根据核对卡组配器械,器械组配时要注意名称、型号、大小相匹配,确保功能良好,借助带光源放大镜、高倍电子放大镜或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检查精密器械功能、清洁度和数量,做好器械的保养。精密器械包装时,尖端等锐利功能部位应做好保护措施,有专用器械盒的应放在盒中卡在卡槽内,防止器械滑动碰撞,包装全程应做到轻拿轻放,精密器械包外应注明“精密器械”“勿压”等字样。③灭菌岗处理流程:灭菌岗应根据精密器械使用说明书选择正确的灭菌方式及参数,规范装载,轻拿轻放。精密器械平放不叠压,防止损坏器械。
1.2.2.5 制定及修订各类精密器械清洗包装操作流程:制定及修订各类精密器械清洗包装操作流程,全员做到同质化,规范工作流程。制作精密器械清洗及包装全流程可视化操作图谱。采集精密器械照片,制作同质化操作步骤,整理成册,全员学习。
1.2.2.6 加强质量控制:加强各岗各环节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7 增设收送岗:增设收送岗,与使用者面对面交接精密器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并及时进行预处理。增加回收频次,加快器械周转使用,解决精密器械配置不足问题。
1.2.2.8 规范各岗精密器械保护措施:①收送岗:使用专用回收箱,配备硅胶软垫,与普通器械分开放置;下送时轻拿轻放,妥善放置,不摞放。②清洗岗:专人负责,全程采取保护措施,在带硅胶垫的篮筐中清洗,动作轻柔,轻拿轻放。③包装岗:组配包装时,锐利器械尖端应选用规格适宜的保护套。为减少包装袋破损,更改包装方式。④灭菌岗:规范装载,避免摞放叠压损坏器械。
1.2.3 检查阶段(C)
小组成员定期检查与跟踪实施措施在工作中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与讨论,并向小组负责人汇报,结合实际问题制定解决对策,核查上阶段应用效果,并与预期效果进行对比,将有效措施形成标准化。形成长效机制,有效提高精密器械处置规范率。
1.2.4 处理阶段(A)
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讨论与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效果不断改进,总结PDCA循环中各项措施执行情况和应用效果持续改进与优化管理工作,将有效成果或新问题纳入下一PDCA循环中。
对比分析两组精密器械处理规范情况。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精密器械处理规范率为99.02%(4329/4372),对照组器械处置规范率为91.97%(4479/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93,P<0.01)。
精密器械结构精细复杂,在处置过程中容易因不规范处理而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常规处理流程下,不同人员对精密器械结构、性能以及处置过程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导致清洗质量不稳定,造成精密器械损害、组配错误,甚至发生精密器械丢失等差错。工作中出现问题不易责任到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不能达到一致。本研究通过PDCA循环法对精密器械进行管理。相关研究[5-7]报道精密器械处置不规范的原因主要包括精密器械管理制度不健全、规范有待建立、无精密器械处理流程、专岗人员设置不足、培训有待加强、专用清洗工具和设备不足、无精密器械损坏后处理方法、精密器械保护不等,这与本研究在施PDCA循环过程中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针对上述问题,科室从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同质化规范化工作流程、专人专岗人员培训、增加精密器械专用设备及工具、完善精密器械全程保护措施以及科室环境布局等方便制定改进措施[7-9],小组成员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及时评估各项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并将有效的措施汇总制定成标准化流程并持续改进。结果显示,试验组精密器械处理规范率为99.02%(4329/4372),高于对照组器91.97%(4479/4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科室所有成员均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与传统的被动的工作管理模式相比,PDCA循环模式有利于加强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能保质保量高效完成,定期与手术室和临床科室保持有效沟通,使其能及时了解精密器械的使用状态,提高了临床科室和手术室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促进了科室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10]。
综上所述,本次活动将PDCA循环应用到精密器械管理中,有效改善了精密器械全流程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对科室其他管理工作实现了全面改进,有效提升工作质量。本次活动取得的经验与成效,为接下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11],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